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会计监管研究综述

2016-12-26史方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7期

史方

摘要:会计监管一直是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早期该领域的研究多是探讨会计监管定义的规范性研究,而伴随着公司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会计监管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现有的会计监管方面的文献进行概述,发现我国学者们对于会计监管目前未有明确定义,且会计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多从政府、企业、审计师角度探讨会计监管问题,而对如何优化会计监管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则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会计监管;干预论;监督管理论;会计监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51

我国关于会计监管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者们才开始将“会计监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学术概念来开展相关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会计监管定义探讨方面,主要有三种观点:强调政府干预和管制的“干预论”,强调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督管理论”,以及将两种观点相结合的理论。而随着我国公司会计造假、舞弊等接连不断的发生,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学者们分别从政府、企业、审计师角度运用不同的模型来论证各种会计监管方式的效果。本文试图对国内学者们关于会计监管相关文章进行梳理、综述,了解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探寻会计监管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会计监管的定义不同时期存在不同观点,目前学者们关于会计监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干预论”,其依据的是管制经济学的公共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会计信息存在着诸如公共产品属性、外部经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通过颁布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来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会计监管的目的。夏冬林等(1995)用的是“会计管制”一词,认为所谓的会计管制即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企业的会计行为。另一种观点则是“监督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会计监管本质上是一个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系统,它的本质要求就是监管必须具有经常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监督管理论”更能反映该要求。张俊民(2000)认为运用会计检查、督促、控制等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结果进行监督管理即为会计监管。于玉林(2005)认为会计监管可以简称为“会计监督管理”或“会计监督和管理”,其本质上是一种以监督为核心的管理行为。综合以上两种观点,阎达五等(2002)用“监督控制”和“管制”分别形容了内、外部会计监管的作用,将企业对内部经济活动等的监督控制称为内部会计监管,将政府、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等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管制称为外部会计监管。

在上述学者们定义的会计监管概念的基础上,后续的学者们对会计监管概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季小琴(2006)分别从会计监管目标、主体、对象方面对主流的会计监管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监管定义进行了引申,认为会计监管是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者为了维护各自利益,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一项制度安排。徐佳(2014)认为虽然学者们对会计监管的定义存在着不同观点,但其中心仍是企业内、外部监管主体通过运用有效的监管条例、机制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披露。

会计监管概念提出后,大量学者开始转向对会计监管有效性的研究,主要从政府、企业、审计师三方面来研究。吴水澎等(2002)研究结果表明,与行业自律或民间机构监督不同,政府监管更具有强制性,可产生直接的经济后果。黄世忠等(2002)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在解决市场失灵、提高信息质量方面,政府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比民间自律更具优势。吴联生等(2003)认为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与监管上,会计规则执行者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博弈。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监管力度、对违规者的惩罚度均能有效降低执行者的违规程度。郑春美等(2011)则从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视角研究了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研究表明建立合理的独董选聘制度、考核机制,加大其权力和法律责任,可以提高其监督作用。朱春艳等(2009)对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的审计后果进行研究,发现审计师在给出被处罚当年的审计意见时更加谨慎,而在随后年份中其谨慎程度会显著下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增加处罚的有效性可以提高监管效果。宋衍蘅(2011)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来研究审计谈判能力问题,研究表明外部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够有效提高审计师谈判能力。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受教育水平、专业胜任能力等素质都与会计监管效果有着紧密关系。李思飞等(2014)研究表明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齐芬霞等(2014)研究显示审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与审计质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此外,很多学者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会计监管的效果。吴联生等(2003)运用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会计规则执行者的类型、会计规则执行者所承担的其能感知到的违规处罚以及政府监管的力度都会影响到会计监管的有效性。姚海鑫等(2003)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会计监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提高监督检查质量和水平、加大对企业做假账的惩罚力度能够降低企业做假账的概率,企业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举报、对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管对企业做假账也会起到监督作用。洪剑峭等(2004)同样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会计监管环境和会计准则导向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会计监管环境会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影响,在较弱的会计监管环境中,更应该对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选择空间加以限制。

上述文献普遍重视考察各种监管方式的效果,而有效的会计监管不仅体现在对违规事件出现后的监管调查和处罚上,更可能体现在违规事件出现之前的主动防范上。而由于通常难以观察监管者在事前所进行的各种预防性活动,因此对于预防性监管效果目前尚少有研究涉及。吴溪等(2014)利用中注协2011-2013年间的年报审计风险约谈信息,首次考察了预防性监管的效果。研究发现,在约谈中被作为风险提示对象的上市公司最终公布的年度业绩显著低于管理层在年报公布前作出的当期盈利预测,这意味着被约谈审计师对受到风险提示的客户实施了更加稳健的审计。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完善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学者们开始从具体的会计准则出发来研究会计监管问题。郑伟(2010)通过对IASB《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进行分析,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认为我国要从改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强国际参与和协调、强化会计管理体制和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保持会计监管的独立性并提高其专业性、权威性。吕晓梅等(2014)从会计监管的角度研究了会计准则的应用人员以及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变化的反应,并建议相关部门修改基本准则使之与第39号准则一致,加强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作来强化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监管,利用IT技术建立云数据共享体系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监管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监管的定义及其有效性方面。虽然早期大量学者研究会计监管定义,但至今学者们的观点仍存在着不一致。已有研究多从政府、企业、注册会计师角度探讨外部会计监管问题,而对如何优化会计监管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则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期后续研究能够深入探讨该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冬林,刘峰.试论会计管制与政府行为[J].会计研究,1995,(5):1617.

[2]张俊民.会计监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于玉林.会计监管: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职能的扩张[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5):2023.

[4]阎达五,支晓强.论会计管制[M].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监管专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季小琴.会计监管理论:综述及其引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6):130135.

[6]徐佳.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4,(2):710.

[7]吴水澎,毕秀玲.论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17.

[8]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J].会计研究,2002,(12):311.

[9]吴联生,王亚平.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J].经济研究,2003,(6):1419.

[10]郑春美,李文耀.基于会计监管的中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3):184185.

[11]朱春艳,伍利娜.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的审计后果研究——基于证券监管部门处罚公告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4):4251.

[12]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13]李思飞,刘恋,王化成.审计师行业专长、经济依赖性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任期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112124.

[14]齐芬霞,宋璐.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4,(2):121124.

[15]姚海鑫,尹波,李正.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3,(5):4345.

[16]洪剑峭,娄贺统.会计准则导向和会计监管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4,(1):2832.

[17]吴溪,杨育龙,张俊生.预防性监管伴随着更严格的审计结果吗?——来自中注协年报审计风险约谈的证据[J].审计研究,2014,(4):6371.

[18]郑伟.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基于对IASB《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5):1724.

[19]吕晓梅,李怡.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监管体系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6):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