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加快建设美丽河南
2016-12-27刘广甫
刘广甫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绿色生态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而城镇化建设中,配套的绿地公园布局和合理利用是绿色、共享、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随着郑州都市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区内绿地公园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随着环境设施的改善和提升,这些绿地公园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相继自发形成了戏曲、歌舞等群众文艺团队。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自发形成的文艺团队初期呈现出无序发展的状态,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形成了不和谐音符。1956年,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建成开放后,一直是郑州职工群众重要的活动阵地,2002年改建为城市公园后也存在着以上现象。近几年来,从维护公园文明和谐的公共活动秩序,服务、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角度出发,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在规范引导公园群众文艺团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管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绿色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居民生活习惯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公园广场逐渐成为城镇居民生态休闲、健身娱乐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在这样一个多种需求并存的自由空间里,不同层次、不同心态、不同素质的人群聚集到一起,必须需要统一的规定来调和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维护正常制度的公共活动秩序,这也是公园广场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公园广场群众文艺团队由于自发形成、规模较大,且需使用音响设备等进行表演,这在参与者眼里会引起共鸣,但在喜好安静的人群中间,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首先是戏曲、歌舞团队因噪音问题与周边居民、群众的矛盾。近几年,广场舞大妈噪音扰民引发的矛盾冲突时常见诸报端,成为社会不良谈资。其次是文艺团队之间因场地使用、活动竞争引发的矛盾,还有文艺团队自身因为缺乏管理规范而引发的内部矛盾。工人文化宫公园群众文艺团队形成初期,就曾经发生过居民冲下楼打砸乐队乐器、团队之间因恶性竞争大唱“对台戏”、团队内部猜忌纠纷等矛盾冲突,噪音扰民投诉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文明。
因此,无论是站在化解团队与周边居民之间矛盾的角度,还是站在引导团队自身健康发展的角度,公园广场管理者都应该积极作为,对文艺团队进行规范与引导,维护公共活动秩序,减少矛盾磨合的社会成本,推动公园绿地广场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群众文化生活
绿色、共享、和谐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以合理规划引导服务为主。对公园广场群众文艺团队加以规范引导,管理者更不能高高自居,采取硬性管理措施,这样反而会越管越乱,越管矛盾越大。应该破除“让群众服从管理”的陈旧观念,树立“让管理服务于群众”的思想理念,从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立场出发,通过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工作的主动,以实现规范引导的管理目标,这是文化宫在实际工作中最为深刻的经验。
搭建平台。群众文艺团队的成员主要由文艺工作者、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等退休人员组成,他们从家走向公园广场,一方面是兴趣爱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求归属感;同时,戏曲、歌舞等文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组织规范下才能正常开展,因此,规范管理也是群众文艺团队内在的客观需求。针对这一特性,文化宫决定成立职工业余剧团,把在文化宫经常开展活动、规模较大的群众文艺团队纳入职工业余剧团的管理序列,实行统一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双方也达成共识,迅速成立了豫剧团、曲剧团、京剧社、越剧社和两个歌舞团共6个文艺团队。之后的实践证明,搭建职工业余剧团管理服务平台,为规范引导群众文艺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共享资源。公园广场本身就属于公共资源,不能先来先占,谁占谁用,应该在规范有序的状态下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能。群众文艺团队实行统一管理后,文化宫投资兴建了一座露天舞台,建造了音响化妆间,统一调配给6个文艺团队使用;公园中心广场,由两个歌舞团轮流活动;调出会议室,供京剧社、越剧社两个剧团双休日活动,豫剧团、曲剧团也分别拥有自己的活动阵地。这样不仅有效化解了团队之间无序竞争资源的矛盾,也为团队开展活动、组织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规范秩序。群众文艺团队引发的内外矛盾,归根结底是因为活动秩序和管理秩序不规范而造成的。文化宫从抓团队自身建设入手,指导各团队制定了团队章程,明确了团队负责人产生办法及其职责、团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团队内部管理。同时,出台了文艺团队活动规定,限定活动演出时间和音量大小,要求晚上10点以前必须结束活动,中招、高考前后实行“静音行动”,这样不仅妥善解决了噪音扰民的问题,也化解了文艺团队与周边居民之间的矛盾。
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公园广场群众文艺团队开展戏曲、歌舞等文艺活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自娱自乐、展现个人艺术才能的同时,也丰富活跃了市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属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倡导,并给予帮助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扶持帮助。自发性群众文艺团队有其生存发展的社会规律,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扶持帮助,很可能会随着团队骨干的自然退出而解体消亡,难以发展壮大。文化宫明确一名班子副职分管负责群众文艺团队管理工作,把团队管理纳入文艺体育科目标管理及考核体系,制定团队活动、演出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每年召开团队专题工作会进行总结表彰,建立起团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从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中挤出资金,给予团队补贴,调动其积极性;组织专业文艺骨干,对团队进行艺术指导,提高团队艺术成员素养和演出水平。目前,文化宫6个群众文艺团队成员由200多名发展为500多名,其中不乏“梨园春”擂主等票友高手;每年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和送戏下乡、文艺进社区等演出500多场,成为郑州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打造品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自2015年起,文化宫把广场文艺演出纳入打造中国梦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之中,按照“天天有活动、季季有主题、节日有庆祝”的活动原则,在春节、五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和抗战胜利、红军长征等纪念日,配合地书比赛、灯谜展猜等活动,精心策划“中国梦 民族情”群众文艺联欢活动,组织6个团队轮番登场演出,与市民群众共同庆祝和纪念,打造节日、纪念日文化活动品牌,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夏季,推出历时3个多月的消夏百场文艺演出活动,丰富活跃市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消夏文化活动品牌,深受市民群众欢迎。
经过近几年的规范与引导,文化宫群众文艺团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文化宫本身也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不仅吸引了城市居民,也吸引了不少郊区的农民,他们经常自发到文化宫“树下看戏,花前听歌”,不仅增添了无限的生活乐趣,也为构建绿色、共享、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增砖加瓦。
(作者系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