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2016-12-27刘彬斌
刘彬斌
内容摘要: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是在一系列内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二者的融合存在生产、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关联性。但是,当前二者之间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对二者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制约。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而言,制定战略性的信息化发展策略是提高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内容,此外还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基础配套设施来对其融合发展进行规范、调整和保障。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制造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一国的经济体系中某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总是与另外一个或者是多个产业之间存在联系。也正是因为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这种联系,才使得社会经济活动得以顺利的进行,而社会生产也因此能够不断循环发展(赵明亮,2015)。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制造与流通过程,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性环节。在我国的长期发展中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二者常常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来进行考虑,从而出现了一定的相互制约现象。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正向互动不足,使得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高,整体的效益发挥不明显。在新常态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要促进我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必须要更好地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支持作用,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司增绰,2015)。
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流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商贸流通业开始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并不断强化整个流通供应链的整体性。2000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上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表1是2004-2015年间全社会的商贸流通服务业总额与我国经济总量对比数据,由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2004-2015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额与GDP总量均在不断上涨,其中商贸流通业总额上涨了7.89倍,而GDP总量则上涨了3.23倍。同期商贸流通业在累计增长率以及平均增长率上的速度也均大于同期的GDP变化数据。同期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数量增加了66家。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社会对流通业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
(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图1是2006-2015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数据。从图1所示的数据变化可知:从2006年到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值累计增长了166089.6亿元,累计增长率为133.13%,平均年增长率为13.31%;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时间内我国年产值10亿元以上制造业数量从278家上升到398家;从2006年到2015年我国年产值10亿元以上制造企业平均每家产值从448.77亿元上升到730.78亿元,累计增长了282亿元,累计增长率为62.84%,平均年增长率为6.28%。由此可知,我国制造业无论是从生产总值还是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来看都实现了较大比例的增长,并且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年平均产值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逐步进入到转型升级阶段。我国制造业无论是从生产总值还是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来看都实现了较大比例的增长,并且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年平均产值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社会对流通业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推动了我国流通服务业在近几十年来的较快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与关联性
(一)二者融合的动力
1.经济利益的动力。市场经济中,商贸流通服务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一切活动的目标。同时,商贸流通服务业在主观上为实现自身利益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企业自身的逐利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企业不得不进行成本压缩和经营活动的改革(李晓慧,2015)。而就当前的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而言,它们要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进行融合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对于制造业而言要满足市场上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生产更多种类的产品,并且提高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速度。而制造企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大量采购原材料、存储各类生产物资以及经常性地向消费者发货。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必须承担较大的流通成本,并且对制造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带来新的压力。而对于流通服务业企业而言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有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但是,企业要采购这些信息化设备以及现代物流设备就必须有稳定且大量的业务作为支撑,否则企业的投资可能难以被充分利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造业出现了物流服务上的压力,而物流服务业则因为缺乏足够的稳定业务而不能实现高效的发展。而两者之间进行互动,相互取长补短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境,从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例如,制造企业将自己的流通业务长期交由某一物流公司,由此,物流公司则因为有稳定的业务而能够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提高经营效率。第二,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能够提高双方的利润水平。例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流通服务业在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中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和销售。而流通服务业企业也可以利用与制造业长期合作的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以及增加企业的信誉。从而为其更好地低成本融资创造条件。
2.占领市场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中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基本标准而开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购买产品的及时达到(陈囿佑等,2015)。而具备高效物流能力的制造业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购买者,而具备高效物流能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业能够获得制造业更多的青睐。我国居民在消费上的需求日益增大,市场的需求增长使得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有了更大的融合动力。
3.产业基础与外部条件的促进动力。首先,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为二者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其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例如,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能够选择更优化的路径以更快速度来运输制造企业的产品。再次,当前我国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铁路、公路运输以及水运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使得商贸流通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有了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支持。
(二)二者融合的关联性
1.生产性关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产业发展必须依赖其他产业的支持。一方面制造业需要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其物质的流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制造业也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装备支持。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所形成的生产性关联表现为: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同时,又是制造业的消费市场(李媛,2015)。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制造业运输各种需要的原材料,同时又将制造业的生产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帮助制造业实现整个生产活动流程。而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中,制造业也为其提供各种先进的运输设备,从而使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制造业生产的市场。例如,物流运输企业将汽车生产的各类原材料运送到汽车制造厂。同时,在产品完成生产后又将汽车运输到各个销售店面。同时,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了实现自身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会采购汽车制造企业的运输工具。汽车制造企业为其提供更加高性能的汽车,使得商贸流通服务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快的物质运输。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经济利益都能够得到实现,从而促进双方的发展。
2.技术性关联。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之间的技术性关联是指二者之间在生产技术上有依赖关系。在现实中如果二者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技术研发,或者是其中一方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技术研发(黄炯华等,2015)。那么二者之间是无法形成技术上的关联的,例如,苹果公司在制造苹果手机时就与国内低端品牌手机制造商没有技术上的关联性。对于制造业而言其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技术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专业技术上。例如,制造企业能够为商贸流通服务业提供货物装卸设备上的技术服务,而商贸流通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企业提供设备运行中的状态参数。这两者进行合作能够提高双方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促进双方的发展。
