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市水稻常见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6-12-26李晓刚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生物农药与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二化螟永州市卷叶螟

杨 肖,王 宁,李晓刚* (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2.湖南省生物农药与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



永州市水稻常见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杨 肖1,2,王 宁1,2,李晓刚1,2*(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2.湖南省生物农药与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

[目的]了解永州市常见虫害发生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水稻虫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总结近3年永州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发生动态,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论]2012—2014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主要表现为总体中等偏重发生,但较2010年以前总体发生程度有所降低。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稻虫害的防治建议。[结论]试验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永州市水稻虫害预报工作、指导水稻虫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水稻虫害;发生;分析;防治对策;永州市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的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30%以上,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1-2]。水稻虫害是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水稻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均有加重的趋势[3]。湖南省永州市由于近年来大面积推广高产品种、实施轻简栽培、中稻一季稻面积增加以及极端天气影响,水稻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简称“三虫”)是在我国普遍发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的虫害[4],更是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给永州市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笔者总结了永州市近3年来“三虫”发生形势及特点,分析了未来发生趋势,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水稻虫害防控、提升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早稻品种:株两优02、株两优819、株两优15、陆两优996、陆两优28、陆两优8、金优463、天龙一号。中稻品种:Y两优1号、Y两优9918、准两优608、Y两优3218、深两优5814。晚稻品种:T优272、岳优9113、金优207、湘优66、湘晚籼13号。

1.2 试验区概况于2011—2014年在湖南省永州市开展病虫测报工作,以东安县白牙市镇、祁阳县七里桥镇、道县营江办事处、双牌县五里牌镇、宁远县文庙街道办事处、新田县大坪塘镇、蓝山县塔峰镇、江华县沱江镇、江永县上江圩镇、冷水滩区伊塘镇、零陵区接履桥镇为主要的病虫测报点。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三面环山、向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的南缘,地貌类型复杂,以丘岗山地为主。地理坐标为24°39′~26°51′ N、111°06′~112°21′ E,年均气温为17.6~18.6 ℃,无霜期为286~311 d,日最低气温在0 ℃以下的天数有8~15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0~1 900 mm,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1.3 调查项目调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成虫峰期、田间幼虫量(百蔸平均虫量)、危害程度(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实际损失、成灾面积)等指标。

1.4 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对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永州市水稻虫害发生情况2012—2014年永州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43.67万hm2左右,其中早稻20.00万hm2、中稻25.33万hm2、晚稻21.13万hm2。主要虫害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其发生特点是前期危害轻、后期危害重。全年水稻虫害发生总面积在153.33万公顷次左右。

2.2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2.1稻飞虱发生特点。从2012—2014年稻飞虱在永州市发生情况看,稻飞虱在永州市全年发生6代,近3年发生面积为40万~60万公顷次。发生程度为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

从成虫峰期看,2012年永州市灯下成虫始见3月16日,比2011年早41 d,比历年早24 d,全市成虫相对明显峰次有7月6—9日、7月20—21日、7月31日—8月2日、8月15—17日、8月29日—9月2日;2013年全市灯下成虫始见3月8日,比2012年早8 d,比历年早24 d,成虫相对明显峰次有5月15日、5月19—22日、5月28日、6月18—24日、7月17—26日、8月23—26日;2014年全市灯下成虫始见3月11日,比2013年迟3 d,比历年早21 d,成虫相对明显峰次有5月11日、5月30日、6月12—16日、6月18—23日、6月30日、7月16—18日、8月18日、9月11日、9月24日。

从田间幼虫量看(图1),2011年5月21日—6月25日稻飞虱田间幼虫量逐渐增加,增长率为488.37%。2012年5月21日—6月25日稻飞虱的田间幼虫量逐渐下降,减少率为37.18%。而2013年与2014年的这段时间内,稻飞虱的田间幼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总体仍表现为增加,2013年的增长率为183.68%,2014年为128.97%。

图1 不同时间永州市稻飞虱田间幼虫量

从危害程度看(表1和图2),2012—2014年,永州市稻飞虱发生面积从2012年的56.66万公顷次减少至2014年的42.14万公顷次,减少率为25.63%;该3年永州市稻飞虱防治面积也逐年减小,减少率为22.95%,稻飞虱的成灾面积约为0.018万hm2。2012—2014年,水稻产量每年挽回损失在8.9万t以上,每年实际损失在1.7万t以下。

