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16-12-27王兆荣惠氏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
王兆荣 / 惠氏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
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王兆荣 / 惠氏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
在食品安全领域,可能会出现威胁到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危机,此时企业应主动、及时、坦诚应对,并和社会、第三方协作处理,以使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的过程,就是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
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前言
在食品危机管理中,企业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将危机的损失、威胁予以降低和消除,整个过程需要主动、迅速做出,并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先,目前,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具体实践中,企业的危机管理均取得一定进展,但有诸多不足。企业如何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高效处理食品危机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食品危机管理内涵
(一)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
为应对各类危机情况,政府及有关机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化解处理、动态调整、计划决策、人员培训等的过程,就是危机管理,其中,将因危机出现的损失、威胁予以降低或消除是其目的;发生前预估、预防管理、发生后应对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几个部分;连续性、适应性、学习性、组织性是危机管理的特征。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在危机出现时较易引发社会动乱,企业在食品安全危机进行处理时,应注重预警管理、以做好事先防范,并与社会、第三方联合,对食品安全风险尽可能避免、减轻,这个较为系统化的过程,就是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
(二)企业危机管理原则
1.预防原则。
为从根本上避免危机出现,企业应付出较多努力,做好危机出现前的预防工作。应注意的是,成本不可投入太多,应当适度。
2.主动性原则。
企业需要在出现危机时迅速表态,而不可因舆论压力被迫回复,只有态度主动,企业才可获得初步危机管理优势,给公众树立以负责任的形象。
3.迅速应对原则。
企业不可在出现危机后不做任何表态,让公众因对企业真实态度无法知悉而一味猜测。若公众没有看到任何回应,则会在其间迅速传播各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从而引发较大范围恐慌,这时若回应则已为时已晚[1]。
4.公平性原则。
企业产品因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可得到广泛流通,有时会在国际范围内销售,因此,对各地区间公平进行兼顾对于危机管理来说比较关键,若销售地区不同,企业对待方式存在差异,会让顾客产生不满,进而降低对企业的好感,为企业发展带来影响。
5.公众利益为先原则。
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应当优先考虑消费者利益,而不可一味关注利益相关者,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消费者,若企业片面重视利益相关者,而将维护消费者利益及补偿其损失抛到脑后,最终将会失去市场。
二、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
(一)企业对食品危机管理不够重视
企业往往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激励竞争的市场中,很多企业均忽略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将社会利益、人民健康置之度外,不择手段,一味获取眼前金钱利润。我国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对求生存、树立品牌效应比较重视,但不了解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多数企业的经管方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不懂得自己应当承担的危机管理责任,并在内部疏于宣传、教育。这样,很多人出现认知偏差,认为企业管理层才有责任处理危机问题,普通员工无须关注。事实上,危机管理需要企业全员的参与、解决,否则,企业将无法良好运作下去,甚至被市场淘汰[2]。
(二)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在当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企业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已不断加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目前企业仍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没有设置严密的预警机制,致使多在出现危机之后,才开始应对。实际上,若想让社会、消费者对企业有相对良好的印象,企业必须在出现危机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危机突然发生后,无法迅速做出应对,因缺乏应急预案,只能在之后进行临时的补救,结果不仅较大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也让化解危机变得更为困难了。
(三)沟通不够完善
企业需要进行良好沟通,才可顺利应对危机,但现在有些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心存侥幸,被动等待,而非快速反应、并采取相应行动,有的企业在食品危机爆发后,回避责任,不澄清事实、不主动道歉,也不和消费者、媒体、政府坦诚沟通,这样反而会让危机变得更严重。并且,企业员工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悉真实情况,结果导致了由内至外谣言传播,造成较差影响。
(四)出现危机后,不做深入整改
企业会因危机事件的出现而进入失衡、紧张的状态中,若不进行处理,将影响其今后的顺利发展,所以说出现危机后的重建声誉、修复损伤非常关键,但有些企业在危机出现后应对形式仅限于口头,行动上却不愿追究深层原因,对呈现出的问题也不进行迅速、全面整改,就是说,其不会建立良好危机应对体系,危机出现后也不进行相应的追踪、反馈,这样一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无法得到保证。
(五)市场监管缺乏力度