3.制度性关联。制度性关联是指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互动的过程,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制度或者是治理结构。学者Chardonnay指出经济系统的运行是由一系列基本活动而组成的。对于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而言制度性关联就是二者之间的交易形式或组织设计。这表现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承担生产责任和流通责任的企业所形成的上下游协助关系。在复杂分工环境下这种协作对于整个产品的生产环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信息应用水平不高
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复杂性,要求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而信息技术在两者融合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为:第一,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服务范围的扩大。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其核心任务就是将不同地区的货物进行交换运输,从而满足顾客对于异地货物的需求。在传统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中受到信息化手段不足的影响,企业难以掌控大范围地区的物流需求,从而影响到了业务的扩展。而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业务资源,从而推动了企业跨地区业务的开展。第二,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资金周转率。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对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对其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本的降低产生直接的影响。商贸流通服务企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明确当前的企业资金链状况,对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行全过程的掌握。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当前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难以独自承担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收入有限。这使得他们一方面在进行信息化改造上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能力不强。由于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大多数是民营的,他们凭借传统的发展模式而逐步成长起来。在企业中也形成了一批在传统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但是,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他们传统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适用性。这种不适用就会导致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出现较多的失误,无法在规划中做到目的明确。
(二)法律规范缺失
在新常态背景下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复杂,而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激烈化。在这种背景下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那么将难以持续下去。例如,在2016年的4月初网络上曝出我国某一流通服务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将其在为某大型制造企业提供运输业务时所获得的相关商业信息,出售给国外一家相关行业的企业。由此,使得国内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谈判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导致其在商业谈判中失利,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制造业发展水平低且基础设施支持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制造研发发展水平较低成为影响两者进行互动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之一。部分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生产能力,制造业中的代工现象仍旧较为普遍。这就使得这些制造企业本身利润微薄,无法使用现代化的物流运输。同时大量的代工制造企业往往很少有国内的物流服务需求。使得制造企业无法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二者之间的互动。
造成我国制造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融合不佳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公路运输能力较低,难以实现运输工具直接到户的要求。同时,运输车辆在进入城市以后往往也会因为堵车和行驶的限制而在最后的一段距离上出现问题。二是由于一些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很多产品要保障质量或者是新鲜性就必须冷藏运输或者是恒温运输,这就要求运输的工具具备智能化的温度调控能力。但是,这类具备一定水平的智能运输车辆在我国的商贸流通业中数量较少,这就使得特殊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变质率升高。例如,农产品的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大型的冷库进行存放,而我国在农产品的冷库建设上也存在不足,很多农产品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存储而变质。三是我国大型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使得产品无法在一个大的市场中进行规模化的交易和配送。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的一般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是国外的2倍,而损耗率上也达到了2.5倍。在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上我国更是达到了45%,超过发达国家3倍,损耗率是其4.5倍以上。
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策略
(一)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信息化战略
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而言,制定战略性的信息化发展策略是提高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内容(李晓慧,2014)。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就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明确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自身的资源存量。其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明确在产业融合发展时代,企业在信息化上的发展环境如何,明确可能存在的环境变化情况。再次,为了提高战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必要通过员工的智慧来帮助企业制定更能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战略。
要使得信息化支持下的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就必须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操作的高水平从业人员。为此就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定期举办相关的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让从业人员和准备从业的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下产业融合发展经营技能。其次,高校应当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功能。一方面招收信息化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社会上已经从业的物流人员进行再次培训。企业应当建立起信息化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人员长期培训机制,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最后,作为从业者个人也应当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学习现代化的信息化发展技能。
(二)完善法律规范促进制造业发展
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要实现融合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来对其进行规范、调整和保障。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推动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立法工作。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来辅助法律保障的实施。在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初期,良好的法律保障环境是关键。而法律、法规在制定后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产业部门从业人员的遵守。
要促进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长远规划,并推动各个地区的执行。而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而言更是要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自主发展,降低代工量。并且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更好地关注国内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用户的需求。由此,可以为国内的流通服务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就必须有基础配套设施与之相适应。为此必须加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以及企业等流通渠道的参与者均应当发挥各自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应当进行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道路、区域交易中心以及信息化交易平台的建设,来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支持。其次,制造业在进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最新技术设备的采购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设备配置水平。再次,商贸流通服务业也要不断提升运输工具性能并完善仓储条件。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逐步进入到转型升级阶段。我国制造业无论是从生产总值还是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来看都实现了较大比例的增长,并且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年平均产值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社会对流通业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推动了我国流通服务业在近几十年来的较快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是在一系列内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二者的融合存在生产、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关联性。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而言,制定战略性的信息化发展策略是提高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内容,此外还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基础配套设施来对其融合发展进行规范、调整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明亮.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5,2
2.司增绰.需求供给结构、产业链构成与传统流通业创新——以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为例[J].经济管理,2015,2
3.李晓慧.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陈囿佑,朱永璨.经济新常态视角下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J].物流技术,2015,14
5.李媛.新常态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客户资源整合分析[J].物流技术,2015,12
6.黄炯华,孔燕群.“新常态”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多业态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9
7.李晓慧.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及其渠道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8
8.庄品.供求依存视角下中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商业时代,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