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

2016-12-27

新传奇 2016年44期
关键词:生人熟人亲人

家庭

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每个人一生中的人际关系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亲人之间;第二是熟人之间;第三是生人之间。

一般的常规理解都认为亲人要亲,对吧?事实上恰恰不是这样。

先说“亲人要生”。亲人之间往往是没有界线的。现在好多电影、电视剧中,子女指着爹妈说话,这指着就不礼貌。发生在亲人之间的这种冲撞,都是很激烈很绝情的,亲人之间一旦翻脸,连个路人都不如。亲人之间调解起来非常难,从各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调解亲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失败的。因为亲人之间往往无话不说,毫无保留,这就导致了关系过于紧密,很多东西过于紧密就会发生问题。

我们每天打交道最多的是熟人。往往亲密的关系,在把握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界线了,没有隐私和秘密了。这种秘密和隐私,一旦被对方知道,在某种程度下,或者某个环境中,它就转换成一个撒手锏,他会把你的事撩出来。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某一个阶段关系非常亲密,后来就翻了脸。女性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闺蜜,好的时候如胶似漆,翻脸了就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背后诋毁传闲话是非常起劲的。

生人要熟,表明你承认大家在同一个文化圈内。我经常在各种场合跟生人聊天,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设防,没界线,能够坦诚交流。你不知道他的家长里短,你也不知道他的左邻右舍,你只知道在这个瞬间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掏心掏肺地说点儿话。最能够体现这种关系的,是今天的网络。有些话,有些事,在熟人之间是不能说的,但和生人可以。

菜市场里有着人生百态,熟人和生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能比较直观地呈现出来。譬如,很多人在那地方买了好多年菜,跟小商贩都非常熟了,但不知道人家姓甚名谁。有时候就说“丫头,给我拿俩茄子”“师傅,称上半斤豆角”之类的,对方也热情打着招呼,仿佛亲朋好友一般待你,至于那丫头叫啥名字,那师傅是哪里人士,你却一概不知。

不过,你们已经从生人变成熟人了,而且是恰到好处的那种熟。

(《读书文摘·经典》)

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源于攀比

读书分享会上一位读者问我,她总是焦虑没有安全感怎么办?我让她列举自己为什么事情焦虑。她说:“孩子2岁要上幼儿园,却很纠结上贵的还是便宜的,贵的经济压力大,便宜的又担心自己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身边的妈妈都在为孩子拼市中心的学区房,自己难道要让出生在北京却没有户籍的孩子回老家?一直全职在家带孩子,丈夫工作忙碌也让我很不放心……”

一位熟人也有类似的焦虑,她32岁未婚,看到身边不论已婚的和未婚的都买了房子,她也终于按捺不住,去年在郊区买了房。可接下来的时间里,她为了房贷不得不省吃俭用,压力很大。她忽然觉得那种房子买在市区的人好幸福。这个夏天她又在到处看房子了,说是要卖了去年买的房子,在市区买一套哪怕更小点的。

我听着看着她们这样那样折腾的过程,还有她们永无止境的焦虑,脑袋都大了。总结她们所有的不快乐都来源于没完没了的攀比,又在攀比里变得不自信和不满足。

好多人都跟我说想过“简单”的生活,可真正理解这两个字的人却寥寥无几,如果你自己不求上进,又盲目攀比追随,不是和浅薄之人为伍,就是和虚荣之人同好,身边一群怨妇或是负能量的人,每每不是集体声讨就是顾影自怜,这样下去简单生活谈不上,什么生活给你你都过不好。我们当然需要朋友,但要学会剔除,让自己周边的环境先简单起来,你就会有时间被那些生活幸福的人影响,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自信。

生活中最淡定的人,是那种除了满足衣食温饱的工作外还有爱好,并且乐于享受自己时间的人,如果独自度过一天和跟别人一起度过一样快乐,就最不容易被不相干的人和事左右自己的情绪,或者轻易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因为快乐是从自己心底生长出来的,所以才会无所畏惧。而想要这种快乐,你就要勤奋努力,去实现人生梦想,而不是日日纠结在别人都比自己好,越比就越一无是处沮丧颓废,于是身边的人又跟着遭了殃。

(《中外书摘》)

最好的教育是教人如何管自己

中国的旧教育很奇怪,自古以来,都是灌输一种“劳心者治人”,强化一种“治理”、“治人术”。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去整治人、监督人、控制人,那是一种十分愚昧、十分“天真”的思维方式。道理简单得很,每个有正常理智的人,有自尊的人,谁愿意被整治、被监督、被控制呢?

结婚了,女方都希望可以管住男方,金钱统管,她们信奉有钱就花心,她们不管你“没钱就寒心”;男人的一切行踪,都要监控。男方也希望监控女方,这不准,那不准,脚倒是不裹了,但行动一样不方便,出入报告,不得远行,不得聚会,等等。人们把这种管治极力美化,称之为:称不离砣。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管辖下的人成为一个个如机器人一样的人,他们不知道这根本不可能的,但他们的愿望就是如此。所以,一旦你有超越机械的动作,便对你有了意见,有了戒心,有了防范,矛盾开始产生。其实,管人者自己也很苦很累,被管者更累更苦,谁造成的呢,他们不知道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用人标准,我们的“人治”。

“人治”是极为可怕的,因为标准出于他们个人,一个机构有三个领导,三个都喜欢管人管事,便等于有了三套标准,三套“约定”。有三种模式,你是“二人转”大师也不行,这个单位搞的是“三人转”。一方面要求人应表里如一,要真,但另一方面单位的人人不同,你不得不投其所好,长袖善舞。这一来,又说你这个人变化太多,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所以,不少人慢慢就变得木头木脑,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某些落后的教育观要乘势而动,不能停留在一个“治人”、“整人”的旧模式里。

几十个婆婆管一个人、监控人,既无法可依,也令人无所适从。倒不如慢慢引导这个人依法依规做人做事,懂得自我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教育人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别人。凡是懂这个的,身体力行的,人们都喜欢,凡是不懂这个的,人们都讨厌。这是必然的。

(《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

让孩子“穷一穷”

时下,渐渐富裕起来的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奢求,总是无条件地给予满足,就连一些收入不高的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倾其所有地让孩子开心。

作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些在“慈父善母”用金钱营造的“爱巢”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由于缺少锻炼和磨砺,不懂节俭,饱食终日,斗志泯灭,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游手好闲,走上犯罪违法的道路。纵观古今中外,因宠而娇毁掉孩子的例子俯拾皆是。

美国巨富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但对孩子消费却十分“吝啬”。他给每个孩子建立一个小“账本”,上面印有“7至8岁每周30美分;11至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的字样,每周发一次钱,要求子女们把每笔开支用途都在账本上写清楚,待下次领钱时交他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5美分。这位富翁父亲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千金难买幼时艰”。为人父母者,应当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制止不合理的消费需求,即使生活条件再优越,也应让孩子“穷一穷”,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享乐主义的“小贵族”。(《生命时报》)

猜你喜欢

生人熟人亲人
你是我的亲人
Life Story
亲人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鼠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牛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虎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和熟人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