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016-12-27张维特

中国德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打扫卫生自理家庭成员

张维特

2004年,浙江某大学新生带着保姆一起到校报到;2009年,浙江某高校大学生请保姆打扫卫生;2011年,上海某高校学生雇阿姨打扫卫生;2016年,武汉某高校学生入学后被套被子难住了,不得不打电话向母亲求助……类似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

大众尽管对此类新闻报道一直十分关注,但是学生小时不会做家务、成年后生活无法自理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善。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观,主要是缘于家长之爱的畸变:第一,懒惰的家长之爱。孩子学做饭会让厨房混乱不堪;孩子自己吃饭会弄脏衣服、弄洒饭菜;孩子自己洗碗可能会摔碎碗碟。所以为了不让孩子帮倒忙,家长包揽了所有家务,省却了因孩子“添乱”而附加的后续劳动。然而正是这种懒惰的家长之爱剥夺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为家庭出一份力的机会。第二,扭曲的家长之爱。在家长看来,学习是孩子唯一的责任,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一切都要为学习和考试服务,而家务事和生活上的事都不是孩子的任务。因此在上述新闻当中,大学生们才会理直气壮地以所谓“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创造学习环境”为由逃避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第三,自私的家长之爱。家长在给孩子喂饭、替孩子穿衣、帮孩子收拾书包、整理床铺、洗衣做饭的过程中,享受到为子女付出的乐趣。这样的付出看似无私,其实是在越俎代庖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独立自理的权利。

哈佛大学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明显低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犯精神病或过早死亡的人数分别是不爱干家务孩子的10倍和6倍。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危言耸听。孩子从小不参与家务,失去的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他人付出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孩子成年后这些缺失还将从家庭扩散到社会、甚至国家。一些家长常用“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试图延缓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参与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实际上这些托辞是助长孩子对责任感的逃避,也是对孩子树立独立自理、感恩与孝道意识的延误。我国早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如果孩子从小对自己的家庭、家人没有责任感,何谈成龙成凤后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朱子家训》开篇就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每个家庭都应真正认识和重视参与家务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还孩子以独立、自理的机会,还原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打扫卫生自理家庭成员
我和妈妈打扫卫生
身体传送带
打扫卫生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我会“自理”啦
基于实践平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与思考
公平的游戏
“喵星人”占领名画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