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016-12-26邓介明

未来英才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

邓介明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作些初步探讨。以总结探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少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认真研读《九年义务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

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实施思品课的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设计,突出“实效性”

1、教学期望要合理。教学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首先,思品课的教学期望要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德育主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的基点和训练的梯度。

2、教学内容要精选。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从思品课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

3、预设生成要兼顾。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装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他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确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社会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祖国发展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这样有效地提升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了以下是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1、课前搜索。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可以拟定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将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可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个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说明这四方面的保护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老师可这样提议:“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会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这样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五、创设和谐人际情境,缩短师生、生生心灵差距,形成有效的学习状态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生于情。”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就是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意味着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的频率增加,在心理上的距离缩短,在情感上的沟通共鸣,而且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而发挥主动学习精神的催化剂,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对实现教育的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和谐的人际氛围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课堂外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氛围来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有效教学,课堂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诱导的方法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

六、应重视有效教学进程的评价,让学生在蕴涵情感中得到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所以,教学过后,一定要检查。一定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酝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格局,进行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实现教师引导、轻松点拨的有效教学;而且能充分体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焕发出的无穷活力和诱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