1.组织体系构建的现状。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应对体系已形成,危机预防管理因分段监管形式而无法发挥作用。同时,负责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较多,但存在职责重叠,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脱,无法形成合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2.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
第一,预警信息系统在很多部门中存在着,但信息共享无法有效实现,且危机预控不够到位;第二,对于危机的调查其公正、客观无法得到保证,并且公众无法直接知悉调查报告内容;第三,我国的食品召回程序不够完善。
3.保障措施建设的现状。
第一,食品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已逐渐健全;第二,关于溯源管理的内容很少,且无明确操作、实施标准,缺乏完备体系;第三,关于食品安全标准不够健全,且时而出现重叠;第四,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第五,应急预案多流于形式,可行性不高。
三、中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一)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利益,让自己得到更快更稳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人身健康,为此,企业需要树立责任感,在经营生产中高度自律,严把质量安全关,让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受到的保障,为此,首先,应当实行制度化管理,可在内部进行社会责任有关培训,并对员工工作职责及过失责任追究机制规定清楚,在制度上加以保障;其次,企业内部应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人,并食品储存销售、环境设备、生产加工制作、原料验收等环节进行分级评比,并适时考核从业者素质,评定及公开其安全等级;再次,组织各类活动、培训,让员工服务精神、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企业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在内部加强危机宣传及教育工作,让所有成员在学习后创新精神、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并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危机预防,第一,危机管理机构要建好,企业不仅要构建完善组织架构,还应设立危机管理机构,以便在出现危机时做迅速应对,以降低危机的破坏作用;第二,危机预防体系应健全,只有做好危机预防,才能让危机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为此,企业应当保持紧迫感、危机意识,时常调查,找出自身欠缺,同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危机管理小组应建好,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各类应对方案,保证企业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顺利处理[3]。
(三)做好危机沟通
企业应当在危机发生时承担起责任,灵活、坦诚、及时的和媒体及人民群众进行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要素:①主动,企业应当主动和社会、媒体、政府沟通,以获得舆论主动权;②事实,企业应当承认事实,遏制事态的持续恶化;③责任,企业不可推卸、回避责任,给消费者以合理解释;④迅速,危机处理应当迅速,保证企业良好社会形象;⑤坦率,坦率的处理才会缓和矛盾,得到人们信任、认可;⑥灵活,即处理方案应针对性强、比较适当;⑦对象,包括内部沟通、消费者沟通、媒体沟通、政府及相关机构沟通;⑧反馈,企业应当主动回应外界评论,并通过总结,提出合适解决方案。
(四)做好危机善后工作
第一,总结、评估危机应做好,为消除遗留问题,企业在危机被解决后应当进行总结、赔偿、追责等,并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第二,进行企业形象的重塑,以赢回市场,通过良好的善后处理,企业可化危机为机遇,通过改革获得发展。
(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1.组织体系应职责清晰。
食品危机处理体系应当多维、立体,其中包括:①决策指挥部分是核心部分;②应急辅助部门,可具体操作、执行专业领域应急任务;③非政府组织作用为较为关键。为此,第一,整体领导安全协调机构作用应加强;第二,公益组织、社团、社区等非政府组织作用应加强。
2.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第一,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包括,①舆情监测作用应充分发挥,并对要紧信息进行筛查;②对专业文献进行深入的信息挖掘,了解可能的潜在危险;③将安全评估预警信息系统建好;④采取措施,让在不同部门间共享预警信息得以达成;⑤由第三方进行食品检验;⑥分析国外对中国食品的安全预警,并在需要进进行抽检;⑦为让媒体、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设置举报奖励机制[3];第二,食品召回程序及其操作机制应完备,责任追究与后续处理方案也应规定清楚;第三,危机风险交流水平应提高。
3.全面、立体的保障手段。
第一,致力食品认证追溯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对全供应链上的食品追踪;第二,若加害者对受害者权益无视、主观恶意或重大过错,可进行惩罚性赔偿;第三,为全方位评价及分析危机管理的效果、效率,找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且危机事后评估体系应当建好;第四,应对执法者、监管者进行各类教育及培训,并将内部审批程序、工作规范定好,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第五,应建好食品安全专家库。
结论:食品企业的危机管理重在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重视,不可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食品危机的预防、应对,进而影响消费者、媒体对企业的看法、甚至失去市场,为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健全制度、并在危机发生时坦诚沟通等等,以获得公众认可、信任,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张广增.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6(4):248-249.
[2]黄玉萍.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01(2):49-52.
[3]李玉峰,徐艾颖,张馨茹.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13,12(8):110-112.
王兆荣(1989.10-),女,汉族,江苏省连云港灌南人,本科学历,惠氏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技术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