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016-12-27杨喜平
杨喜平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中备受社会关注的高中教育却令人担忧。学校、家长、社会无不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在无尽的做题、补课和辅导中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这直接改变了教育的本质。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变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他们每天除了各种补课,做堆积如山的试题外,就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苦不堪言,成绩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一样疯涨起来。究其原因,是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把学生变成了工厂里的产品,教学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长此以往,必将会出现“揠苗助长”的悲剧。
其实,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最需要的是阅读大量的书籍。阅读不但能够使我们获得知识,还能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尤其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可以打开心灵的窗户,重新塑造他们的灵魂,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变得更具人性美,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生更需要阅读习惯的养成,只有将阅读变成了习惯,知识积累才会在平时的不经意间完成。阅读有时候看似是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命运的巨大能量。
一、改变学生观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一说到阅读,尤其是对高中生说到“阅读”这个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家长不让读,总之,他们普遍缺乏阅读的兴趣。甚至有人认为阅读不仅在高考中不能提分,反而会花掉许多时间,造成学习数理化时间的不足,得不偿失。面对这种现实的尴尬,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放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就要求学生多读书。他说:“在大的目标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可以很自由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之路,从而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在他们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要改变人们在学习中对阅读心存芥蒂的局面,首先得及时地改变学生的观念,激发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正确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自觉地去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适应,这种局面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二、科学制订计划,精读略读有机结合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学习时间紧,要完成大量的阅读,这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制订科学详细的计划,通过“挤时间”的方式,给阅读留一些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时间相对充裕的寒暑假,可以通过精读典范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或者百科知识,在不断充实自我的愉悦氛围中,完成自我提升;在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紧张的高三冲刺阶段,平时也可以看一些时政要闻,或者通过对一些比较热门的时评短讯进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从而达到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的目的。
三、理解思考为主,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是一个走心的过程,无论是对经典作品、热门的时事,还是有趣的百科常识的阅读,都得用心,都需要思考。要么是用形象的思维去想象,要么是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总之,阅读要以理解思考为主。只有在阅读时动了脑子,学习才会有效果,阅读也才会有意义。阅读还需要勤做笔记,当一个人读的书多了,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这样不但对高考有益,还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内心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四、教师刻意培养。自己着力养成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国文教学的目标,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特别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对孩子们的阅读教育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最终使得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阅读习惯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刻意培养,更需要学生自觉的有意养成。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无需家长、学校和社会过多的操心,他们会在自觉不自觉的阅读中学习、思考,从而完成知识的积累。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其他科目的学习,阅读的作用也功不可没。虽然阅读的效果没有做题那样明显,但是它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在自觉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阅读容易被人忽视是因为它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巨大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因此,语文教师坚决不能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