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操作,促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16-12-27王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思维能力

王艳

摘要: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学具,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创设引导发现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关键词:学具操作 自主探究 思维能力

一、巧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实践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

1.“做”中获知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让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说:“折一下”。老师任意折,操作演示“是这样折吗?”在操作中学生发现——“不,应该对折!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老师接着问:“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它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试试看!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了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学生在操作中对分数的认识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你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吗?……,试试看!”学生操作,很快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做数学”的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2.“做”中得法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老师问:“求虾池的面积也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一块一块计算面积,再加起来。”“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自己动手试一试,边操作边想你是怎样转化的?”问题的情境引入,自觉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来。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进行动手操作,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有的是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组合拼在一起,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根据活动的要求和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面积的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试着,把它转化为我们己学过的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割补—平移也是很好的方法……通过与前面学过的图形比较,让学生动手“创造”,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学生最需要时留给了他们“做”的时间、空间,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继续探索的欲望。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这类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学具,让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将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具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通过学具的操作,尤其可以在知识发生转折、飞跃处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重视过程教学。

1.自主探索,有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自主探索,有助于数学结论的发现

学具操作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结论的最终目标。它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把我们的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演变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过程。

3.自主探索,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培养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也应该把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时间能力发展应。”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学好数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与生活不断沟通的过程。经历感受、感知、感悟的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

4.自主探索,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主动思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用学具,让学生合作交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转变教学行为、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数学课堂中数学学具的普遍引进,如果能将学具用足用好、用活的话,使学具的使用落到实处,会大大转变课堂教学的现状,促进教师把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上,将对新一轮的课程数学改革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学具操作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必定会采取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在动中发展。

如《周长是多少》一课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节课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切实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感受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将数学知识主动建构、不断生成,才能被学生掌握。小学数学学具使用发挥了一种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凸显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潜力,将创新意识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