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城市公园绿地游憩行为特征调查与研究

2016-12-27柏智勇

关键词:城市公园步行绿地

易 浪,柏智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长沙城市公园绿地游憩行为特征调查与研究

易 浪,柏智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采取问卷调查和样本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7个城市公园的游憩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受访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属性进行综合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的使用需求、利用效率和行为特征,了解城市居民对于公园的游憩需求,以为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城市公园游憩利用的人群以在公园附近居住的居民为主,5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所占总人群比例最大,男女性别比例整体基本持平,且游憩者的公园利用率明显受到居住地到公园距离的影响,选择步行方式到达公园的人数占总研究人数的72.0%,来园目的以选择健身的游憩者比例最高,逗留时间在1h左右的人数最多。

城市公园 游憩 行为特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休闲与游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1]。从而使得建设怡人的居住环境成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如何建设城市公园才能使得市民最大程度的享受公园带来的福祉,便成了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而游憩行为研究将游人行为与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衔接起来[2]。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建设理念,从游人的角度出发,本文通过针对不同年龄的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的使用需求、利用效率和行为特征等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园游憩需求,研究结果对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有现实意义[3]。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游憩行为指城市居民在日常居住地附近的户外休闲活动,故研究对象是在长沙市工作和学习生活的居民,不包括外地游客。

参照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公园分为五大类(表1)。每个大类下又有不同类别的公园。本文在长沙市不同公园类别城市公园中选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全市性公园:南郊公园;区域性公园:晓园公园;居住区公园:石人冲公园;小区游园:三湘公园;街旁绿地:猴子石大桥街旁绿地;带状公园:湘江风光带;专类公园:植物园。

表1 城市公园分类

(二)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样本访谈相结合的方式。2015年10月在所选取的7个城市公园对园内游憩者进行随机抽样,采取匿名式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受访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属性特征,来园游憩活动的行为分析以及游客选择来园的心理倾向和主要影响因素[4],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6份。

二、长沙城市公园游憩者行为分析

(一)游憩者年龄与性别比例

图1 游憩者年龄分布特征

从所调查的7个不同类别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年龄指标的整体来看,不同年龄的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的利用明显不同(图1)。调查结果显示:大于55岁的老年人是利用公园人数最多的群体,占35.3%,小于18岁的青少年来公园游憩所占比例最低,仅占12.2%。18~34岁和34~55岁两个年龄段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9.0%和23.4%。在游憩者性别指标方面,不同性别的游憩者人数差异不大。男性占47.2%,女性占52.8%。

(二)到达公园的距离与方式

按照人步行速度1 m/s计算,10分钟则步行600 m,30分钟步行1 800 m,以此类推。所以将调查问卷到达公园距离指标的设定为<600m,600~1800 m,1800~3000 m,>3000 m。

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地到公园600m以内的游憩者占41.3%,600~1800m的占35.0%,1800~3000m的占13.6%,当距离超过3000m时,游憩者人数最少(图2)。步行30分钟内的游憩者占到76.3%。其中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的游憩者全部来自步行30分钟之内(图3)。

图2 游憩者步行距离分布特征

图3 不同城市公园游憩者步行距离分布特征

游憩者选择步行到达公园的人数占72.0%,选择机动车辆的占21.3%,选择自行车的占6.6%(图4)。其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和街旁绿地的游憩者80%以上是选择步行前往游憩场所(图5)。由此可知,居住地与公园距离关系对游憩者人数影响甚大,游憩者倾向于就近选择游憩场所,并且大多采取步行的方式到达。且出于身体原因,这种就近心理随年龄增高趋势而愈发显著。可见合理分布公园,有效提升公园服务半径的覆盖率在城市公园规划中需要着重关注。

图4 游憩者出行方式分布特征

图5 不同城市公园游憩者出行方式分布特征

(三)公园利用目的

游憩者来公园活动的目的多种多样。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游憩者来园目的进行预调查[5],正式调查问卷将公园利用目的总体归纳为健身、娱乐、交流、学习四种主要类型。

根据游憩目的的不同,对7个公园游憩者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市级综合公园(南郊公园)内选择来公园娱乐的游憩者人数所占比例最高,专类公园(植物园)内选择来公园学习的游憩者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其他5个公园游憩者选择来公园健身所占的比例均最高。从整体数据来看,仍然是选择健身的游憩者比例最高(图6),这种分布状况形成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市民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升,对于生活质量和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度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地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进行健身活动,同时,随着城市公园逐渐对市民免费开放,且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使得市民在公园内能找寻到较为理想的健身环境和较为完备的健身设备,形成了目前大部分市民来公园健身的情景。

图6 游憩者来园目的分布特征

(四)逗留时间

游憩者在公园逗留的时间与游憩目的有一定相关性,来专类公园(植物园)游憩者以学习和参观为目的的人数最多,其游憩者逗留时间在2h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另外市级综合公园(南郊公园)也是逗留2h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这与公园质量好、面积大、游憩项目有关。其他5个公园的游憩者来园逗留时间在1h左右的比例最大,与其游憩者来园的主要目的是健身有关。

根据对游憩者的访谈,在公园逗留时间的长短与生活作息时间也密切相关。如有固定职业的白领和学生由于受工作和学习时间的限制,时间都较为固定。而离退休老人、全职带小孩的女性及其他人群则较为自由,在公园逗留时间较之更长。

