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资金外流问题
2016-12-26刘亨邹雪儿赵清合
刘亨邹雪儿赵清合
摘 要:
现如今,大家或许都了解到农民向银行借钱难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钱,除了看病,子女教育,婚嫁等等这些必须付出的钱外,剩下的钱,大部分都是私人借贷出去了,还有一部分,则是储存在邮政储蓄,很少有人将钱存在其他银行,而实则,农民存在银行的钱早就以“筹集资金”等等途径,流向了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等等非农业的用途当中,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实现“全面小康”恐怕难。
关键词:
农村资金外流;外流现状渠道;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50
1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现状
1.1 农民借钱难
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如今,国有银行只向农民抽资金不放贷款,农民接触多的农发行更是只对订购的粮食提供贷款,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对于借贷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在农村人的眼里,没钱的时候,找身边的亲戚朋友借都可以,他们很少到当地的银行去借钱,一方面,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觉得这样做安全意识不太够,另一方面,银行也很少借给这些农民,由于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并不是特别乐观,加上缺乏借贷相关联的知识,银行考虑到农民借款额度小,农户多,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借钱难是个显而易见的事情,当一部分农村企业人去借贷的时候,银行更不会轻易借贷给农村企业的,因为考虑到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加之自然灾害的随机性,农业资本在经营中面临着风险大、成本高、资金需求分散、回收慢等不利因素。加上政府对这方面的支持过少,借钱难也是这些农村企业的难办之处。
1.2 邮政储蓄银行成农村资金外流主力输出点,商业银行存多贷少
按理说,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银行,但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农民的钱大多数是存在于邮政储蓄,很少一部分存于农信社,在这一少部分民众中,他们认为农信社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银行,安全且可靠,其他银行则不从了解,实际上,随着央行对邮政储蓄存款利惠利率,造成了金融业不平衡竞争,影响最大的是农信社,因此,绝大一部分人将钱存于了邮政储蓄,从邮政储蓄近几年发表的资金存贷情况,不难发现,一大部分钱都流向了城镇非农业化,存多贷少,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能超过75%,看2015年一季度的金融机构贷款的收据统计,民众看官方数据挺好,但不知道水分是多少,大部分农民的钱早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流向了非农业化的地方,而银行在这当中充当的角色,就是农民的“抽水机”。
1.3 支持农业的财政资金被另做他用
随着国家财政对农业不断加大投入,下拨用支农的各项专项资金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几年各类层出不穷的新闻当中,我们了解到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各地方,有的采取多申报农业项目工程,有的单位对申报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实施等,而是将农业专项资金另做他用。有的由于平衡预算,还有些用于建房买车等,但在现行的法律当中,只有规范政府罚款的法律,而没有政府补贴款的法律,政府了不起将这个单位列入黑名单,所以很多人都会铤而走险,将支农资金另做他用。因为他们这样是不会背负法律责任的,做假了,也是内部消化,之后就不了了之。
1.4 农村人口大浮动流向城市
从小,农村里的父母经常教育自家的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到大城市奋斗工作,在农村人的眼里,到大城市,就是一个创造财富,创造机会的事情。而实际情况,农村里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已将人口大幅地流向了城镇。由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再加上农村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年轻人想要有一番作为,实为难,对于农村资本,是很难吸收过来的,所以,在农村地区,生一场大病,由于设备等各方面欠缺,不得不向城镇大医院去,孩子想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向城镇好的学校上学,就连农户们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有需要向城镇去办理,等等的一切,导致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为了生活,他们都是迫不得已,由此可见,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十分明显。
2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
2.1 通过金融财税系统流出
从2010年到2015年,国家给予农村地区的专项支农资金是在不断上涨的,这是国家想平衡城乡二元化等等做出的措施,但从近几年官方发布的各项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专项支农资金占总财政指出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这说明支农的专项资金不断外流,而且根本没有用到实处,在很多农村地区,商业银行利用其牌子,结算,汇总优势抽取大量的支农资金,用于城市工业化,还有一些走民间借贷暗洞流向非农化,甚至通过筹集资金的途径,流向了工业,商业以及其他产业,说明了农村金融制度存在所谓的金融抑制,农户根本享受不到国家用于补贴的各项资金,这导致了金融发展在农村地区逐渐凸显出“赤贫化”的现象。而作为支持农村资金发展的主力单位农信社在这当中也没有起到关键作用,相反的是将农户和乡镇企业存的钱,大浮动的投向了信用联社。
2.2 通过投资或者其他渠道流出
