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角下的情报工作刍议

2016-12-27赵莉

科技资讯 2016年25期
关键词:情报工作刍议互联网+

赵莉

摘 要:随着“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传统情报工作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浪潮为情报工作发挥职能开辟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发展空间,同时又为传统的情报研究工作提供了新型的服务概念与技术工具。情报工作应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浪潮,以人为中心连接情报资源,大力推进情报项目知识管理,善于借助网络平台推介情报产品,建立健全开放的情报人员培养机制,开创“互联网+情报”新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 情报工作 刍议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07-0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进入“互联网+”时代。站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风口”上,传统的情报工作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这场深刻变革中谋求更大发展,是情报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1 “互联网+”与情报工作

1.1 “互联网+”的涵义及本质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腾讯公司创办人马化腾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阿里研究院的报告则指出,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百度CEO李彦宏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模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综合不同版本的定义,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即:各行各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找到行业中的低效点,并针对运营、生产、营销、产品(服务)等进行改造或重塑,从而实现企业的增效、转型、升级。正像马化腾所说:“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

1.2 机遇与挑战:当情报遇上“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大幕开启,传统的情报工作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是对所有行业和产业进行的革命性再造,必将带来新一轮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浪潮,人们迫切需要大量优质的情报信息作为科研、生产的支撑条件和决策依据,这就为情报工作发挥职能开辟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借助日臻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服务,传统的情报研究工作有望更好地采用数据挖掘以及自主识别、跟踪采集、智能整合、实时共享等自动化技术,进一步丰富情报信息来源渠道,完善情报分析方法手段,使情报研究活动变得更加智能、高效。机遇同时伴随着挑战,在“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情报工作也不得不面对有效信息甄别获取难、信息安全产权保护难、情报用户满意度低等棘手问题。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使得用户对情报工作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加工、千篇一律的“信息快餐”,转而追求定制化的营养美味的情报大餐。如果情报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干式、封闭式的落后状态,恐将无法适应优质情报社会化生产的巨大需求。惟有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改造落后的流程和管理模式,实现情报工作的优化升级,才是直面挑战的应对之策。

1.3 如何看待“互联网+情报”

“互联网+”落脚于建设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态”,既反映了互联网对社会、世界施加影响的外在形式,也是理解建构“互联网+情报”的一把钥匙。情报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情报人员、用户、研究对象、行业专家、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社会环境等。“互联网+情报”就是要建立情报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发挥协同效力,激发创新活力,使已有的情报工作模式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创新出更多更能满足各类情报用户各色需求的新模式。这也意味着在看待“互联网+情报”的视角上,要立足全社会而非情报工作内部审视情报工作信息化问题,不能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做取舍,要把“互联网+”当作更具生态性的要素来看待。在规划思路上,要走出互联网工具论的狭隘视野,从思想、战略层面引入互联网思维所倡导的“用户至上”“快速迭代”“普惠服务”,将互联网从单一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情报工作的管理方法、转型思路。在实现路径上,要坚持应用导向,购买服务,解决以往烟囱式发展伴随的花费大、收效慢、使用率低等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成熟开放的技术平台,把以往各情报要素的信息孤岛连接成一个共生、发展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情报”的预期结果,从外部服务角度看,实现情报工作快速反应、优质产出,为每一名情报用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情报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自身发展角度看,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收益增加,可实现创新驱动,促使情报系统高效运作,情报事业欣欣向荣。

2 “互联网+情报”工作模式初探

“互联网+情报”将对情报资源建设、情报项目管理、情报成果推介、情报人员发展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情报工作将成为一个自适应的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响应各个情报要素的发展变化,让合适的用户,在合适的场景,获得合适的情报。

2.1 以人为中心连接情报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情报资源是情报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各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文献、数据,情报课题产生的过程文档及最终产品,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以及情报人员自身的经验、智慧等;还包括情报管理部门制定的法规政策,情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反馈意见,乃至情报调查对象、利益相关方、兴趣爱好者提供的有用信息等,这些资源都应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连接。其中“人”的要素至关重要,情报工作归根结底是用“人”的智力劳动服务于“人”的活动,“人”始终是情报工作的中心,因此最重要的情报资源是“人”而不是信息。不论是情报用户、研究人员还是其他对象,每一名情报系统中的“人”都有自己的专长、积淀、经验、智慧、资源和关系,都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如果人际间的信息不对称,交互不密切,信任关系就难以建立,就无法围绕情报生产密切协作,人们的创意、创新、创造就会处于半闭合状态,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充分激活。“互联网+”虽然有着冷冰冰的技术性外表,但其强大力量的内在根源,恰恰是对人性的洞悉和尊重。因此,建立资源间连接,本质上就是要加强情报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交互、融合,增进理解信任,促进交流合作,消除信息壁垒,推动资源共享,使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流程、人与场景紧密联系,把有限封闭的情报资源变成开放无界的情报网络,激发个体创造的潜能,点燃群体智慧的火种,为情报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2.2 开展情报项目知识管理

