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班级”的文化品性

2016-12-27程雯李亚培谢翌

中国德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愿景共同体成员

程雯+李亚培+谢翌

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新班级”是对原有作为德育科层组织的“旧班级”的超越,是新媒体背景下班级建设的未来走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然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代儿童更是一出生就生存在这样一个被新媒体所渗透的环境之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原住民”。新媒体在变革儿童生活、交往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儿童塑造了新的、更为复杂多元的道德环境,成为一种新的道德平台。新媒体的普及与广泛使用重构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环境,给当下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

人是文化的动物,以文化育人方能有效。好班级贵在有好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意味着班级成员共享着相应的信念系统。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假设、信念、价值观、传统和习惯”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应的文物和做事方式”的“复合整体”[1],而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内教师与学生共享的愿景、价值观、信念与做事方式的意义之网,是班级真正的粘合剂。新媒体时代,“旧班级”有着诸多不足之处,根源在于班级文化存在问题,亟需转型与超越。

一、“旧班级”的文化症候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主要场所之一的班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以教师管控为特征的德育型组织而存在的“旧班级”,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症候:

首先,在愿景与使命上,沿袭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旧班级”主要定位是一个“自上而下”、为落实上级任务而存在的“基层管理单元”,它的愿景与使命在于构建一个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德育型组织,因而与教学相互割裂,难以实现“学生的全人式成长”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

其次,在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上,“旧班级”一般都是按照年级和年龄固定设置的“行政班”,这种班级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集体授课制,实行的是“班主任单向度管理”制度,这有悖于“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也难以解决现今选课走班制下学生流动性加大、管理难度增加的问题。

再次,在关系与中心上,“旧班级”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班级事务或师徒伦理来联结班级成员,师生、生生之间多为事务关系或伦理关系,缺乏直抵生命的深入交流与互动,未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最后,在时空、载体与资源上,“旧班级”往往单纯依托学校这一时空,利用传统媒体和学校内部提供的有限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和新思想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种德育科层组织的“旧班级”有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亟需转型。

二、“新班级”的取向:走向学习共同体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旧班级”的隐患日益凸显,而应对的关键在于转变班级的性质与功能,构建一种“新班级”,以实现对“旧班级”的超越。这种“新班级”秉持着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的文化理念,旨在利用新媒体资源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将其打造成为引领学生全人式成长的重要平台。

“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改革的愿景与哲学[2],也是“新班级”的建设取向。在博耶尔(E.L.Boyer)看来,“学习共同体就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3]。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新班级”首先应是一个学习空间,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在这个学习组织中,“学习”是班级生活的中心,每一个个体因“学习”汇聚在一起,共同合作,互帮互学,他们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探寻对知识和世界的理解。除此之外,新媒体背景下的“新班级”还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基于“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而形成的,有着“互相扶持、和而不同”的基本特性以及宽容、尊重多样性的精神追求。在“新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尊严与价值都受到关注和重视,在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品格上得到锻炼。

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与“旧班级”相比,“新班级”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新的愿景与使命。“新班级”主要致力于成为一个学生全人式成长与发展的平台,班级的愿景与使命在于促进班级内每一个个体的全面成长,构建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2)新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在“行政班”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选的课程为基础、按课程分班的“教学班”这一新的班级组织形式也发展起来,“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将会成为“新班级”的常态。与之相适应,“新班级”的管理模式也会走向“多班级形态共同体成员全员管理”。(3)新的关系与中心。“新班级”是以班级中每一位成员为中心,班级内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专业、情感等多重关系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4)新的时空。“新班级”突破了以往“旧班级”的学校时空,从实体班级延伸至网络班级,“虚拟班级”与“实体班级”共存共生。(5)新的载体与资源。作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新班级”会更多依托新媒体这一载体,利用新媒体中丰富的网络资源,革新班级成员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之,“新班级”的走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是全员“共享成长的平台”,班级内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新班级”的主要目的,“教育性”是“新班级”的首要任务。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内,每一个个体都得以滋养,得以获得成长的力量。

三、文化重建:“新班级”的构建思路

“新班级”主要关注的是班级成员共享的意义、价值观和做事方式,它是对“旧班级”的理念创新、文化超越。因而,要构建这样一个作为学习共同体而存在的“新班级”,关键要从文化重建着手,解决“旧班级”的根源问题,建设一种“新班级文化”。我们认为,“新班级文化”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班主任和个别学生领袖为中心,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新班级”的最初组建阶段通常需要班主任作为领导者将班级成员凝聚在一起,同时,还需从班级之中选取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领袖,与班主任一起处理班级事务,完成初期的组建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转变角色信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要从以往基层管理单元内的“纪律管理者”走向学习共同体内的“文化领导者”。

第二阶段,班级成员共同商讨确定班级的愿景和发展目标,赋予这个共同体“魂”之所在。班级成员共同认可且具有未来特性的共同愿景是“新班级”的灵魂,是“最有力、最具激励性的因素”[4],联结和引领着“新班级”内的每一位成员。学习共同体组建一段时间之后,需要班级成员集结在一起讨论协商,共同确定班级的愿景与发展目标,以此赋予班级共同体以“精神”和“灵魂”的指引。

第三阶段,打造与班级共同愿景相对应的仪式、典礼以及班级环境,使之融入到日常班级生活之中并得到强化。班级成员约定俗成的仪式与典礼是行动中的班级文化,班级内的环境布置和人造物品是班级文化的符号与标志,它们与班级共同愿景一脉相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信仰。“新班级”中的仪式与典礼应与学生的成长需要关联起来,“新班级”的环境创设应彰显自身的教育意蕴。

第四阶段,班级成员自觉传播和创新班级文化,使其不断发展与丰富。好的班级文化需要去构建,更需要去经营和传播,方能经久不衰。班级有了文化之后,班级成员都应该自觉去传播、传承,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种传承并非是要一成不变,相反,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以此推动班级文化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班级成员除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之外,还可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在虚拟时空去传播、分享和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本班级的文化,并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总之,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新班级”是对原有作为德育科层组织的“旧班级”的超越,是新媒体背景下班级建设的未来走向。新媒体背景下的班级有着新的文化特点,“新班级”的构建也有着新的思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班级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释元,谢翌,邱霞燕.学校文化建设:从“器物本位”到“意义本位”[J].教育发展研究,2015(6):14-19.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3]Retallick J,Cocklin B,Coombe K.Learning Communities in Education:issues,strategies and contexts[M].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1999:6.

[4]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

【程雯,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亚培,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谢翌,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愿景共同体成员
一起向未来
爱的共同体
两只挂钟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我家的新成员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课题组成员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