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53、PCNA在皮肤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2016-12-26王文鑫朱海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王文鑫 朱海军

【摘要】 目的 探讨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皮肤基底上皮瘤及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及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114例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不同病理分级的皮肤基底上皮瘤及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53和PCNA的表达, 分析P53、PCNA在皮肤基底上皮瘤及皮肤鳞状细胞癌Broders不同病理分级间的关系以及P53、PCNA的相关性。结果 ①皮肤基底细胞瘤中, 各型P53、PCNA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差异, 其中硬斑病样型表达明显高于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以及腺样型(P<0.05);②P53、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Ⅰ、Ⅱ、Ⅲ级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P53和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P53、PCNA的高表达在皮肤基底上皮瘤及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皮肤基底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P53;增殖细胞核抗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24

P53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 参与细胞周期、细胞生长、细胞凋亡、DNA损伤和修复的调控, 在基因调控网络中具有中枢地位[1]。PCNA又称为周期蛋白, 是伴随细胞增殖而表达的一种核内蛋白, 在细胞核内阳性表达的高低与细胞的增殖活性密切相关[2]。内蒙古地区紫外线较强, 农牧民长期户外工作, 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及鳞状细胞癌发病率高[3]。本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不同病理分级的两种皮肤肿瘤中P53和PCNA的表达, 以探讨P53、PCNA与皮肤肿瘤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及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皮肤科和病理科接受手术切除病例的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 共150例。经重新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 请病理科医师共同阅片后筛选出病历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114例, 其中基底细胞上皮癌72例, 鳞状细胞癌42例。患者中, 男59例, 女55例;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65.21±

6.78)岁, 病程6个月~4年, 平均病程(1.34±0.22)年。暴露部位(头面部及双手)87例, 非暴露部位(躯干、四肢及臀部、外阴)27例。按Broders病理分级法将鳞状细胞癌分为:Ⅰ级

21例, Ⅱ级17例, Ⅲ级4例。基底细胞上皮瘤:实体型34例, 色素型15例, 浅表型13例, 腺样型8例, 硬斑病样型2例。

1. 2 方法

1. 2. 1 主要试剂 P53、PCNA及S-P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于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 2. 2 试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 所有实验步骤均符合要求, 且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操作, 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用购买的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1. 2. 3 结果判断标准 由一位病理科医师及两位皮肤科病理医师共同判定。参照Ozdemir的评分标准:①P53与PCNA按照显示颜色的强弱, 并以多数细胞的颜色显示结果为准:无色标记为0分, 浅黄色标记为1分, 深黄色标记为2分, 棕黄色标记为3分。②低倍镜下, 选择细胞分布比较均匀的视野, 高倍镜下, 用病理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每张切片在×40高倍镜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 每个视野中计数100个细胞, 计数阳性细胞数所占的百分比均值:<25%为1分, 25%~50%为2分, >50%为3分。③每张切片着色强度得分与阳性细胞百分比得分相乘为其最后得分:0~1分为(-), 2~3分为(﹢), 4~6分为(++), ≥7分为(+++)。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两变量对比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研究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皮肤基底细胞瘤中P53、PCNA蛋白的表达 P53蛋白阳性表达为胞核内的颗粒显示为淡黄或棕褐颜色。实验结果表明, 在皮肤基底细胞瘤中各型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硬斑病样型表达明显高于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以及腺样型(χ2=19.903, P<0.05), 表明肿瘤浸润性越强, P53表达越强。PCNA蛋白阳性表达为胞核内出现淡黄至棕褐色颗粒着色。结果显示, 在皮肤基底细胞瘤中各型表达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 其中硬斑病样型表达明显高于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以及腺样型(χ2=18.367, P<0.05), 表明肿瘤浸润性越强, PCNA表达越强。

2. 2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53、PCNA蛋白的表达 P53蛋白阳性表达为胞核内出现淡黄至棕褐色颗粒着色。结果显示, 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Ⅰ、Ⅱ、Ⅲ级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76, P<0.05), 肿瘤分化越低, P53表达越强。PCNA蛋白阳性表达为胞核内出现淡黄至棕褐色颗粒着色。结果显示, 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Ⅰ、Ⅱ、Ⅲ级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7, P<0.05), 肿瘤分化越低, PCNA表达越强。

2. 3 P53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 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中, P53阳性且PCNA阳性者11例, P53阳性且PCNA阴性者20例, P53阴性且PCNA阳性者28例, P53阴性且PCNA阴性者13例, 提示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326, P<0.05)。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P53阳性且PCNA阳性者32例, P53阳性且PCNA阴性者3例, P53阴性且PCNA阳性者2例, P53阴性且PCNA阴性者5例, 提示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597, P<0.05)。

3 讨论

近几年医学界研究发现, 皮肤恶性肿瘤具有比较复杂的形成因素, 多项研究均证明该疾病与多种癌基因相关, 其形成与发展, 目前发现其与多种癌基因强表达和抑癌基因低表达或失表达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 建立一种有效的预测预后措施非常重要,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临床生物学指标, 目前已成为肿瘤研究方法的一个新热点。P53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 若P53基因突变, 则能够促使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节失控, 进而导致细胞癌变。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存在相关性, 因此一般认为组织化学检测的P53蛋白代表突变后的产物[4, 5]。PCNA是DNA复制时所必需的调节蛋白, 它的阳性程度可直接反应出细胞增殖活跃程度, 它的这一生理功能被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及一些增生性疾病的研究中。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P53、PCNA的阳性表达率在皮肤基底上皮瘤的不同病理类型中是不同的, 侵袭性皮肤基底上皮瘤(硬斑病样型)中的表达明显强于非侵袭性皮肤基底上皮瘤(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腺样型)。P53、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各级中的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分级越高表达强度也越高。本研究还表明P53上生者PCNA表达显著增高, 提示P53基因上升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 为增进肿瘤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检测对评估皮肤肿瘤的恶性程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P53、PCNA的高表达在皮肤基底上皮瘤及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Levine AJ, Finlay CA, Hinds PW. P53 is a tumor suppressor gene. Cell, 2004, 116(S2):S67-S70.

[2] 刘厚君, 林能兴, 吴艳, 等.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Bowen病皮损中的表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 21(6):327-329.

[3] 王文鑫, 王晓彦, 张瑞. 皮肤基底细胞癌5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23(11):733-734.

[4] Gorji H, Shahbazi N, Habibollahi P, et al. The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P1 polymorphisms correlates with changes in expression of TP53 tumor suppressor in cutaneous basal cell carcinoma.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09, 56(3):208-210.

[5] 方木平, 叶文正, 王珊珊, 等.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CNA和PTE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6):936-938.

[收稿日期:20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