情报研究是一项智力密集型的工作,典型特征是输入用户需求,输出情报产品,情报业务的过程就是创造知识的过程。作为一种充分挖掘知识价值、提升组织竞争力的管理工具,知识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知识管理的确是管理情报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产业跨界融合日趋深入,社会信息服务更加完善,大众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情报工作逐渐向开放化、个性化、敏捷化转型,惟有对情报项目实施全方位的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稳定积累、快速转化、全面共享和协同创新,才能使情报组织更高效地运作。推动知识管理在情报工作中落地,必须与情报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从开题立项、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整理研究、撰写报告到论证评审,每一个环节都要定义输入、输出的知识及其管理方法,并且通过软件系统把这种“知识—流程—知识”间的关联固化下来。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为大规模的知识发现、传播、存储和共享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在“互联网+情报”的新生态下,“知识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知识管理将凭借优势大展身手,成为“互联网+情报”模式的主流管理工具。

2.3 借助网络平台推介情报产品

情报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研究成果帮助用户改进决策水平,提高决策质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好情报产品的推广、转化和应用工作。受体制、思维、资金条件、行业壁垒等限制,情报组织及其产品在传统媒体上的推广并不多见,长期的低曝光率使不少人对情报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认可,情报事业也渐渐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大行其道,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在网络媒体上,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这就为推介情报产品打开了便利之门。情报组织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网络社交、电子商务等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方便快捷而且近乎零成本的发布宣传信息、推广研究成果。这些信息通过关注、点赞、评论、收藏、推荐等行为在用户间快速传播,一旦取得良好口碑,就会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如滚雪球一般急剧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情报用户的反馈,及时回应用户的疑问;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可以自主决定提供情报的时间、方式、对象,实现精准投送,有效控制知悉范围;具有方便的盈利性,在成熟的网络支付环境下,用户可以在线完成情报产品的付费下载、按期订阅等,优质的情报产品将快速产生经济价值;具有可靠的度量性,利用大数据技术,情报组织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情报行为数据,评估情报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感知用户的情报偏好,预测未来的情报需求等。在“互联网+情报”的新模式下,情报产品将在网络媒体中得到有力推介,情报组织的目标和思想精髓能够被更多人了解,情报人员的劳动成果能够更好地支持决策、造福社会。

2.4 建立开放的情报人员培养机制

情报人员培养是情报组织的基础性工作,事关情报组织的长远发展。情报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情报人员既要掌握情报课题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又要会运用情报分析的工具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和写作能力,真正是“专家中的杂家、人才中的通才”。要想胜任情报工作的岗位要求,情报人员就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提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E-Learning)、移动教育(M-Learning)、慕课(MOOCs)、掌上学习APP等平台迅速兴起。互连网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知识学习生活化,在用户产生学习主动性的任何时间点都能够伸手即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被排除在生活时间之外的额外学习,而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借助成熟的即时通信服务平台如微信、QQ等,情报组织还可以自行创建学习社区,为情报人员提供知识查询、提问和回答问题、与专家在线交流等功能,使得情报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知识,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情报人员能够更快地成长提高。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降低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门槛,为情报人员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3 结语

“互联网+”代表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情报工作既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大刀阔斧变革工作模式;更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浪潮,在“互联网+”这块宏大版图上开疆拓土,开创“互联网+情报”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6(3):38-39.

[2]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Z].

[3] 李彦宏谈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化腐朽为神奇[EB/OL].(2015-03-1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11/7118892.shtml.

[4]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27-05)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5/c64387-27255409.html.

[5] 马化腾,于扬.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情报工作刍议互联网+
刍议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一题“思考与讨论”
全学科阅读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阅读刍议
刍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情报法(草案)》开始审议首次在立法层面规范国家情报工作
刍议影响因素类探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