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解剖结构与人像绘画造型的归纳
2016-12-26靳文雨曹兴华
靳文雨 曹兴华
在当代绘画中,人像创作是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途径之一,人像作为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对象,它承载了现代的艺术概念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绘画题材之一,人像为我们从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当今艺术和艺术思潮,展现出时代观念和特别的绘画形式意味。本文通过学生自身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一些画家的具体画例进行小析与归纳,运用所学的透视法则与形体结构的基本规律,解决在人像绘画造型中普遍存在的实质问题。
在我们平时的人像绘画创作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对人体结构不成熟的认识,而造成整个画面死板僵硬,了无生趣。学生自身也在绘画中遇到此类问题,在与同学们交流当中,发现解剖结构在人像绘画造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说的结构,是物象的形体内部组织和构造,如肌肉、骨骼等,同时也包含比例、透视等内容。美国威廉.荷加斯在其《运动人体画法》中,把人体各部分列为三种类型:球形和鼓形;圆柱形和圆锥形;楔形。对于同一类型块的形体,又有长宽、薄厚、大小的差异。他认为:认识形体的形块之间的联系,是掌握人体造型的基本途径。二是各体块之间的连接是种榫头关系。即一头凸头凹。三是形体总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的,多变的形体反映在绘画造型上则是由透视来实现的,这是形体的空间存在状态。结构学的上述内容作为写实造型的基础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要运用于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却又不一定完全适合。
人物画像中从对形体内部结构的理解人手,可以达到对形体的外部概括提炼、协调合理、生动自然的要求。概括提炼要掌握形体的基本形;协调合理即要掌握形体的有机联系;生动自然即要掌握形体的透视变化。只有从理解入手,才能达到主动把握。以头部为例,头部骨骼理解力度要大于面部肌肉理解力度,骨骼的透视形态掌握得好,肌肉便可随其产生相应的透视变化。
例如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此图画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画面用寥寥几笔,就将仙人那副既顽皮可爱又的滑稽相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但细看这幅《泼墨仙人图》,他的五官所处的位置显然不符合头部的形体结构规律。这样看来,梁楷笔下的这位憨态可掬的仙人,拥有如此拥挤而又诙谐的五官,显然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所常见的了。再细看这画中的老者,步履从容,衣袖飘逸,却偏偏看不到脖子,叫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在想,这仙人果真是没有脖子的吗?其实不然。虽然画面略显夸张,却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与处世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筒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这幅《泼墨仙人仙人图》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
无论东方西方,对于人物画的研究和表现,是各时代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如果没有对人体的解剖、透视、比例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就根本谈不上造型和造型的艺术处理。而解剖和透视是两门绘画基础知识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把人体解剖学、透视法运用在绘画上,能帮助我们更深层的掌握人像绘画的要点、重点。更有力加强视觉效果,使得人像的造型更加严谨、结实、自然。
在自然界中,一切物象的外在形态都取决于其内在结构的构成关系。认识与掌握物象客观的结构构成关系是从事造型艺术必备的专业基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经出现西方人物画解剖结构表现的萌芽。当时,人类开始关注自然,观察自然的人,开始强调宇宙的和谐、有序、完美为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像《掷铁饼者》这种希腊人理想化的造型,成为追求自然美的典范。作品在人体解剖结构上,夸张和概括了人体的自然形态和运动幅度,结构之间的连接和摆动,肌肉适度的紧张与松弛,使人体蕴含着强大的爆发力。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物画范围很广,凡以人物为内容的绘画统称人物画。从画面人物多少一般分为群像画和肖像画。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后者以描绘人物形象的酷肖为主。二者表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备,即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体、服饰结构、比例、场景透视原理等。其中,人物的面部是描绘的重点,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人物及人物动作和整体画布局(章法)的统一。绘画艺术的造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以模仿客观物象的接近程度来分,大致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具象造型、意象造型和抽象造型。
由此可见,解剖结构于人像绘画造型有着重要意义。在人像画的发展史上,某些圈子里曾经出现过对解剖学的谴责,认为这些科学是对当代艺术的自由表现的学术限制。在具体运用时又否认了科学的限制和准则的存在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人体艺术变成了象征和本质。人物画的解剖结构表现在质疑中不断地发展走向了多元化。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