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机制研究

2016-12-26张晓红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民画陕北绘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农民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陕北农民画作为我国农民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本真的绘画意识表现农村生活,表达和揭示了陕北人民的价值观、审美意识,是陕北人民最真实的精神世界的展现。但近年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陕北农民画却开始呈现出衰落的态势。所以如何重新唤起陕北农民画最原始的、鲜活的、非功利性的绘画意识,真正实现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陕北农民画的历史渊源回顾入手,全方位透视陕北农民画的价值特色,进而解析陕北农民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实现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的对策,对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农民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的特点,创作而成的民间绘画艺术作品。但是农民画也并非是刺绣、剪纸、布玩具等这样相对较为纯粹的民问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亚民间艺术”。它既不完全属于民问艺术的历史当中的传统性发展,更不能同化到现在主流的绘画领域当中。陕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农民画艺术在我国农民画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黄土高原的精神符号和文化现象,与陕北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起源来看,可以追溯到东汉的画像石艺术。

陕北农民画的历史渊源回顾

1.陕北户县农民画

陕北农民画源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户县,户县在当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却由于农民自发形成的绘画艺术,被人们誉为“中国现代农民绘画之乡”,它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我国现代民问绘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户县作为陕北农民画的发源地,这个小县城尽管只有不到五十万人,但是其中普普通通的农民却都酷爱绘画,户县农民画不仅仅是整个陕北农民画的发源地,而且还引领了整个陕北地区农民画以及民问艺术的发展。

2.陕北安塞与榆林地区的农民画

安塞和榆林地区的农民画可以说是和整个陕北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在户县农民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陕北农民画的典型代表。二者可以说既融合了陕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又同时融合了塞外的游牧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了当地画像石艺术的基础上,表现出了粗狂豪迈的艺术特点,二者均以农民本真的绘画意识,着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塞和榆林地区的农民画主要表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成果之一。

因此,陕北农民画可以说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广大的陕北农民基于刺绣、剪纸、炕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黄土高原的画风。随着近年来全球的民问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陕北农民画已经成为了我国独树一帜,影响较大的民间艺术形式,甚至以其独特的抽象、简练的绘画语言,获得了“东方毕加索”的称号。

陕北农民画的艺术价值特色透视

1.鲜明的人文情感

陕北农民画中自然而然的渗透着当地农民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情感,特别是在其作为黄土高原的农民理解事物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点。陕北农民画以造型抽象而夸张、色彩强烈的画面,鲜明的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对于世界当中各种事物的最为朴素和真实的情感。例如,在陕北农民画当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仿生型”的故事画作。此外,在诸多的绘画作品当中,都主要是以夸张的色彩、简练的风格以及抽象的表达来描绘陕北地区真实的自然风光、温馨的农家生活以及热烈的劳动场面。

因此,陕北农民画不仅体现了当地农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进行密切交流的产物,而且更充分的体现了陕北农民鲜明的人文情感和精神。

2.独特的审美情趣

陕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陕北农民画自然受到了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的滋养,基于传统的手工工业生产的农民画,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陕北人民审美实践追求的结晶。大多数的陕北农民画家都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黄土高原的山问、沟壑都充满了独特的情感,而其思维方式也和整个农村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故而陕北农民画展现的是当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及生命气息。

因此,陕北农民画是集陕北的艺术、宗教、民俗、信仰以及科学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民问文化鲜明的个性,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人文情感,体现了陕北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3.深厚的文化底蕴

陕北农民画是在继承与发展了东汉画像石艺术的审美意识,并在剪纸、刺绣、布玩具、炕围画等众多民问艺术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民间艺术形式。陕北农民画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得益于其和本土,特别是农村的社会历史以及不同的文化艺术结构的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讲,陕北农民画是在吸收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并在结合不同的传统民问美学的造型与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特的绘画形式。

因为陕北农民画是建立在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之上的,所以不仅充满了强烈的黄土高原特有的农村气息,而且是显示出了农民朴素而浪漫,活泼而又明快的绘画风格。此外,陕北农民画还是天真稚拙却又抽象难名的糅合,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可以这样说,陕北农民画既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既包含了对现实的描述,又带有农民朴实的主观意愿,充满了浓郁的东方特色,给人以无法忘怀的印象。

