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16-12-26霍玉生
霍玉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拓展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本次信息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当前状况下,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融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变得刻不容缓。
数学课程的融合应大力开发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作为促进学生的自主认知、情感激励和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大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
一、融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普及前,电脑和投影仪的使用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是以图片和文本文档等二维平面的信息,它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单纯枯燥。而随着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的投入使用,三维图像信息就很直观地呈现出来,立体感倍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手机由3G到4G乃至5G的不断过渡,微课、慕课的出现和推广,课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反复观看,课程本身就具有了四维的特征。课程内容从二维、三维到四维的变化过程中,可视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学生在学习时更加容易理解把握和消化吸收。
二、融合是广大师生的外在要求。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代初中数学教育强调创设情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但是,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广大教师就面I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有许多数学定理和推理都是靠逻辑推导或证明出来的,直接讲授给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对学生来说理解、应用就更困难重重,有时一些直观、可视的方法效果更佳。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开设,广大教师利用校本研修的时间集中学习,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但是,学习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不能把严肃的数学教学变成单纯地向学生炫耀信息技术的场地,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这就彻底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要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或手段来使用,逐渐培养师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要善于跟初中数学课程有机融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工具,完全为数学的教学服务。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由无数个定义、定理、性质和推论等组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数学课程教授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讲解课程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它看得见,摸得着,其效果要好得多。而信息技术手段恰恰利用这一点,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直观的数、形的变化规律或运动轨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他们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
下面就以我上的一节数学课为例,谈谈本人在融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从前在讲“幂的知识”时,我都是将0.01毫米厚的白纸按人手一张发给学生,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利用这张白纸对折,看经过对折多少次之后其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现在我们试一试,看有这种可能吗?”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开始折纸。每一次折叠后都请学生计算厚度,并计在黑板上。当折到第八折无法再折时,学生们计算出其高度为2.56毫米。从第九折开始不再对折,只是口算高度并记下数值,第十折超过1厘米……第二十折高于100米……第二十七折时超过13421米。此方法虽然效果可以,但整个操作过程费时费力,计数过程中学生也错误不断,需要不断统一数据。
现在授课时我们利用电子白板加智能教育平台:一边显示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旁边高度计数为8848.43米;一边显示着一张平放的白纸,旁边厚度计数为0.01毫米。随着白纸的倍增(我们用倍增代替折叠,其结果相同)旁边的数值不断变化。第十次倍增时才1.024厘米,大多数学生都露出不屑之色;但到第十四次倍增是1.6384米,这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同学们均露出惊讶之色,都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数据变化。更令学生震惊的事情在后面:第二十次倍增时已达104.8576米……第二十七折时超过万米,达到13421.7728米,已远远超过了珠峰的高度,不少同学都惊得合不拢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果呈现既直观形象,又简捷明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既减轻了师生的课业负担,又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课程探究中去,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总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