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
2016-12-27张琳
张琳
摘要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正确认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入手,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先进经验,探讨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 中高职 课程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5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又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笔者认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
1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
中职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的学校包括中职学校(中专)、技工学校(技校)、职业高级中学(职高)等,其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职教育偏重于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等,基本学制为三年,高职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据报道2009年至2014年,我国中职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高职教育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46.9%,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可见,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对于如何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焦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一贯制模式、对口升学模式、直通制模式三种,但是,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很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只是表现在学制上的衔接,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并没有做到,具体体现如下:
(1)专业设置衔接欠契合。中高职专业设置是否契合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衔接的顺利实现,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是2010年修订的专业目录,专业类19个,专业数321个,专业(技能)方向920个,对应职业(工种)1185个,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采用的是2015年新修订的,19个专业大类,专业数747个,专业方向749个、主要对应职业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306个、接续本科专业344个,虽然高职专业目录较2004年版与中职专业衔接契合度有所提高,但是中高职教育对口衔接专业设置仍有缺口,需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提供基础支撑。
(2)课程设置及内容重复。由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又缺乏有效沟通,都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教学课程及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完全一样,进行了大量地重复学习,造成了学习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专业课程深入学习的兴趣。
(3)基础文化课程薄弱。由于中职招生门槛较低,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因此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的现象,更加弱化文化基础课,而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强,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感到很为难,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宽泛的公共选修课程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出现断层。
(4)职业能力提升不足。高职院校应该在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的课程体系中应体现层次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一般还是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同一班级学习,虽然专业起点完全不同,但是仍然按同一标准展开职业能力的训练,因此,很多职业能力训练与中职差不多,甚至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职业素养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
2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基于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借鉴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先进经验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英国的中高职教学单元衔接模式。英国的中高职教学单元衔接模式是把中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5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前3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中职课程,后3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高职课程,教学单元之间衔接紧凑、逻辑清晰,教学衔接效果好,避免了重复学习的情况发生。
(2)美国的综合课程教学大纲衔接模式。美国的综合课程教学大纲衔接模式是美国将高中职业课程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并依照《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的规定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来进行中高职衔接,并按中职和高职院校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统一制定各层次相互衔接的教学大纲,这种课程与大纲衔接的模式可以节省学时,减少重复学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德国的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衔接模式。德国的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衔接模式是德国将职业教育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梯,即基础培训(职业基础教育)、分业培训(分专业进行一般的职业专业教育)和专长培训(特殊的职业专业教育),培训内容由简浅到精深,保证学生在宽泛的基础培训前提下通过分化最终掌握专业技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避免了课程设置的不协调和课程学习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4)法国的课程标准分类衔接模式。法国的课程标准分类衔接模式是按照行业或职业将中职分为17类,每类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的各专业对口其中某一类,再在该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高职课程体系。这种衔接模式使得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
(5)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研发完成,是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的体系,其内容与AOF(资格框架体系)层次一致且层次之间紧密衔接。该模式促进了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化。
3对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路
纵观国外先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经验,针对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
(1)重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高职学校应对地区和行业的用人需求展开深入调研,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部的中高职专业目录,由中高职学校共同参与,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做好层次上的衔接,另一方面与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区分开来。中职课程应重基础,不放松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初级技能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高职课程应重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宽泛性,强中高级技能的训练及实践操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2)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应遵循知识的系统性、能力的递进性、职业的发展性原则,并结合中职和高职各自应对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资格考试科目内容,对中职和高职开设的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并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职业层次性。
(3)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理念。中职学生年龄比较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又有一定的憧憬。因此,中职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让学生易于接受,并注重引导学生由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向职业教育学习模式转变,注重初级技能训练,开始培养“职业人”意识。步入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其职业技能远远超过普高毕业生,而且有了初步的职业概念,高职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创造职业情境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多接触其他专业领域及多元的信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适应能力、职业生涯攀升能力或者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