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特征研究
2016-12-26刘锦
刘锦
摘要: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发展与伤痕文学是息息相关的,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独特的内涵。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特征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知青小说;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知青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也造就了独特的新知青小说,在十余年的时间内,新时期知青小说为读者重现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后续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时期知情小说中人的觉醒
新时期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主体就是人的觉醒。这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长期的文化制约,对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束缚,所以新时期文学就是以人的觉醒为核心内容。从新时期文学通过早期的《班主任》和《伤痕》等作品揭示了文革时期对人的精神迫害,再到到《岗上的世纪》和《伏羲伏羲》等作品展现了人的觉醒。其中知青小说对人的觉醒进行了独特的呈现,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化主力军。知青小说多以自叙为主,作品将自己的复杂的感情和人生感悟融入到作品之中。知青们大多经历了从红卫兵到知青再到回城青年,他们与同时代的人一起经受了从隐瞒到醒悟的过程。不同的是知青们既是受害者也是过错者,再加上他们多元化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感悟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知青小说不仅详细的揭露这一时期知青们繁复的生活经历,同时也很好的表达了他们艰难的心迹,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加入人的觉醒思想潮流中,将蒙蔽到觉醒的过程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世人。知青小说人的觉醒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知青小说是早期自我认知和自审的重要体现,是人觉醒重要的阶段,比如卢新华的《伤痕》,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和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等作品都是带有自省意识的“反思”文学作品。其次,个人意识确定的表现。自我意识的醒悟是人觉醒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清醒的认识领悟到自身的独特性、价值和不足,是一种独立的思想特征。例如新时期初期,张抗抗《爱的权力》、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和王安忆的“三恋”等作品都是对自我的剖析,是自我意识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知青小说通过描写自身的生活经历,从而表现出人觉醒时的孤苦、矛盾和踌躇等心理历程。知青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是建立自我意识的重要开端。
二、新时期知情小说的多元化身份
知青们从小就在城市接受文化教育,在还未成熟的时期走进了农村,开始接受农村文化的洗礼。农民独有的淳朴、善良和艰辛,对知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态度和精神都对知青们的文化精神产生了熏陶,在不知不觉间将知青们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改造”。城市和农村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知青们具有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双重身份和文化精神。双重的文化身份,使知情们在五四文化运动中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贡献。在五四运动中一方面他们很好的继承了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借助西方文化影响,完成了凤凰涅槃重生的新文化思想。继五四文化后出现的新时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评价,对五四文化运动的反传统的极端态度进行了修正,从中体现了新时期文化的独创性,从而确立新时期文化的地位,这其中知青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新知青小说中独特的艺术个性
知情作为群体来说,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大多数知情都是在青年学生时期进行的下行,他们的青春和爱情与知情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知青们的记忆中,不光有知青生活还有这他们的青春记忆,衔接着他们的个人情感生活。在知青们刚到农村生活时,农村的自然美景和淳朴的民情、风俗习惯都深深的吸引了知青们,虽然农村生活艰苦,但是在他们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离开农村生活后,他们并没有将这段记忆当做不堪回首的记忆,而是给予了肯定和怀念。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个性和写作风格上。
首先,强烈的青春性。青春的情绪和抒情是青春性最根本的特点。青春时期虽然显得稚嫩不够成熟,更多的是真诚,爱和恨不会像成年那样含蓄,而是通过抒情和倾诉进行描绘。知青小说亦是如此,也呈现出了强烈的青春倾诉特征,特别是新时期初的伤痕文学,所有的知青小说都是在诉说着知青们的生活遭遇,表现了他们的伤感之情,例如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在知情小说中大多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通过自身直接的将主观情绪进行表述。
其次,理想主义色彩。理想主义色彩几乎蕴含于每一部知青小说中,通过强烈的青春性将精神上对生命的理想化认知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理想主义色彩,使知青小说完全不同于后期的物质化写作,在同一时期的文化中彰显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理想主义也成为了知青小说的创作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梁丽芳.私人经历与集体记忆:知青一代人的文化震惊和历史反讽[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2]陈润兰.知青作家的精神突围与自我拯救——文学“寻根”运动的心理动因阐释[J]. 当代文坛, 2008(01) .
[3]何言宏.“知青作家”的身份认同——“文革”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历史起源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4]孔瑞珠.论新时期知青题材小说乡恋主题的嬗变[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