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创新之道(下)
2016-12-27陈钢
陈钢
要建立“硬平台”,也不能忽略“软氛围”。学界习惯将民生划分为民生保障、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3个阶段,并将各个阶段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民生保障主要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民生改善则针对归属和尊重需要,民生发展主要解决自我实现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解决衣食住行时,政府应致力于打造“硬平台”;民众需要层次提高时,政府应致力于“软氛围”的营造。
最基本的“软氛围”是便利和理解,一些民生项目不被看好的主因是不方便。例如,交通工具接驳不流畅,保障房远离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开放时间和市民工作时间同步。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建场馆就必须封路,难免会打扰居民,因此香港政府的应对策略大致可以分作3部分:前期是挨家挨户地告知和致歉;中期是帮助不便者排忧解难,如为独居老人送餐;后期再次登门,向沿途单位、商家和居民发糖果、致谢,取得市民理解。
然后是寻找归属感。在韩国,每逢国家民族节日,政府便会策划组织游行、游园、文体竞技和大型表演等活动。反观国内,大型节日到来,政府忙于保障交通运输和城乡安全,而疏忽了节庆的氛围。让国人少了一份源于文化、民族或地域的归属感。
更高的境界,则是凭借政府主导,调度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真正形成“民生优先”的大氛围。具体而言,政府除了把民生列入工作议程,完成预算和投资之外,还要有创意,运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不把现今的民生变成明天的负担。例如,南京地铁是国内首个以公司形式建设的公共轨道项目,政府支持公司采用市场运作的方法,将每公里地铁线路的造价控制在京津沪的一半左右。再如,国内各大城市的奥体场馆中,只有南京奥体中心和深圳大运中心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有效降低了财政压力,提升了资金运作的效率。
“投钱给物”,未必优于“给政策”。民生发展之初,各地政府主要依靠物力和财力,到了改善和提升的阶段,需讲究智力和创意。在民生领域,政府的智力和创意主要表现为制定、推行各种利民、惠民的政策。
首先,需要区分“给钱物”和“给政策”。各地政府的民生发展框架中,都包括“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内容。政府提供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发放就业津贴,都属于“给钱物”;把空置的厂房拿出来、分期缴付工商注册资本(金)、提供小微贷担保,则属于“给政策”。
其次,在改善民生的进程中善于运用政策力量。例如去年,江苏省十大民生实事中,有“淘汰黄标车15万辆”和“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两件事。淘汰黄标车的受益者是其他开车人和行路人,但会导致与黄标车相关的驾乘人员的就业问题,产生的是一种环境效应。在政策的层面上,把“淘汰黄标车”和“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贯通起来,让黄标车司机成为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则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钱和物多是易耗品,而政策激发出的活力则能持续。运用政策,尤其是有创意的政策造福民生,才是政府主要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