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分析
2016-12-26宋晟晔
宋晟晔
摘 要:全面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理论、绩效评估理论、效益理论、权变理论和公平理论。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模式包括成本管理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与收益管理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
关键词:管理会计;全面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70
0 前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促进企业转型与升级,必须完善绩效管理水平,使之向科学化、系统化方面靠拢。全面绩效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更好、更快地实现绩效目标,另一方面对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现从管理会计视角来分析全面绩效管理的内容以及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具体办法。
1 理论基础
1.1 心理学理论
企业绩效的评价无标准可言,它会因个人的感受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绩效体现了人的心理需求问题。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就详细指出了这种心理上的差异性,如著名的五层次理论。Weissenberg(1968)强调“持续激发主体动机的心理过程”,即工作绩效高低由管理对象的激励水平决定,而且二者呈正比例关系。
1.2 绩效评估理论
French(1985)将绩效评估分为评价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评价性目的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回馈员工,促使员工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在上级领导心中的评价结果;其二,为加薪、晋升提供参考依据;其三,为上级领导解聘或挽留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发展性目的的内容包括如下五点:其一,帮助员工改善绩效;其二,帮助员工确立职业目标,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信度;其三,加强绩效的现实性,据此激励员工;其四,巩固企业上下级关系;其五,调节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1.3 效益理论
效益理论的实践对象是市场效益,主要评价市场机会成本、利润、稀缺与质量、效用以及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稀缺与质量”虽是由技术所决定的,但技术与市场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机会成本”往往与“利润”、“效用”相连,因为经济效益主要受到利润机会和效用机会的影响。而“创新”是获取市场效益的手段,通过建立“效益评价系统”,以谋求最佳“组合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
1.4 权变理论
所谓权变理论,是指根据内外环境的改变,随时在全面绩效管理中加以调整,并灵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最佳办法加以控制的一种管理理论。因此权变理论在研究绩效管理规律时通常采用带有变量的函数公式,该函数公式中包含全面绩效管理中的评价原则、企业业绩管理变量、管理技术之间的计量关系。据此公式来检验企业全面绩效管理的效率及其效果,以优化企业绩效管理措施。
1.5 公平理论
从员工的角度来谈,“公平理论”阐述了员工的激励程度取决于自己与参照对象的投入和报酬比例的主观感受,换言之,每一位员工在计算自身利润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参照他人的利润,以此来检视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从企业的角度来谈,公平是指员工对组织结果分配、组织制度、分配程序、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具有公平性的主观感受。公平性直接影响员工对组织决策的相应反应。
2 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模式
2.1 成本管理视角
成本管理视角:其一,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加强控制与监督,尽量简化审批手续,以提升采购效率,完成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目标,优化价值链的绩效管理,删减非增值作业。其二,生产成本。促进产品转型,向高端领域升级,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要求,优化生产流程,更换经营设备。其三,营销成本。确立成本管理责任主体,比如将销售渠道成本交由销售部经理全权负责;针对网络营销成本,应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价值,让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以提升绩效管理效率,从而降低营销成本。
2.2 收益管理视角
收益管理视角主要从精益生产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精益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一个基础,七个支撑”。“一个基础”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也就是5s管理原则。而“七个支撑”包括如下几点:其一,生产的快速转换与维护体系;其二,柔性化生产体系;其三,现场作业E研究体系;其四,设计与高效物流体系;其五,产品研发体系;其六,防错与品质保证体系;其七,同步与均衡化体系。
3 结束语
实现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应从成本管理与收益管理两大方面入手。首先,成本是影响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成本,利益会相应有所提高。其次收益管理是决定企业收益大小的关键,控制收益,实现精益生产,为产品从研发到销售提供健康空间和渠道,是完成收益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次,管理会计视角下的成本管理与收益管理是目前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值得借鉴或参考。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 ].会计之友,2015,(19).
[2]彭家钧.海尔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财务与会计,2015,(15).
[3]冯巧根.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会计之友,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