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2016-12-26万松
万松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血脂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3%(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高脂血症;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27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异常一般是指血浆中TC和(或)TG升高, 称为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属于代谢性疾病, 其对健康的损害主要为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1]。本文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56例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8例。治疗组男18例, 女10例, 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44.7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2例, 年龄37~70岁, 平均年龄45.5岁。两组患者均存在TC和(或)TG升高的血清学检验依据, 并排除因饮食、药物影响和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因素。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关于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1]作为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合理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减酒, 加强锻炼, 减轻体重;合理启动药物治疗方案, 并监测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 1次/晚。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片10 mg, 1次/晚, 再根据临床辨证予以治疗:①实证。a.痰浊中阻证用导痰汤加减, 以化痰降浊;痰热互结者, 加茵陈、大黄、黄芩、栀子以泻热通腑;如有气短、乏力, 加黄芪、太子参健脾益气。b.胃热滞盛证用保和丸合小承气汤加减, 以清胃泄热;胃热腹胀甚者加石膏、枳壳以清热理气;脘腹胀满, 大便秘结者, 加黄芩、黄连、知母以滋阴清热、润肠通便。c.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以活血祛瘀, 行气疏肝;气郁为主, 加郁金、川楝子疏肝;若胸胁胀痛甚, 加青皮、丹参以理气化瘀止痛。②虚证。a.脾虚不运证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以健脾益气;湿重者, 以实脾散加减;肝郁脾虚用逍遥散加减, 以疏肝解郁, 健脾和胃。b.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以温补脾肾;以肾阳虚为主者, 用济生肾气丸以补肾阳;气短、自汗出, 加人参、黄芪益气固表。c.肝肾阴虚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以滋养肝肾;若阴虚内热, 加知母、沙参、黄柏以滋阴降火。本病临床虚实夹杂者多, 当辨证用药治疗。1剂/d, 水煎分2次温服。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 治疗2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 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
1.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现卫计委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标准。显效:达以下任何一项:TC下降20%, TG下降40%, HDL-C上升0.26 mmol/L, LDL-C下降20%;有效:达以下任何一项:TC下降10%~20%, TG下降10%~40%, HDL-C上升0.104~0.26 mmol/L, LDL-C下降10%~2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恶化:出现以下任何一项, TC上升10%, TG上升10%, HDL- C下降0.104 mmol/L, LDL-C上升1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2.86%, 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6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血脂变化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治疗组血脂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脂血症为现代医学病名, 本病归属中医学的“脂浊”、“痰浊”、“血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少动久坐、情志抑郁、素体阴虚等有关,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形成痰凝、湿浊、瘀血等, 而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病变多延及全身脏腑经络。其主要病机多为本虚标实, 本虚是指脏腑亏虚, 标实是痰浊瘀血;肝脾肾虚, 痰浊瘀血, 阻滞经脉, 致膏脂布化失度, 发为本病[2]。饮食不节, 久坐少动, 致脾胃受伤, 脾虚气弱, 脾胃失运, 水谷精微不归正化, 则痰浊、湿邪内生。另《内经》曰:“肝之积, 曰肥气”。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不调, 气血津液运行失调, 津液不化, 凝为痰湿; 气滞则瘀血内生, 阻于人体各部, 从而形成高脂血症[3]。严正松等[4]提出了“肝郁”“肝失疏泄”在低龄高脂血症患者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中年以前, 本病实多虚少。中年开始, 本病则以虚证为主。赵坤元等[5]认为, 人到中年, 阴气自半, 故肾元虚损, 精气衰;肾气不足, 气不化津;肾阴亏虚, 虚火灼津;则清从浊化, 或水不涵木, 木不疏土, 使膏脂类聚, 引起高脂血症。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以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口服调脂药物。但短期疗效欠佳, 长期、过量服用此类药物有血清转氨酶升高、肌病、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期进行调脂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更有效的治疗高脂血症, 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390-419.
[2] 陈志强, 蔡光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597.
[3] 王永泽, 韩新玲.高脂血症从肝论治探讨.河北中医, 2010, 32(6):921-923.
[4] 严正松, 宋康.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1(3):116-118.
[5] 赵坤元, 赵惠, 李七一.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3):24-25.
[收稿日期: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