(五)利用频率

对游憩者的利用频率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频率为每周1~2次和每天1次的人群所占人数比例最高(图7)。这两类对公园利用频率较高的游憩者主要是公园附近的居民和退休人员。而每月1~2次利用公园的游憩者居住地离公园较远,主要利用周末有空闲的时候前往公园放松身心,可见公园离游憩者居住地越近利用频率则越高。但公园的品质也与游憩者的利用频率密切相关,在公园游憩品质相同的条件下,离家距离越近的公园使用频率越高,若两处公园游憩品质差异很大,游憩者则很可能选择距离稍远但品质更好的游憩空间[6]。

图7 游憩者利用频率分布特征

三、游憩者选择公园的影响因素

为了调查影响居民选择公园的因素,在问卷上设定“选择理由”一项[7],设置10个选项:离家距离近、自然景色好、植物丰富、场地宽敞、娱乐设施多样、有健身器械、环境安静、卫生状况好、有亲水环境、休憩设施充足,要求受访者勾选3个选择公园的最主要的理由。对7个城市公园整体数据进行分析:游憩者选择公园最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依次为离家距离近、场地宽敞、自然景色好(图8)。7类城市公园间稍有区别:带状公园(湘江风光带)的数据显示最主要的3个影响因素是自然景色好、有亲水环境及离家距离近;小区游园(三湘公园)则是离家距离近、有健身器械、环境安静为主要影响因素;专类公园(植物园)则是植物丰富、自然环境好、休憩设施充足为主要影响因素。尽管如此,仍然可以了解到游憩者心理倾向于自然环境好、有宽敞的活动场地、离家近且有充足健身与休憩设施的公园环境。因此,从满足游憩者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今后的公园建设中,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公园服务半径的覆盖率,关注公园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对增进公园绿地吸引力,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8]。

图8 游憩者选择因素分布特征

四、结论

现代城市公园是满足市民身心健康需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的基本职能是满足市民健身、娱乐、交流等户外游憩需求,使人们摆脱工作的疲乏和压力,恢复精力,并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的开放性活动空间[9]。通过充分了解市民日常游憩的行为特征,分析不同种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特征,有针对性地营建人性化游憩场所,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长沙城市公园利用人群以公园附近的居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例整体基本持平,而游憩者年龄主要是5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这是因为青年人忙于学业和工作,休息时间比较固定,同时也与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有关。从7个公园整体统计数据来看,以健身为目的的游憩者比例最高,逗留时间在1h左右的比例最大。根据对游憩者选择公园的影响因素调查,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憩者的休闲需求为基准,提升城市公园自然环境的品质、提高园内活动设施的多样性,是有效提高游客公园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对长沙城市公园游憩者行为的调查表明:游憩者的公园利用率显著受到居住地到公园距离的影响,且选择步行方式到达公园的人数占总研究人数的72.0%。因此,在进行公园绿地的选址及扩建改造时,要尽可能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园的入口需尽量设在市民易于集散的地点。通往公园的交通线路应相应增加并布局合理,以此增加公园的可达性[10]。就长沙而言,城市不断扩建,城郊区域的公园绿地存在着分布不均,数量较少等问题,周边居民的活动受到限制。为满足附近居民的游憩需求,应在该区域增加公园的建设。而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由于建筑密度大,新公园的规划较为困难,可以增加小型街旁绿地数量,给居民提供更多近距离游憩场所并同时分散已有公园承载力。

[1] 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89.

[2] 覃杏菊.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103-104.

[3] 吕 红,赵明远,赵兰勇.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者行为调查研究——以山东济南、泰安城市公园为例[J]. 山东林业科技,2015, 45(5):44-47,64.

[4] 朴永吉.中日韩三国老年人对公园利用的比较[J].中国园林,2005,21(8):27-31.

[5] 杨硕冰,于冰沁,谢长坤,车生泉.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J].中国园林,2015,31(1):101-105.

[6] 张运吉,朴永吉.关于影响绿地吸引力因素的研究——以中国济南市、泰安市为例[J].中国园林,2012,28(5):104-108.

[7] 曾喜喜,柏智勇.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游客偏好研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6):32-33,40.

[8] 胡 玲,诸 江.生态旅游立法刍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5-8+28.

[9] 谭少华,李 进.城市公共绿地的压力释放与精力恢复功能[J].中国园林,2009,25(6):79-82.

[10] 张安民,李永文.游憩涉入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地方依附为中介变量[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70-78.

A Study of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sha Urban Parks

YI Lang, BAI Zhi-yong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way of combining questionnaire and sample interview, taking seven urban parks of Changsha as random sampling survey, covering the respondents’ basic attributes such as gender, age and occupati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ims to analyze recreation demand, ef fi ciency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regarding the use of city parks, to understand the city residents’ park recreation demand,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rban park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the retired seniors over 55 consists of the majority. There was no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as to sex variation. And the visiting frequencies we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distance from the place of residence to the urban park, among which 72 percent visitors reach the park by walking, and a large proportion of victors stay about 1 hour to practice keep- fi t exercises.

urban park; recrea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F590

A

1673-9272(2016)02-0070-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2.014

2016-01-11

易 浪,硕士研究生;Email:42341979@qq.com。

柏智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 浪, 柏智勇.长沙城市公园绿地游憩行为特征调查与研究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2):70-73, 77.

[本文编校:徐保凤]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步行绿地
魔方小区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步行回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