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意识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2016-12-27支凤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黛玉语感悲剧

支凤珍

语文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语文意识的培养上,语文意识的养成对丰富敏锐的语感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言,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语文学习的程序,就是由语文意识步入语感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最终促进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固然与他既有的语感高度相关,但在既有语感的基础上,语文意识的强弱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仅决定其课堂学习的效果,更决定其课外阅读的质量。那么,怎样将语文意识落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在唐诗宋词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唐之韵》和《宋之韵》,节目图文并茂,短小精悍,故事性强,解说到位且富有感染力,对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是一种很好的扩充。学生看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因为他们发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领略了诗词的魅力,朗读、背诵也格外卖力。那些整天做数理化习题的理科生也会破天荒地拿起书本高声朗诵诗词。

在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教学中,笔者大胆地把语文课当音乐课来上,让优美的歌声贯穿语文课堂,最后学生很享受地唱着:双双金鹧鸪,双双金鹧鸪。刚一唱完,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词是表达对恋人的思念的。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一切就是那么奇妙。如果学生平时听歌的时候,也有意识地注意其中反复强调的词句,语文学习就不愁了!

二、落实文本细读,养成品读意识

1.培养学生关注题眼、玩味词语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关注题目,对题目进行目光和思维的驻留。对题目视而不见或不加思索,是语文意识不强的表现,也是对文本资源的极大浪费。擦亮题眼,必然进一步擦亮整个文本的言说意图,这里的言说意图就指向了语文意识。

在李白诗歌《月下独酌》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独”字,独有“独自”“单独”的含义,在月下独自一人喝酒更有“孤独”之意,整首诗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邀月与影,看似热闹,其实是以闹衬寂。

文本细读的本质是对语言的品读。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阅读要把重要词汇放到语境中反复掂量、咀嚼、玩味。

莫泊桑小说《项链》开头写“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语文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在“也”字上驻足停留,发散思维,联想到同样美丽但与她身份、地位不同的姑娘,联想到那些姑娘的生活与命运。当读到《(呐喊)自序》开头“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时,仅凭直觉便能捕捉到文字之外的一些信息,对于篇首用“也”的语感就能很快形成。

2.引导学生对比体悟

阅读中的品读意识是语文意识的核心。教师可以将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去体悟不同文本所体现的色彩、质感和情感的异同,从一个文本读懂文本的“这一类”。

在李煜词《虞美人》的教学中,关于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笔者就找到多个文本:李清照的《武陵源》中“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让学生从中品味将抽象的愁绪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写愁绪的多、深、重的比喻的妙处,从而从一个文本读懂一类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在对比中品读文本,体味有差别的品读意识。

三、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

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讲到“小乔初嫁了”时,笔者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一个有关“美人在传统文学中有君主的隐喻”的知识体系。于是就引导学生注意:苏轼当时所在是赤壁古战场,为什么只羡慕周瑜,还羡慕周瑜身边有美人相伴?苏轼身边有没有美人?苏轼在另一篇《赤壁赋》的散文中曾感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个“美人”的含义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后慢慢明白:苏轼之前就仕途不顺,这次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上怀才不遇,而周瑜少年英雄,备受孙权信任,“外结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苏轼真正羡慕周瑜的是深受孙权的信任。这美人除指烘托周瑜英雄形象的小乔外,还可指孙权(美人是君主的隐喻),屈原就有“香草美人”的系列比喻。学生关于“美人在传统文学中有君主的隐喻”的知识体系也就形成。

在《红楼梦》教学中,学生由于语文意识的薄弱,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浅层的故事情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众多红楼女儿的悲剧形象。笔者要求学生先整理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悲剧意象及其作用。学生最初大为不解,觉得老师莫名其妙,《红楼梦》是小说,为什么要整理诗歌鉴赏的知识。其实是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整理诗歌鉴赏的知识,以备知识迁移之用。

一切就绪之后,笔者让学生以黛玉为例,着手寻找曹雪芹用在黛玉身上的悲剧意象。最终学生对黛玉形象的悲剧意韵有了一个较高层次的解读:黛玉在太虚幻境是一棵赢弱的绛珠草,草木赢弱的特质与黛玉娇弱的体质相互攀附比生构成黛玉形象无限的悲剧美感。在人间,黛玉作为孤女寄居于潇湘馆,风雨中不易其节的翠竹本身就是黛玉孤高品行的一种象征;黛玉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源自当年舜死苍梧,娥皇女英泪洒湘江,化为斑斑翠竹的典故;黛玉身边的丫鬟一个叫雪雁(冰天雪地里的孤雁),另一个叫紫鹃(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黛玉作为南方(姑苏)姑娘,长期居住北方,岂不是一只远离故土的千里孤雁,怎能不像子鹃般日夜悲啼“不如归去”;黛玉在怡红院抽到的签是“一枝清露悲愁”的芙蓉花,上面题有“秋江寂寞,朝开暮落悲”的字样。曹雪芹就是通过这些悲剧意象的层层烘托,才完成了黛玉形象无以叠加的悲剧意韵。

四、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学科与学科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把语文教学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我们经常说:文史哲不分家。语文不仅与历史、政治、哲学等人文学科联系密切,与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也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语文课堂。语文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和别人聊天谈话是语文,写一张请假条也是语文,看一档电视节目有语文,唱一首歌更有语文,发一条微博还有语文……

语文教师只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作为贯穿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语文教学就一定能从低效率高消耗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语文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猜你喜欢

黛玉语感悲剧
伟大的悲剧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