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寺览胜
2016-12-27钟荷
钟荷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除了供奉佛、菩萨,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和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至今我国著名寺庙遍布大江南北。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集中简介浙江几个著名寺庙修建的历史沿革情况,供旅游爱好者参考。
杭州灵隐寺
灵隐寺亦名“云林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山上,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灵隐寺历史悠久,久享盛名。寺前冷泉流经处有“青淙”、“壑雷”诸亭。寺对面飞来峰海拔168米,山上奇岩突兀,峰下洞窟回旋幽深,洞中遍布造像。寺内古木参天,周围郁郁葱葱,是杭州著名旅游胜地。1983年,灵隐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相传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印度高僧慧理来到灵鹫峰,见此地气象不凡,便对随行人说:“此天竺灵鹫峰之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复尔耶?”于是在这里结庐而居,面山建寺,名山曰“飞来峰”,名寺为“灵隐寺”。
灵隐寺初创规模不大。梁武帝曾赐田给灵隐寺,使灵隐寺初具规模。唐以后,该寺先后名为“灵隐山景德寺”、“景德灵隐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等。宋宁宗嘉定年间评定浙江禅院,以余杭径山寺为第一禅院,灵隐寺为第二,净慈寺为第三,宁波天童寺为第四,阿育王寺为第五,全称为“禅宗五山”。除径山寺今已废外,其他4寺皆为东南名刹。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有9楼、18阁、72殿,房舍1200余间,僧众3000余人。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灵隐寺两度重建,最终拥有7大殿、12堂、4阁、3轩等,形成今日规模。
清代康、雍、乾时期,3位皇帝多次巡视江南,驻跸灵隐,赋诗纪游,刻碑立寺。尤其是康熙帝玄烨,一生6次南巡,5次驻跸灵隐,赐额留诗,可见他对灵隐寺情有独钟。由于三朝帝王优礼有加,灵隐寺在清初有百年隆盛之局。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灵隐寺遭到毁坏。1937年年底,日军入侵杭州,灵隐寺再度遭到严重破坏。至1949年7月,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坍,殿内3尊泥塑大佛也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修复灵隐寺。1952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这次修复,改原砖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1954年大雄宝殿落成。1985年起,灵隐寺制定全面恢复寺院10年规划,投资5000万元,将灵隐寺建成了一座亭台楼阁齐全、殿堂寺宇配套的佛教丛林,江南千年古刹从此再现雄姿。
灵隐寺东西二山门之间是天王殿,殿前悬“云林禅寺”匾,殿内供奉着一尊坦胸露腹弥勒佛,称为“皆大欢喜弥勒佛像”。天王殿后过园林登石砌月台,即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八角九层经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大理石砌成,塔壁镌有无数石雕佛像。大雄宝殿内主像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连座达24.8米。佛像用24块巨大香樟木雕成,发髻、衣褶、坐姿皆为唐朝佛雕风格。此像被国际佛教界人士和学者视为佛祖释迦牟尼标准造像。殿后分坐12缘觉像,12缘觉之布局为全国寺院之孤例。
杭州净慈寺
净慈寺位于杭州西湖之南的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1000余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杭州第二大名刹。该寺背依南屏慧日峰,面对风光旖旎的西子湖。南屏山峰秀石奇,松柏翠绿,与波光滟潋的西子湖交相辉映,寺院内古木梵宇错落其间,景致秀美幽静。1983年,净慈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后来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建都临安(杭州)。当时的杭州是江南经济文化重镇,也是净慈禅寺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净慈寺名声远播海外,尤其对日本佛教影响巨大。1210年,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在净慈禅寺受学于如净禅师,学成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禅师为日本曹洞宗祖师。至今在净慈禅寺后山仍保留如净禅师墓塔,日本佛教界来此寻法祭祖相沿成俗。
净慈寺在民间久负盛名,除了该寺历史悠久,僧行高隆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寺与济公和尚关系密切,二是该寺有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
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净慈寺志》与南宋僧人居简的《北涧集》中《湖隐方园叟舍利塔铭》载,济公俗名李心远,南宋台州(今浙江临海)人,18岁时,在杭州灵隐寺从高僧堂远出家,法号道济。他虽有饮酒食肉的行为,其实却是一名圣僧。由于他不拘行止,疯疯癫癫,人称“济颠和尚”。他厌恶巴结权贵,喜救济穷苦人,戏弄为富不仁者,因此颇受民众爱戴,尊称为“济公”。关于济公的传说,许多与净慈寺有关。民间传说,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寺院毁于一场大火,济公外出募化建寺的木材。他使神通令六甲神相助,竟使木材从寺中香积厨井中连续不断运出,后人称此井为“神运井”。如今,寺内还有“运木古井”遗迹。为了纪念济公,净慈寺大雄宝殿西侧建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济公塑像。
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也久负盛名。寺后南屏山,寺前西湖,每当寺内梵钟鸣响,山谷回荡,湖波接应,其音悠扬不绝。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圣祖玄烨南巡至杭州,钦定净慈寺的“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当时的寺内铜钟为明洪武年间制,重达1万公斤。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遗失,钟声沉寂。1984年10月,日本曹洞宗捐资重铸铜钟。新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1万公斤,悬挂在净慈禅寺重建的钟楼内。此钟造型古朴,钟面铸有6.8万余字《大乘妙法莲华经》。每敲一下,余音可达2分钟之久。
天台山国清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南麓的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
历史上,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曾被并称“四绝”。
相传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开山祖师智 率慧辩等20余名僧徒来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后,初成规模。智 在此坐禅修行,前后10余年。他在《临终遗晋王书》中,谈到计划在五峰山麓建一大寺之事。杨广得书后,于第二年派司马王弘协助智 弟子灌顶,在五峰山麓建成天台寺,实现了智 的夙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称帝,念及智 有“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之遗言,赐额“国清寺”。
国清寺蜚声海外。早在1200年前,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最澄接受天台宗教义后,萌发到国清寺向天台宗大师求法的愿望。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最澄渡海入唐,到国清寺拜天台宗十祖道邃、行满为师,研习天台宗教义。最澄回国后,将日本的比睿山命名为“天台山”,将延历寺命名为日本的国清寺。从此,日本佛教天台宗尊天台国清寺为祖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清寺时有兴衰,屡毁屡建。至“文革”时,又遭严重破坏。197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重建国清寺,遂由政府拨款重建,并从北京等地调来佛像、法器等。
重建后的国清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殿、堂、寮房约700余间。寺院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殿宇依山而上,前低后高,层檐交错,蔚为壮观,计有四殿(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迎塔楼、藏经楼),六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静观堂、大彻堂、客堂)。国清寺建筑最鲜明的特点是,有近2000米的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廊、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我国古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现在寺内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筑和文物有:隋塔、天王殿、大雄宝殿、隋梅、锡杖泉、鱼乐园、三圣殿、鹅字碑、一行墓等。
国清寺的隋塔位于寺东南山坡上,是一座六角九层的砖塔,高59米。据说建造这座塔所用的几十万块砖,都由一个砖窑烧制。塔四周的砖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铜像,高6.8米,重13吨,为明朝所铸。大雄宝殿东侧六角梅亭前,有一株苍虬多姿的梅树,相传是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1964年5月,郭沫若游国清寺曾为这株隋梅题诗:“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国清寺的一行墓,是为纪念唐朝高僧一行(公元673~727年)而建。一行是密宗教观的组织者和天文学家,精通历法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于测定150颗恒星的位置,发起在全国12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唐睿宗曾派人以礼征聘,一行称疾坚辞。
1983年,国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国清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