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人总是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
2016-12-26张锋
张锋
中国在向世界解释自己的外交政策时,总是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总是希望能够说服外界“中国的复兴是件能使全世界获益的好事”。
但是,外界在接受中国的这一套外交话语时,却有不少的困难与疑惑。这主要并不是因为中国话语深奥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有些中国概念与表述确实比较抽象(如“义利观”“命运共同体”等),很有细化和具体化的必要,但国外聪明的人有的是,抽象化语言本身并不构成理解的障碍。主要的问题在于中国话语追求宏大叙事,习惯于用几个抽象的概念概括出中国外交的精髓,“合作共赢”就是极好的例子。这大概和中国人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有关:我们追求整体综合的思维,习惯于用整体容纳个体,这和西方从个体走向整体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
我问澳大利亚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的一位朋友是否理解中国的外交话语。他说,理解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合作共赢”这样的话语太模糊,不免有大而空的缺陷,从“合作共赢”本身实在看不出中国外交到底想干什么。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话语与外界认知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脱节。中国强调共同利益,外界则更在乎个体利益或者相对利益,这是他们认为“合作共赢”等说法太模糊的主要原因。讲个体利益,他们听得懂;讲共同利益,他们觉得太虚,认为是中国为获取一己私利而释放的烟雾弹。
这一点在中美关系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中国想和美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重点强调三点。一是中美不冲突、不对抗,这一点美国人听得懂,即便他们怀疑是否能做到。二是中美相互尊重核心利益,这一点美国人更听得懂,但他们无法接受,因为中国的某些核心利益可能伤害到美国的利益。三是中美合作共赢,这一点美国人就不大听得懂,合作共赢没有指出中国想要达到的目标或利益是什么,所以美国人就觉得有点虚,不易给出实质性的应对,就只好“打哈哈”敷衍了事。
此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框架概念实际上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表达了中国的一种愿望,但赋予这一概念实质性内容需要做太多的阐释性工作,中国疲于解释,美国疲于被解释,时间一久就失去兴趣了。也许,中国应该发展一套新的中美关系话语。和美国人谈,最好直接谈利益分配,这是他们最听得懂的。
比如,现在美国人最担心中国是否要把美国赶出亚洲,终结美国在亚洲的霸权。为何不直接开门见山和美国人讲清楚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态度呢?美国霸权不可能永久维持,但即便霸权不再,美国仍可发挥极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国希望美国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让美国意识到这一点,帮助它从“美国例外论”的迷思中走出来。在当前变化的亚太秩序中,中国的利益是什么,美国的利益是什么,中美共同利益是什么,中美如何采取政策确保这些利益——谈这些实在的问题,美国人的脑子灵活得很。
中国如何说服世界?在现在的整体性大概念下,必须辅以具体细化的政策说明来支持这些概念所要表达的主张。此外,与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在很多时候都适用的原则。对美国这样时刻关心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利益的国家,主讲利益分配;对澳大利亚这样游弋于中美之间的国家,主讲中国如何采取具体措施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对东南亚关心南海局势的国家,主讲中国如何管控争端;对日本这样一意孤行的国家,亮出我们的底线;对接受中国共赢观念并加入到“一带一路”合作中来的国家,更加强调共赢并辅以具体的政策说明。
总之,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中国也要做出最大努力让世界理解。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就是因为习式风格兼具实在、风趣与睿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说服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话语必须追求的日标。否则,中国外交话语就会被认为只是“中国例外论”的宣传工具而已。这岂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摘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