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究

2016-12-27刘海亮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9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景观设计教育

摘要:景观设计近年来成为高校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也在成倍增加,但学科教育还较滞后,问题较多:专业定位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教学方法不当等,本文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希望抛砖引玉,引起相关院校师生的关注。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环境景观设计行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景观设计也成为了高校的"热门"专业,报考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在成倍增加,但景观设计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学科教育滞后;专业定位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师资建设机制;课程设置混乱;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本文结合作者长期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实践,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进而揭示出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希望这些建议能引起相关院校师生的关注,把景观设计教育更好的向前推进。

一、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其核心就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规划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从目前的设计实践和国际共识来看,景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植物与生态,艺术与创造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三方面都不可偏废,我们培养的景观设计师应该是一个能掌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生态以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胜任的角色,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设计学科包含这几大方面。但是,目前开设有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农林、理工、艺术类院校设计教学虽办学各有特色,但都不够系统,没有从景观设计学的宏观角度加以系统整合,没有相对完整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设置,教学中各自为政、缺少规范与整合。因此,对于这一学科的整合"定位"非常重要,应当把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为传统的园林、环艺、规划和游憩等整合基础之上的一种新专业,而不是从属于以上几种学科任一学科之中或之下的专业课程。

在景观设计专业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好高务远,脱离自己的实际。因此,必须根据国家教育的总目标和景观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专业的具体特点出发,正确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使自己的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要使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管理的模式的直接体现。同时培养目标的制定又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不要整齐划一、过分雷同,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等几种类型的院校景观设计的培养目标应各有特色,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景观设计研究

首先,调整不同类型院校的师资结构搭配形式,优化师资配比。目前开设有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概括起来可分为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加强师资的互补,使得教师队伍的组成符合景观设计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因此,艺术类院校对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及建筑规划等方面的师资要加强引进。反之,建筑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相关专业中也应该引入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面的教师,只有掌握不同学科专长的教师在教学中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推动景观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次,根据专业特点引进不同学历和职称层次的教师,不要盲目追求高职称、高学历。很多技能性课程让教授去上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的教学。技能技法课程这部分教师就不能仅仅以"学历、职称"论高低。

再次,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专业教师应该经常参与设计实践,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设计前沿动态,才能应对设计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设计问题,才能解答学生在方案设计中的疑问与难题。

最后,鼓励教师进行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目前在社会上景观设计领域的设计实践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还相当稀少,关于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还非常欠缺,与设计实践尚不匹配。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研究,尤其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更要加强,以指导设计教育和实践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景观设计这一学科深层次的问题是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学科教育相对滞后,没有相对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因此我们急需把目前我国开设有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几种不同性质院校进行专业整合,借鉴欧美各发达国家的先进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尽快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进而从景观学的宏观角度系统教学,全方位夯实学生的专业设计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首先,所有的科目都应该遵循景观设计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开设,整合原来建筑、艺术、农林类院校的综合办学资源,增加对景观设计学习比较重要而原来很多院校往往忽略的一些课程。比如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工程与技术、景观生态学等,改为各院校都要开设的必修科目,在选修课里增加专业英语和论文写做,这样既能跟上国际学科发展步伐、了解设计前沿动态,又可以增强设计人才的理论学养和理论水平。

其次,课程设置中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数量。选修科目基本上涉及到人文、生态、技术、艺术等各个方面,可以供不同类型的院校有选择的开设,以彰显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如农林类院校课程设置中可以有意开设一些诸如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气象学、土壤学等农林类特色选修科目;在建筑类院校中有意增加诸如建筑构造、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选修科目。这样不同类型院校培养的设计人才在都满足景观设计学科要求的情况下又各具特色,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

最后,在课程增加的情况下也应减掉一些课程,"取"和"舍"得当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可以去掉农林类院校所开设的普通化学、遗传学、名特优果树、农业化学、鲜切花技术等课程以优化课程设置,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各类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自己院校学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以此规范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使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能胜任景观设计的专业需求,同时又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四、发展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教育

景观设计教育要与市场结合、要与国际同类教育接轨,除了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密切关注国际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应对设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教育。

(一)、积极、合理的发展学历层次教育

景观设计学科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学历结构分配不太合理,学历层次单一等问题突出。

我国目前开办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而设计实践中很多情况下不一定都需要本科学历层次的学生,甚至很多设计公司需要大量专科、中专学历层次的人才,他们学历层次虽然偏低,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工资水平相对要求低一些,反而更受普通设计公司的欢迎。我们应该认真调研,合理控制不同学历层次的招生规模,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互补。

同时,我国还应扩大和加强景观设计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目前攻读景观设计研究方向的学生比重还很低,所培养出来的博、硕士人才还很少,导致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滞后,加强景观设计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带动景观设计学科的全面发展。

(二)、增加职业培训,建立多层次的终身教育机制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未来设计市场对设计师的最低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知识内容更新越来越快。景观设计教育应逐渐改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建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景观设计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人才的培养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急需对我国诸多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进而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景观设计理论和教学研究;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发展多层次的设计教学,完善终身教育机制。最终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优秀景观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刘东云. 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课题:扬州大学校级课题《景观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206510457

作者简介:

刘海亮(1980-1--),男,汉族,山东人,讲师,南京艺术湖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环境景观设计与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景观设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题解教育『三问』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