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企“参军”路

2016-12-27沈怡然

中国中小企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军品参军军民

文/沈怡然

民企“参军”路

文/沈怡然

突然之间,正与笔者兴致勃勃交谈的江西一家军工集团高管高岗止住了话,他眼神盯住不远处。几秒之后,脸上开出了一朵花,眼里放出异样的光。他略微说了声抱歉,转身大踏步向一个人奔去。不远处走来一个衣着干练的人,高岗跨上前,挽起了对方的手臂,他宽阔的肩含下来,笑纹也几乎把脸堆满了。

军工集团市场部经理张卓说,对方是来自军方的公司大客户,作为企业多年合作伙伴,高岗一直认真维系着客户关系。在生意的打磨上,他依靠着自己多年打造的商业关系和广阔的人脉,颇有成就。这时候,航展新一轮飞行表演开始,巨大的呼啸声再次传来,正向对方介绍新产品的高岗开始比划双手,唯恐被呼啸淹没了声音。

高岗现在有点喜忧交加。民资在中国进入军工企业,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便是拿到许可证,进入的领域也是比较边缘。但这两年,军工行业对民资的大门越来越敞开。身型魁梧的高岗,有一个大嗓门,“这套军用雷达,是我们民营企业做的!”

在今年的珠海航展特设的军民融合馆中,他也忙翻地向参展的客户介绍产品。

一座军用雷达模型前,高岗粗大的手略过模型,像抚摸自己的孩子。这家军工集团从事军工电源、弹药引信及雷达系统等产品的科研生产与服务。这是一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向军方供货的民企,在此工作三十年的高岗,亲历着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以及军民融合几十年来的发展。现在,它正面临着绝无仅有的好机会。

但另一方面,更多企业在涌入,“包括创业者都来了。”高岗说。而这对原有的商业逻辑和模式也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军工厂的老故事

时光倒回三十年,军工市场正是国企的天下。张卓,曾是东北一家兵器工厂的企业子弟,谈到那段时光,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这家企业从辉煌到暗淡的巨大变化。“日用品经常发,家里从来不缺。”他回忆着,“当时有一辆可以直达厂子的专线火车,弹药运进运出,只记得火车轰隆轰隆,那是军工厂辉煌时刻的响声”。

九十年代国家提出了寓军于民,与军民融合含义相近,不同的是主导者是政府,可以说,当时国企在军工行业具有垄断地位。正值军备产品需求旺盛之际,无论是向国家还是其他各国,均掌握大量军工订单。张卓虽然年幼,但充分感受着来自企业的丰厚福利待遇。

但好景不长,和平年代里的部队,军备需求逐步减少。很多供货军品的国企拿不到大量订单,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张卓父母所在的企业中,部分人离开自谋出路,剩下的原地煎熬,到九十年代最终迎来了大批职工下岗。“就像一个大机器里,当初辉煌时蜂拥而来的人们,如今都散了”,张卓说,“而我们江西省这家军工老厂比较幸运,在经营不佳时,被一家民营企业兼并了。”

1988年,当时的老厂虽然拥有全套军工资质,但和同时期的多数军工国企相同,经营不佳。兼并后,经过几番国企改革,管理层改变了老厂经营不佳的状况,让它再度回到老牌军工的位置。谈话间,他指向了高岗,“谈起老厂的国改,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了。”

高岗坐下来开始回忆,“好几年的改革,人没变,厂没变,设备没变,变的是机制”,他作为老厂职工亲历了改革,还一口一个“老三波”地叫着这家老厂。

新格局打开

在军用需求减少,国企垄断市场的环境下,要得到军工部门认可,创新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而创新要机制带动。

“相比民品,军品用量十分有限,但最前沿的技术必须用在军品上”,高岗说着,“军工的理念是技术先导,只有以军队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技术,才能做出符合军品要求的装备,因此企业对军品几乎投入了所有资金”。

