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新战略布局

2016-12-26司彩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7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政依法治国

司彩霞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全新治国理政理念,“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针对新常态的全新顶层设计,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6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经过多次会议或研讨班的不断强调,让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学术界从“四个全面”的内涵、形成脉络研究、逻辑关系研究以及意义研究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2015年2月25日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推出几篇重量级的评论员文章《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权威定义。这些定义为学术界对“四个全面”进行深入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1“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主动的战略选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于十八大以来的四次活动和四次重要会议,折射出习近平同志很早就对中国新常态下的各方面建设胸有成竹治国本领,是习近平同志长期从政的经验总结,而着眼于眼前问题的权宜之计。十八大之后的一个月中,习近平同志的四个活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2012年11月29日十八大会议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其余6名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号召全党同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二十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之路考察工作。习近平同志一路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同年12月4日,也就是“八二宪法”颁布3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坚持依法治国”。这次讲话吹响了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也是在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体现了中共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上述这四次活动分别对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在这些事情发生的当时,我们可能认为这是新任领导的正常举动。但事后反观之,我们发现:实际上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一目三举措”,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的宏大战略布局。这四次活动是习近平同志发出的全新的治国理政的信号。

而这些举动要演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共识还需要经过全党的四次重要会议来实现。这就是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八大”,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以专题讨论全面依法治国问题的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部署从严治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召开于2014年10月,而两个月后习近平的江苏调研就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随着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活动和重要会议缓缓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思想武器至此初步形成。这一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战略机遇期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指导思想,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内涵在四个“第一次”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执政历史总是伴随着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等,这些纲领或目标较之于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纲领都是某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各个阶段的最低纲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中,也必然伴随着多个最低纲领和奋斗目标。官方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在明确当前奋斗目标的重要性,这是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判断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也必将鼓舞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斗争。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其中隐含之意当然是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体制和党的建设事业等全方位、多层次改革。市场改革的重点是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但官方社论的解读是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第五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掌权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各方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等多方力量,实现与民共治、同治的新愿景。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环境中,以更加平等和民主的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固然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转变。然而,这次官方的解读中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依法治国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而深化改革的目标是以国家治理的法制化、制度化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两者有重合交叉点。也就是说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两者互相推进,相辅相成。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内涵,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反腐倡廉等方面治理党组织,严明党的纪律,实现党的自我教育,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习近平同志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从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来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习总书记的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对前人治党经验的简单总结,而是抓住了政治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治党的命脉。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打虎拍蝇”,从“反四风”到“三严三实”,这一系列反腐举措既有反腐着力重点,解决大案、要案,又顾及到全面。在点面结合、短期反腐和长期反腐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针对新常态的全新顶层设计,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在于立足于实践的全新战略布局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受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的整体形势比较复杂。对中国来讲,这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期。从总体上判断,我国仍处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深层次矛盾凸显,发展任务艰巨。“四个全面”,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个全面”全新战略布局的提出意义重大。就理论意义而言,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主题的基础上,深入回答了探索“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等主题。“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就实践意义而言,学界和政界普遍认为“四个全面”全新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必然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抓手和根本遵循,是新时期我们党实施治国理政方略的行动纲领。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既有新阶段中国发展环境的严峻挑战,也有习近平主动出击,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既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也有以“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升华。“四个全面”必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宝库,实践中也必定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近期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远目标的实现提供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EB/OL].http://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30204/17668917.html.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政依法治国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