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6-12-26张华
张华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教会学生教材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应对问题的态度和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才是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方法。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教学的追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教学高效性的因素。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情境与内容严重脱节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的难度和学生理解力的限制,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但是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教学主题,必须有针对性,合理合适,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严重离题。比如单纯为了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吸引学生的动画内容,对于教学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的,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但是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活动把握度不够
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合适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给学生更多实践与合作的机会,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活动的设置时,存在活动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过分注重学生的参与形式,过分注重学生自主性,又没有适当的指导与约束,就会造成学生参与活动时的混乱,反而达不到相应的目的。
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合理的情境进行教学
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要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与教学知识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要能够将全面、具象化、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创建一些情境,这个情境要合理,而且有思考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拉近了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使得教学不至于孤立化,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带动。
2.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趣味性强的、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内容和类别,注重问题提出的时机,使之起到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指向性,不可空泛。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参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使自己的思维变得严谨,头脑变得活跃,在思考时能够更加深入,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设置,不可机械死板。
3.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能起到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否则便是流于形式,不会起到实际效果。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真正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在教学活动进行时,教师要注意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活动将抽象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象化,主动去探索相关解决办法,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确保教学活动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互相帮助,探索方法,共同进步。
4.根据学生基础情况进行教学
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是各有不同。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基础之上,如果超出学生的基础水平太多,他们理解起来会非常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育起点。既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太多,也不能过于低效,直接得出的结论却要学生经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才能得到。想要设置准确的教学起点,需要教师对教学教材的正确解读,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案,还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确定。
总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根据教材内容,深入研究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将之实行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探索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