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视觉规律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2016-12-26侯瑜
侯瑜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一般以有节奏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根据舞蹈的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分,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等。其中群舞般由四人以上组成,多通过舞蹈队形、变化和不同的力度的舞蹈动作、造型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舞蹈的队形、画面,在创作舞蹈的环节中称为构图。它是舞蹈表现作品内容、处理情绪变化、连接舞蹈动作和步伐的纽带。
舞蹈的编排过程其实也是个创造的过程,一个好的舞蹈在观众的眼中就是副连续的,充满着内容的移动的画面。编舞中的构图包括舞台的调度和画面,是随着登场人物的行为和感情发展设计的,其关键就是要通过队形的变换表现舞蹈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对于舞台的构图,我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是“均衡”和“匀称”,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视觉规律中的平衡的要素。在大部分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在舞台的调度上,演员一般都以舞台中轴线为中心,在两侧均匀的分布,在总体构图上一般不会出现多一块或者少一截的感觉。如果出现演员调度不均衡的情况,即在舞台上出现整体偏台的情况,就会使整个舞台画面出现不平衡的感觉,就会失去原有的设计的美感,出现不和谐的感觉,就会让观众在观赏的时候在视觉上产生不适感。当然也有一些舞蹈在编排上想要表现出强烈的剧情或者情感的需要,创造一种不安、尖锐的气氛,通常这时就会选择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方法。如舞蹈节目《红灯笼》中的队形安排,两侧演员沿舞台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中问的演员则位于舞台中轴线上,使得整个舞台布局趋于稳定。
在许多舞蹈队形的编排上,还体现了立场与坐标的原理。一般在最中心的位置,是最稳定的,在群舞的编排中,队形集中亮相或是群体中个人的突出,都会选择让演员站在整个舞台、整个画面中心的位置,除了吸引观众注意力之外,更是使整个舞台画面趋于稳定,不会因为偏向某一方而导致失衡。在舞蹈《千手观音》中,舞蹈演员集中站位于整个舞台的正中间,是舞蹈画面平衡,不会使观众的视觉中心产生偏移。
关于舞台上队形调度的基本结构形式和绘画构图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以用几何图形来区别。圆形的构图可以让人想到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视觉上感觉柔和、圆润,有一种向心力的感觉;此外还有旋转、运动的感觉,而且会充满向心力。而在舞台构图上,如果采用圆形、半圆形或者螺旋状的队形,则会体现一种团结、聚拢的感受。在舞蹈编排中通过聚拢到释放这样的过程,增加舞台的层次感和舞蹈内容的丰富性,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收放的运动感。如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祝福》中,通过队形的编排以及舞蹈演员的动作、姿态,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向心力,更加凸显出中心演员的姿态。站立的舞蹈演员呈扇形排列,中心演员蹲跪在地上,但由于画面的向心力所致,观众的视觉中心仍在中心蹲跪着的演员身上。
三角形给人坚实、稳定的感觉,在绘画构图中三角形会使人有尖锐、有方向感、稳定的感觉。在舞蹈编排中也时常用到三角形,在三角形中舞蹈演员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会给观众视觉上面积大,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视觉中,这是一种尖锐化的处理,强调差别,强调出种与平整的舞台相差较大的突出的尖锐感觉。在许多军舞中经常会采用三角形的队形编排,完全符合了军人的坚韧、有纪律性、有力量的特征,也使得个舞蹈画面更为宏伟大气。如第五届《荷花杯》获奖作《士兵与枪》,演员呈三角形排列,打破舞台平衡的画面感,突出三角队形,显示出军人的特质——刚强,同时使整个队形多出了一些冲出画面的冲击感和动感。
在视觉中三维中,凸起的容易被看做形,凹进去的容易被看作是底。而在这个例子中,中心演员的高高立起与周边演员的高度形成高低的对比,在这便产生了图与底的关系。
舞蹈画面多层次的变化不仅增强了舞蹈画面的内容感,还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力。在舞蹈中出现的舞蹈画面多层次变化和动静结合的画面可以让在视觉上享受美感之外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舞蹈中想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意义。通过构图中高低错落的设计、远近的设计和在舞台上位置分布的设计,让整个舞台画面呈现出凹凸有致的层次感,把整个舞台画面的纵深、宽度无限增长。例如作品《江山如画》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高低错落的编排,让观众仿佛觉得如同一朵娇艳的鲜花盛放在观众眼前,并且为整个画面注入了一丝灵动的感觉。
当然,每样设计都要表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某种含义、意义,舞蹈编排也不例外,在舞蹈编排中,除了画面构图之外,还要搭配上舞蹈动作、演员表情、形体以及道具、空间的使用,才能完整地表现出舞蹈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才能使舞蹈成为一个成功、完整的艺术品。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