陕北农民画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1.传承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结构性的转变,其影响也同样会不可避免的渗透到我国的民问艺术当中,而将我国的文化优势转变为商业的优势也同样成为了种必然的趋势。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他的民问艺术形式相同,陕北农民画同样也面临着难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问题。

一方面,面临着如何实现农民画由家族、门户传承等个人继承向社会继承的转变问题;另一方面农民画还正面临着老艺人逐渐故去,其技艺濒临失传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来自于西方的各种思潮正在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民问艺术造成强烈的冲击。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真正的了解和感悟陕北农民画当中的精神实质,更有甚者,觉得这是种非常老土、俗气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去学习。

2.原创与复制之间的矛盾分析

随着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陕北农民画作为一种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的艺术品也被推向了市场,这对于陕北农民画而言本来是一件好事,会极大的刺激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农民画的发展。但是,却也导致了许多问题。

(1)之前许多以兴趣为目的的,最原始的、鲜活的、非功利性的绘画意识,逐渐转变为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绘画意识。这样一来,纯粹的创作者悄然消失,而商业化的作品却激增,农民画的创新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所谓,创新是一个艺术种类的灵魂所在,陕北农民画如果没有创新,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2)许多陕北农民画家都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故而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但在陕北农民画价值日益显现的情况下,这就给许多的不法商贩造成了可趁之机,他们肆意的模仿甚至复制市场上存在的农民画作品,并从中牟利。而对于许多农民画的老艺人而言,即使是知道了自己的画作在市场上存在着被模仿的现象,但也无能为力。

3.传承文化符号的丢失和产业链单一现象分析

陕北农民画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与黄土高原独特的人文地域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当前陕北农民画的名声是由于其鲜明的风格,淳朴的意境。但是随着农民画逐渐商业化以来,这些独有的文化符号正在逐渐的丢失,可以想象如果这种让世人都为之赞叹的文化符号如果消逝,那么陕北农民画也会逐渐的走向末路。

实现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的对策选项

1.加强陕北农民画的本真性创作理念

陕北农民画属于一种“亚民间艺术”,这种特性也决定了其既不能够完全的融入到传统的民间艺术样式当中,也不能变成当前主流的绘画语言,而应该保持其独有的本真性。对于加强农民画的本真性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利用本质来取代视觉,而要做到这一点,农民画的创作者就必须深入的去探寻传统民问艺术的本质所在,这样再结合现代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种随性而发的绘画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没有功利的目的,没有强迫性的情绪的宣泄;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时也是符合现实的。

因此,只有建立在对陕北风土人情的真正理解以及对传统的民问艺术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陕北农民画的本真性创作,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提升陕北农民画创作的精品意识

在这里提到的“精品意识”并不是指的画作的精巧,而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陕北农民画自身的精品性,而另一方面则是农民画作的品牌性。从前者来看,陕北农民画不但要能够表达出陕北本地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要能够反映整个陕北地区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后者而言,就是要能够在整个陕北农民画当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团队和艺术家,进而使得陕北农民画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影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整个陕北农民画的水平,而且还可以促使其形成不同的派别,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3.完善陕北农民画的产业化体系

陕北农民画的产业化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整个陕北农民画面临的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陕北农民画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纠正传统的观念,完善其产业化的发展体系。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平台的搭建和推广。而进行平台的搭建和推广,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由非官方的公司或协会等构建陕北农民画的品牌体系。如,对陕北农民画的周边进行开发,利用旅游业发展纪念品以及服装、纺织行业等等。这样的创新发展路径,对于陕北农民画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建立完善的农民画的贸易机制也是十分必要,除了常规的贸易形式,如收藏、拍卖等外,还有对与陕北农民画相关的网站进行设计和经营,利用淘宝等互联网的商店,拓宽农民画的经营渠道。与此同时,国际化的贸易平台的搭建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快建立陕北农民画的双语交流贸易机制,通过国际以及国内市场的反应,深化陕北农民画的原创发展机制,进而对农民画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刺激。

结语

陕北农民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活态传承机制对于陕北以及我国的民问绘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对陕北农民画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至于被湮没在历史的大潮当中。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本文课题:

一、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2015)年度课题“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机制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sy077

二、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产业化趋势下陕北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JK1839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9-),女,辽宁,美术学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农民画陕北绘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金山农民画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