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改革研究

2016-12-26庄芳丽李勇周清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

庄芳丽 李勇 周清梅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日渐凸显。供需结构、就业领域、专业方向和就业区域不平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具体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四方面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等两个方面对高校就业指导机制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就业困境;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4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面临就业和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膨胀。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消息,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该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家庭幸福和高校办学,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如何保证大学生平稳毕业、实现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史上“最难就业季”背景下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并进行对策分析,无疑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1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具体表现

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不平衡正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最为突出的特征。主要在供需结构、就业领域、专业方向和就业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1.1供需结构性不平衡

供需结构性不平衡,并不是说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呈现结构性不平衡。一般大学毕业生经过高等教育,对自身期望较高,对于工作待遇、薪酬要求也比较高,热衷于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但这种有编制、工资待遇高又有保障和发展前途的工作机会毕竟有限,而其自身能力有限,也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了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员工的局面,呈现出就业的“双重缺口”困境。

1.2专业领域不平衡

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家长,在大学专业选择上都存在着“偏重白领,轻视蓝领”的倾向,专业选择上多倾向于选择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则门可罗雀,导致专业人数分布不平衡现象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一大怪状。其实,所谓的“热门”、“冷门”专业并无绝对的划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所谓的“热门”专业反而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年,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就业率较低,而且美术学专业已经连续3年都被亮“红牌”专业。而这些专业中,不少专业就是当初高考报考时备受家长和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

1.3就业区域不平衡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去工作,而对于中小城市和西部城市不愿意去。而随着国家中西部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旺盛人才需求。据调查,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此外,高等院校的分布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般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大城市。据统计,在中国校友会网2011~201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中,全国先后有117所高校跻身中国大学百强。其中,仅仅北京(23所)、江苏(14所)、上海(9所)、陕西(8所)、湖北(7所)和广东(7所)六个省市就占到总数的58%。高校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直接带来了就业区域上的不平衡:北京、上海、广东等区域人才供给充足,而中西部地区由于高校分布较少,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2当今大学生就业困境成因分析

2.1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信息技术、教育和医疗等)发展强劲,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制造、建筑等)面临挑战。《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排前十位的就业行业中,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比例快速增加,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下降。脱胎于传统“精英教育”我国高校由于体制、意识等多方面的桎梏,在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动机和能力,从而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结构之间出现了结构性不适应。

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由此也导致不同区域对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上的不均衡,再加上高校人才培养缺乏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2.2单位因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正处于“买方市场”时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过高,一般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如,工作岗位只需要专科生即可,但是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最低标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用人单位还会增加很多门槛条件,如:专业成绩、英语四六级,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党员等,用人单位实际标准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学习成绩好,还注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求大学毕业生对工作有有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甚至有不少的用人单位存在着如“性别歧视”、“身高歧视”等各种用人歧视现象。由此导致很多有潜力的大学毕业生,尽管其本身综合素质非常优秀,但因为外在原因而没有办法顺利就业。

2.3学校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脱胎于精英教育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更加注重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面向应用型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此外在教学方式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般采取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导致培养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实践动手能力差。

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配备不够,缺乏必要的科学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指导。现在大部分高校,专业就业指导人员配备比例远远达不到要求,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而忽略大一、大二的在校生,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很模糊,也没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进入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好多学生不愿意积极面对,有种消极反抗心理。同时,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职业指导人员数量与质量不足、职业指导课程不受重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指导工作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

2.4大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

2.4.1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

现在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被宠爱的一代,学生独立能力差,不能吃苦,对于就业缺乏良好的心态,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都希望去大城市岗位稳定,收入高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对于中小城市单位及私营企业单位无人问津。大学毕业生只选择高收入又轻松的工作,对于待遇差以及比较辛苦的工作不愿意去,宁可选择在家待业。所以大学生就业差,不是指大学生完成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就是选择性的失业。

2.4.2家庭溺爱环境

家庭溺爱环境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习惯性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也习惯性地依赖父母。大学生毕业,很多父母早早地为孩子安排了工作,或者为孩子安排了他们以后的道路。大学毕业生,对于找工作都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有的甚至对于毕业工作很鄙视,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大学生,无论父母还是大学生自己都倾向于先待业,等待父母找到一个收入高并稳定的工作单位,或者待业出国等。

3高校就业指导机制改革

(1)高校专业设置应紧密联系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对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对于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还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等,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学生就业意愿、长期合作单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不断了解、追踪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分析社会需求与高校学生实际能力供给之间的差距,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最新信息,不断缩短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让学生面临毕业,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尽快的适应社会工作模式。

同时,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布在大学的每个阶段,不仅要关注毕业生就业,要从大学生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从大一开始,让每个学生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并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加强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达到自己的就业目标。

(2)[JP3]高校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连接点,是产品和市场的连接点。高校作为单位和毕业生的连接点不仅要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为用人单位推荐其需要的毕业生,也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如组织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宣讲会,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个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双方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从大一开始,培育自己的“学生产品”,包装自己的“学生产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择业观。并且,就业指导不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也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大[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2-29/7777149.shtml,20160229.

[2]张迪.“最难就业季”再现[N].中国城市报,20160516.

[3]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论坛,2016,39(5):159163.

[4]林晓新,游少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以惠州学院服装系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2):8384.

[5]屈雪琴.基于期望偏差的“大学生就业及企业用工”失衡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12):188190.

[6]新华网.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就业重心发生啥变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6-06/13/c_129057939.htm,20160613.

[7]索红.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7):1012.

[8]吴建华,吴国斌.大学职业指导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22):10310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