投资性流出主要是指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将所积累的资金投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制度存在内在性缺陷,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有钱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直接向城市和商业化产业投资,由于农业投资分散性和波动性大,直接将钱投资给非农业,这样可以将手中的钱有了更大化的发展区域。二是农村信用社或者其他人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这也是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的重要途径。三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第三产业的经营者逐步向城镇发展,导致更多的乡镇企业也向城市工业园发展,造成资金流出。四是由于农产品的出口问题,有大量外汇收入,造成工农产品的价格差,从而间接造成资金大量流出问题。
3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解决方案
3.1 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保险关系,增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融资能力,减轻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风险
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于借贷意识和法律意识等等都没有很强的概念,所以银行对于农村地区的借贷都会报以防备,农村吸收不来资本,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起色不大,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缺少信用保证,金融信用度当然很低,所以很多的金融机构愿意把钱投降城镇那些信用度高,风险小,成本低的非农业性质的地方和人,这样避免了一些坏账损失,所以农村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需要建立并推动针对农户贷款的信用担保机构,从而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
3.2 央行应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邮政储蓄特殊优惠政策,转存款利率应该尽快与其他金融机构一致,结束金融业之间在农村争资夺本的非正常行为
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利率各路优惠政策颇多,近几年在农村地区愈演愈烈,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农信社,农信社作为专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机构,也无能为力,即使央行从2003年8月1号起在之后的各期间,不断地调整了对邮政储蓄的优惠政策,也依然没有打破这个局面,高回报收益依然无法撼动邮政储蓄在农户和农村企业当中的地位,由于长期这样不公平的竞争,导致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畸形化”的服务,甚至打着低门槛高收益的口号,将农户的钱投资到各类理财产品,有的甚至直接将他们的钱圈走,利用的就是农户缺乏这方面的安全意识,但是这样恶性的竞争,最后苦的还是最基层的老板姓,试想一下,这样做,真的值得么?答案是否定的!
3.3 对国家投向农业的资金实行跟踪管理
多申报,假申报,申报支农资金后不落实,甚至另做他用,买房买车,吃喝嫖赌。这样的新闻,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由于长期以来,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编制依据和制度,盲目性地给予支农资金和预算,加上专项支农资金的项目,都以个人为中心,缺少监督,问题自然而然就随之而来。所以建立健全的核算制度,加强财务的控制力度,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是必须的。对于国家投向的专项支农资金,每一笔钱都应该有一个电子标码,时实地进行跟踪,这样一来减少了监管部门的工作任务,又起到了监督作用。当然,财政、审计、监察以及使用的主要部门要各自尽到责任,财政部门再分配资金的时候不要太盲目,提前有一定的预算;审计部门要不受到地方的约束,要及时地分阶段审查,做到及时性;监察部门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半点隐晦;只有这样支农专项资金才能落到实处,真真正正地为农民服务。
3.4 政府以立法和鼓励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支农任务
专项支农资金,除了国家每年给予各地方政府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连最基本的给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都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一块,几乎近10年,国家都几乎没有任何的相关政策,结束这种不惠民的不公平竞争,各地方政府首先就应该学会加大该地区的农业项目,吸引到农业资本,等到该地区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政府应该鼓励各银行要有支农任务,即使该地区没有什么商业价值,政府也应该立法支农相关制度,奖惩有法,公平竞争,这样良性的社会条件下,会带动更多的地区发展并且壮大。
4 总结
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实现小康,需要资金,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早就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尽快去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城乡“二元化”,吸收资本的投资,才能做到上学不难,就业容易,看病不贵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金回流到农村,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璐,杨文选,雷钊.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2007,(1):1820.
[2]潘再见.新农村建设资金外流与回流机制研究[J].经济前沿,2006,(06).
[3]杨文选,边璐,屈佳.从“资本流动偏好”视角看我国农村资金外流[J].农村经济,2007,(03).
[4]刘润芳.控制农村资金外流是解决农村发展“瓶颈”的关键[J].农村经济,2005,(08).
[5]叶志平.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与乡镇经济发展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