自动变速箱,中国汽车躲不开的坎
2016-12-28邢秋鸿
□本刊记者 邢秋鸿
自动变速箱,中国汽车躲不开的坎
□本刊记者 邢秋鸿
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2400万辆,自动挡车型约占全国汽车年销量的一半,自动挡汽车的变速箱约有95%来自于日本爱信、德国采埃孚、美国博格华纳等跨国公司,国内自主自动变速箱装车规模仅有50万台左右。
在自动变速箱技术上,中国一直受制于人。这令很多追求“中国创造”的自主品牌如鲠在喉。经过数年的研发和实验,很多主机厂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动机开发能力,降低了这一核心零部件的对外依存度。但为什么自动变速箱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做不做?关键还是值不值
令人疑惑的是,在航天、高铁等领域我国能领先世界,为何“败在”一个小小的变速箱上?如果站在企业和市场的角度就不难理解,无非是“成本”、“收益”两个原因。
主流自动变速箱主要有AT、DCT、CVT等类型,产品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德国采埃孚、日本爱信、Jatco三大变速箱生产厂手中。国内企业缺乏自动变速箱的技术积累,国外生产厂家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封锁,核心技术已被国外公司技术专利所覆盖。要想绕开这些专利实现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高昂的研发费用,还需要长时间的研发。这对于面向市场的汽车企业来说,很难做到。
身处行业中的众多车企,怎会不知道自动变速箱对外的高依赖,但企业的本质是盈利,而不是研发。为什么不重点研发自动变速箱?答案很简单:不值。
尽管发动机的结构更加复杂,包含的学科知识种类更多,但其模块化程度远高于变速箱,使得软件与硬件的分离成为可能。企业只需要适当修改软件,就能使其适应不同配置的硬件,升级换代也更加容易。
相比之下,变速箱的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的重复利用率更低。只要换一套硬件,就需要重新开发软件。变速箱增加一个挡位,就必须将全套软硬件重新开发,更新换代的代价是重头再来。作为汽车企业,同一款发动机经过调校,适用范围大,而变速箱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混合动力系统的流行,变速箱形态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开发变速箱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如果在立项初期没有把握好方向,等漫长的开发周期过后,产品很可能已经失去竞争力。这也使得企业自主开发发动机的动力远远高于开发变速箱。
全球采购≠全面依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整合最成熟的零部件,用于自己的产品,的确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很多拥有变速箱厂的车企,有时也会选择外购变速箱。例如,拥有日本爱信23%股份的丰田,并不排斥采埃孚和Jatco,通用汽车旗下有艾里逊变速箱部门,但依然会采购采埃孚和爱信的变速箱。要认清的是,这属于全球优化配置范畴,与我国汽车行业的过度依赖完全不同。
中国汽车产业链对外依赖严重。每年我国进口自动变速箱就要花费300亿到500亿元。江淮、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向跨国公司采购自动变速箱,都曾遭遇“被涨价”和“被限量”,导致一些受欢迎的自主品牌车型的生产受制于人。汽车产业链自给率太低、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导致很多利润都拱手让人。
我国汽车产量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但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只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中国的汽车工业本质上还需要依赖国际合作,特别是关键部件及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离不开国外厂家。但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的步伐。
山东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8AT,已在陆风X7等车上装配;奇瑞研发了CVT,实现了旗下车型自动变速箱的自给;吉利投资四亿元,收购澳大利亚DSI,其生产的JL-Z系列自动变速箱已经少量装车。
我国目前虽然能够研制自动变速箱,但是装车率只有区区的2%。不但品牌认可度低,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与国外成熟产品相比也存在差距。
未来变速箱是否同样重要
根据工信部的规定,2020年国产乘用车平均油耗要降至5.0升/100公里,这对于很多车企来说都是巨大的难题。面对这一问题,有的企业将目标瞄准新能源车型,想依靠纯电动车拉低油耗平均值;有的则瞄准发动机和变速箱,想借核心技术降低油耗。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燃油车到2020年并不能被新能源汽车完全取代,新能源汽车必将经历“燃油-混动-纯电动”的发展道路。面对严苛的油耗标准,新能源汽车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即使进入新能源时代,也不能完全抛弃变速箱。特斯拉作为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旗下多款车型均未配备变速箱。特斯拉之所以没有安装变速箱,是因为目前还生产不出适配于高速电机的变速箱。诚然,没有变速箱的电动汽车照样能跑,但是在相同的动力性能要求之下,增加变速箱,可以降低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降低电动汽车的整备质量。想要着力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商们,难以绕开变速箱研发这一难关。
在燃油车领域,中国起步晚,很难在技术上超越欧美、日本。未来无论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是自动驾驶,掌握核心技术,中国才能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