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墟美

2016-12-26闫普邦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废墟圆明园遗址

闫普邦

废墟,是历史长河中文明与野蛮两条河流交汇淤积的产物,与其说它是一片实实在在的物质荒地,无宁说它也是一片精神绿洲,或者说废墟就是一位哲学长者和艺术家。昭示着后人怎样去更深刻的理解文明在与野蛮的历史搏杀中,它的伟大之处以及它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历史上文明的野蛮和野蛮的文明在对撞后获得包括艺术在内的新生。

现代人应该怎样面对废墟,面对历史,面对古老的民族文化,面对今天的现实,怎样构建健全的人格,强健的民族精神,从而“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废墟是沉默的,同时它又是涌动的。它从生生不息的历史走来,它又带着我们乘着社会滚滚的发展洪流而去。以它疲弱的身躯而坚韧的身躯传承着人类社会前世今生。

“废墟”的解释及“第一次”

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废: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墟,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1、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2、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废墟表示建筑物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另有余秋雨写于1992年的同名散文,该文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问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法国作家保尔·艾吕雅亦有同名诗歌。

屈原的《哀郢》为中国第

首废墟诗。在文学上余秋雨的《废墟》是《文化苦旅》系列散文中的短章精品之一。余秋雨先生写出了:“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余秋雨先生把深刻的反思转变为一种生动的感性体验,让理性与艺术融合在一起,把审美情感加注在他手中的笔下,写出了“文化苦旅“的精彩作品。而威廉·亚历山大,是第一位以写实风格描绘“中国废墟”的欧洲艺术家。

“废墟”及“废墟文化”

废墟使今天的我们在无奈的同时让我们感觉到当时的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废墟”是人类漫长的文化发展中的历史遗迹,它总是顽强的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给后世的人们。“废墟”也是近代中国战争的见证者——北京的圆明园堪称具有代表性。“废墟”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厂——北京798艺术园区应运而生。

废墟对于现代城市的人们来说,了解其内涵并不深刻,人们大多是游乐赏玩的走马观花,对于历史意义根本就漠不关心。以至于有些非常有意义的建筑废墟都被开发商强制性的拆除,建立现代化大都市了。废墟对于当今国家、人们来说是历史的印证、是美好的象征、也有可能是耻辱的象征。无论好坏,我们都应该铭记于心,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是城市文明建设的

部分,重视并保护历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废墟”既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源头,也是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助推剂。在当今的城市里“废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他们意义大体相同。

伟大的废墟无论是否具有雄伟的外观,还是已经变得非常渺小,但它只要具有“废墟”的独特之处,总能让后世的人们通过破败中的蛛丝马迹理解到当时的恢弘以及时代变迁的残酷与艰难。所以,废墟能够唤起我们内心复杂的情感,如民族的自豪感、崇拜感,或者是伤感的情绪或忧郁的心情。

“废墟”的类型、倾向

国外的艺术家对于中国的废墟建筑有两种倾向,对于建筑类型有目的性的选择,还有强调时代的久远性。

钱伯斯说“中国园林的景致可以分为愉悦型、恐怖型和惊异型三类,而建筑废墟对恐怖型的景致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废墟建筑中“遗迹”同“神迹”与“古迹”区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时间性而言,“神迹”标记的是超越人类历史的超自然事件;“古迹”在朝代更替中定位了某个特殊时段;而“遗迹”象征的则是新近的逝者。

是另外种废墟建筑和废墟图像在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并发展为一种视觉文化。使人们感受到的不是忧郁的也不是诗情画意的想象,而是种深深的刺痛。圆明园这座残损的建筑体现的非常贴切。圆明园是清王朝辉煌的象征,可以说在当时社会,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亦或者是其他的旧王朝建筑,都无法和圆明园睥睨。在园林建筑上独占鳌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大成之作。圆明园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追求穷奢极欲的反映,也反应出当时艺术工匠的设计是多么的巧妙。所以说圆明园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国家级的瑰宝,也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本来是世界级的艺术作品变成了一堆废墟,保护好现在的圆明园,无需重新修葺,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让我们勿忘国耻,同时也是巨大的悲剧美学的体现。特别是西洋楼遗址,当看见眼前的切,心情就会非常沉重,通过一座残垣断壁,就可以看出往日的辉煌。这就是圆明园遗址巨大的悲剧美之所在。2009年秋天,德国文物保护协会顾问、苏黎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洛克教授参观了

天圆明园。事后他在信中表达了三点看法:一,圆明园遗址是震撼人心的;二,这是世界级的遗产;三,保护圆明园遗址的最佳方法是:就让它赤裸裸地保留在那里。就像叶廷芳所说,理由很简单:她是中华民族的国耻纪念地,是烙刻在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脊梁上的痛苦标记。我们留住她,就是留住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让她成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永远的无声控诉。在我国的各种遗址中圆明园遗址无疑是很受关注的。当年的圆明园固然有它恢弘的壮美,设计的精巧、功能的完备。但是,当后世人们站在它的废墟上的时候仍然可以透过历史的风尘而受到艺术的震撼.

的确,废墟的美是一种哭泣的美,是种悲情的表现,让这种悲情、哭泣转变为崇高的美,“知耻而后勇”,通过历史的诉说,我们应该激发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努力着、奋斗着,去创造,这个民族才能披荆斩棘地前行,才会有好的发展。这才是废墟文化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废墟圆明园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梦回圆明园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废墟”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废墟里的救赎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废墟(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