作为民企,军工集团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二十世纪初,军民融合政策开放程度较低,民企几乎无法拿到政府的经费补贴。“一边是股东投钱,一边靠银行贷款,那段日子压力非常大”,高岗说,即便风险很大,管理层也没有减少研发投入,“不创新会很快死掉”,高岗介绍说,直到今日,军工集团仍保持每年科研投入占营收8%。

几年改革下来,军工集团重新得到军工单位的认可。“与军方的合同额越来越高,经营每年保持30%增长”,高岗回忆那段时光,“一件件订单,利润一步步高起来,大家得到了报酬,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总之一切都变了”。而他又强调,“其实真正变的是人的思维,这是改革机制所带来的。”

军工老厂蒸蒸日上,由单一的军用电源,扩充到包括通讯系统、军用雷达等一系列军品生产线。随着军工市场份额逐年增长,企业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并在2002年上市,终于在军工平台上站稳了脚跟。

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军民融合的新格局渐渐展开。相比一直以来的政府主导,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市场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作用。2012年7月,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联合印发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首次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直到2015年,习近平主席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部队去掉了很多条条框框,还开放了部分项目。”高岗说。

军工类创业者来了

政策开放激动人心,但压力从未消失。“近几年,军民融合政策的推进正如一把双刃剑,为泰豪军工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军工平台上的竞争。“我们发现,一次招标中竟然多了很多民企,甚至还有创业公司”,高岗深刻感受到了竞争环境的变化。“很多项目,军方只看产品质量,尽管我们有多年的客户关系,但也倍感紧迫”。

在军工集团的展台陷入一片喧哗时,就在它旁边,一座很小的企业展台前,一个中年人正安静地吃着盒饭。这个人是华鑫方舟科技公司的参与者吴闵(化名),他年纪与高岗相仿,但这家公司却是整个展馆中成立时间最短的一家,2015年7月成立,研制军用雷达系统,目前已经拿到资质并向军方供货。企业正是在军民融合政策开放下,涌入军工市场的创业公司之一。

吴闵与高岗不同,讲话前总要扶一扶眼镜。他说,自己在四大军工集团中做了多年技术总师,去年连同几位研制军品的教授,一起创业做军工产品。他认为,目前以军方需求为牵引的军工行业中,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只有以效率为王,才能在市场上赢得位置。

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同日,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仪式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军改”正拉开大幕。吴闵看好无人战车产品的市场前景。

民资参与程度

2016年9月,一批“十三五”装备预研项目名单公布,入围单位中满足条件的民企,将获得“强制性”经费保障。外界普遍将这一行动看作军民融合战略的真正落地。而对于现阶段,军民融合政策是否得到执行、民营企业是否能踏入军工的门槛,行业内的人有真切体会。

“民企不缺钱,缺的是机会”,当被问到这一政策时,正在航展餐厅吃午饭的黄志刚放下了筷子,陷入忧思。黄志刚是广东粤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关注军民融合领域。谈起军民融合政策,却似乎陷入了迷茫。

“政策是好的,但如何落实,如何真正帮助到民企,还需要摸索。”据黄志刚讲述,中央政策制定未能和地方政府有效挂钩,这让民企失去很多机会。一边是政策文件频频推进,另一边是地方企业无法有效执行和配合,加之央企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与强大实力,民企的送交给部门的材料往往很难入选,甚至没有被审核的机会。“即使很拼命,他们仍然踏不进军工的门槛”,黄志刚说。

“对标国外军民融合,就能看出我们的方向”,黄志刚介绍,国外军方的很多核心项目都由民企接单,从配套、材料到核心装备,民企切入了军工全产业链,而中国在国防和军备需求的共同推进下,未来一定会向民企打开这条产业链。

“军民融合的最终,会走向市场化管理”,高岗坚定这一点,这些年与他的“老三波”共同经历的改革,让他越发坚信,部队需求牵引的巨大动力,以及民企的顽强生命力。

猜你喜欢

军品参军军民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军工企业军品单机配套立项风险评价浅析军品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从全球军工百强看世界军品生产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