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扬州社会风俗管窥
——以扬州船村为例
2016-12-27徐嘉欣郑吉俊陈宜林狄三峰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徐嘉欣 郑吉俊 陈宜林 狄三峰/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当代扬州社会风俗管窥
——以扬州船村为例
徐嘉欣 郑吉俊 陈宜林 狄三峰/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换,当代扬州的风俗文化在岁月的磨砺下不断改变。本文试图以船村为例,以小见大,从船村的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特色饮食以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船村以至于扬州地区当代的社会风俗细节,进而总结出当代扬州社会风俗的一般性特征。
【关键词】扬州;社会风俗;船村
社会风俗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它体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众多方面,是某一地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扬州地处长江下游,自古便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社会风俗文化积淀。而随着时间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许多风俗习惯渐渐地发生变化甚至消失;乡村中的风俗文化保留程度较城市要好一些,但在经济浪潮中这些村落的风俗文化,也难免在激进与保守的权衡中逐渐模糊。
船村位于扬州东郊杭集镇,自隋末唐初始,由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的作用逐渐形成。村落自高空俯视,船形庄台,故得名“船村”。望族聚居,文化融合并存,构成当代船村独特的社会风俗。当代船村中依然保留着部分表现扬州风俗文化的民俗和传统,由“船村”这一点,可大致了解目前扬州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之现状。
一、民间传说
船村作为扬州地区圩田文明的代表,有着传统朴素的民间传说。如“托梦彩云”:相传扬州船村常年受洪灾困扰,村落长者梦见祥云,梦醒后叙述给村民们,村民们皆认为是瑞兆,坚信聚众人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洪灾;“嫦娥探村”则是相传每年八月十五,嫦娥探访遗留在船村的玉兔和月影,为感恩嫦娥对船村的眷念,水边月台,民众点烛焚香成佳话;“烈马饮水”则更具人文情怀,相传抗清英雄史可法英勇就义后,其坐骑白马夜晚只饮船村之水。为方便英雄马匹饮水,村民们家家备有两口大缸。
三则传说流传至今,有着丰富的想象,也有宏大的国家情怀,充分体现船村淳朴的民风。历史这只“无形之手”对传说进行选择,实际上是人们对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1]船村乃至扬州地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地沾染了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家国一体的儒家思维。扬州人民发挥想象,把现实生活中的风俗文明融入到民间传说中,反映出扬州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节日习俗
通过研究船村节日习俗,可感受扬州地区独有的风俗特征,同时对记录和保护传统社会风俗文化有重要意义。扬州地区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在此略去不述。
1.元宵节。船村的元宵节除去赏灯猜谜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车桅灯。车桅灯的习俗早在明清时期便开始流行于淮扬地区。[2]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傍晚上灯时分,村民每家提上事先准备好的子孙灯笼,集中村头桅杆下,将自家的子孙灯笼扣在可伸缩自如的竹竿圆圈上,由村落长者携青年将挂满子孙灯笼的奇数层灯一直悬挂到桅杆顶端,形成一座塔状的灯柱。整个车桅灯节日习俗有一个“抢头灯”的高潮。当日预定四个头灯的村民进行抢灯仪式,场面热闹。相传船村曾有人“偷灯”得子,上香还愿,为表虔诚名儿“灯宝”。时至今日,这些风俗仍然承载着扬州历经数百年的记忆。
2.清明节。清明祭祀的方式在扬州地区的表现与中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主要有几项内容:一是在家中先祖牌位或画像前祭拜;二是户外扫墓活动;三是傍晚时候焚烧纸钱。同时外出踏青、放飞纸鸢等娱乐化的倾向也愈发明显。船村除以上风俗之外,在清明时节,还有一个专属的表达方式——制作印子。这也填补了扬州地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民俗中独缺清明无专用食品的空白(2014年6月船村清明印子祭祀习俗入选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注)。
三、特色饮食
扬州地区自古倚海滨江,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稻米。以面食为主题的饮食也是丰富多彩,汤包、蒸饺、烧饼、阳春面,几乎是扬州人民早餐的代名词。这些饮食中无一不展现着扬州人对吃的讲究,即使简单的家常点心,扬州的老百姓也会对其寄托深深的情感。在船村,烂面烧饼和印子独具一格。
1.烂面烧饼。每逢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吃月饼,在扬州当地的村民会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烂面烧饼”垒成宝塔形状来祭拜“月亮公公”。“烂面烧饼”中的“烂面”是指没有经过酵母或小苏打发酵的面,听起来虽然不够“高雅”但是其制作工艺却极尽复杂。这种烧饼成本高,工艺复杂,必须是纯手工操作,市面上很难看到有销售的,没有做面食基础的人很难把握“烂面”中水、面的比例,很容易把十个手指都黏在烂面上。
2.印子。印子食品俗名“糯米蒿”,由青蒿与糯米面和成,青蒿,淡青色,气味芬芳,乃蒿中之最。[3]印子精致色如翡翠、形似月饼,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4]一般在清明前一日,当地妇女便开始准备。她们满田埂寻找着采摘青蒿头。清明当日,妇女先将前日采摘的青蒿头洗净下锅煮几分钟,以青蒿头带水一起和糯米面,然后反复地糅合。妇女们然后以此绿面,包上馅心放入雕花的木模里倒模定型,制作出各种吉祥的立体图案,有元宝状的、有鱼状的、有寿桃状的,最后将其垫上竹笋套放进蒸笼蒸熟。
四、宗教信仰
扬州曾经有许多寺庙,在船村大多数人家也都供奉有佛龛。据说船村中有长者日日信佛、礼佛,诵经不断,虔诚之心收获奇效,敲打木鱼的声音传声远,循声而去,可见其屋顶上发出佛光。
与此同时,从船村尊敬祖先以及与抗清英雄史可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中,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仁义”精神与慎终追远的“敬畏”之心。儒释道三者的有机结合,既是船村文化的缩影,又是船村发展至今的精神内核。
五、总结
船村作为扬州农村地区的代表之一,从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特色饮食、以及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能总结出扬州社会风俗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点:扬州社会风俗的文化基础在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心怀仁义、敬天悯人是融入到扬州先民骨髓的精神内核;同时又兼有道家的闲适与佛教的虔诚,让扬州这块土地上舒适恬静而又充满信仰。另外,扬州地区拥有特殊的圩田文化,造就出极具地域特点的人群性格和饮食习惯。当代的扬州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将地区风俗文化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文化的留存,更是普通大众教化的关键问题。只有了解某一地方的传统风俗,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并付诸实践,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传统价值方能永恒。
参考文献:
[1]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2]明清时有诗人为此作诗,孔剑秋《扬州竹枝词》:“旗杆高悬土地灯,抢来宜子更宜孙。明年此日重申贺,十倍酬还算报恩。”,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偷得明灯只一枚,隔年十倍献灵台。莫嗤土地神通小,也似观音送子来。”
[3]沈括:《梦溪笔谈》。
[4]杨慎:《升庵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