表1 近3年永州市稻飞虱危害田间面积

图2 近3年永州市稻飞虱危害粮食质量

2.2.2原因分析。稻飞虱是水稻上主要的迁移性害虫,迁飞是其趋利避害、转移生境、延续繁衍的一种行为,也是其大范围暴发成灾的原因之一[5-6]。永州市虫源主要是由两广及海南等地随气流迁入,2012年由于早、中稻前期迁入峰次多且虫量大,造成田间虫量较常年高;2013年由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市高温干旱,影响了防治进度与效果,造成个别丘块虫量较大。2014年虽然迁入峰次多、虫量较大,田间虫量较2013年略高,但还是低于常年。近年来,由于各地大面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连续推广使用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对口高效、长效药剂,虽然稻飞虱迁入峰次多,加之田间防控措施有力,田间虫量较2010年以前低,危害程度控制在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2009年为大发生)。

2.3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也是具有迁飞性的暴食性害虫[7]。稻纵卷叶螟在永州市全年发生5代,近3年发生面积为26.67万~40.00万公顷次。发生程度为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

2.3.1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从发生时间看,2012年永州市灯下5月1日始见蛾,比2011年早37 d,较历年迟6 d。2013年全市灯下4月17日始见蛾,迁入量较2012年大。全市灯下5月13日始见蛾,迁入量较2012年大。

从田间虫量看,2012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1代成虫持续迁入,但未形成明显蛾峰,第1代盛发期(5月14日)平均幼虫量为21 450头/hm2(2011年1 440头/hm2)。第2代蛾盛发期为6月7—12日,平均蛾量16 305头/hm2(2011年2 385头/hm2),二、三龄幼虫第1次盛发期(6月15日)平均幼虫量为66 525头/hm2(2011年56 565头/hm2),第2次盛发期(6月20日)平均幼虫量为99 750头/hm2(2011年99 540头/hm2)。第3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8—15日,平均蛾量7 275头/hm2(2011年11 89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7月30日)平均幼虫量为56 160头/hm2(2011年54 150头/hm2)。四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12—20日,平均蛾量6 600头/hm2(2011年8 22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8月28日)平均幼虫44 400头/hm2(2011年34 200头/hm2)。五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6—17日,平均蛾量4 950头/hm2(2011年10 00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9月26日)平均幼虫量为18 375头/hm2(2011年27 390头/hm2)。2013年永州市第1代迁入峰不太明显且量少,5月6日全市平均蛾量195头/hm2,平均幼虫15 900头/hm2。第2代第1次蛾峰期为5月30日—6月5日,平均蛾量6 7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平均蛾量49 725头/hm2。第2次蛾峰期为6月19—24日,平均蛾量9 150头/hm2。第2代低龄幼虫高峰出现在6月底至7月初,平均幼虫40 200头/hm2;第3代蛾高峰期为7月15—22日,平均蛾量6 4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7月22—30日,平均幼虫量为29 550头/hm2);第4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19—22日,平均蛾量3 64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8月25日—9月2日,平均幼虫量为41 850头/hm2;第5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6—23日,平均蛾量6 40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9月23—30日,平均幼虫量为18 150头/hm2。2014年永州市第1代蛾高峰为5月12—21日,平均蛾量3 495头/hm2,第1代二龄幼虫高峰为5月1—30日,平均幼虫量为28 200头/hm2。第2代第1次蛾峰期为6月1—8日,平均蛾量12 7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平均蛾量59 700头/hm2。第2次蛾峰期6月20—25日,平均蛾量16 50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6月25日—7月初,平均幼虫量为33 750头/hm2。第3代蛾高峰期为7月14—23日,平均蛾量6 00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7月21—30日,平均幼虫量为27 750头/hm2);第4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17—25日,平均蛾量4 50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8月24日—9月1日,平均幼虫量为39 450头/hm2;第5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5—24日,平均蛾量4 9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9月22—30日,平均幼虫量为16 500头/hm2。

从卷叶率看,2012年永州市第1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17%,比2011年增长1.04%;第2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2.70%,比2011年低0.20%;第3代中稻平均卷叶率为2.30%,比2011年低0.45%;第4代平均卷叶率为1.90%,比2011年低0.30%,第5代平均卷叶率为1.70%,比2011年低1.30%。2013年永州市第1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0.95%;第2代第1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40%,第2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2.00%,未发现大面积白叶现象;第3代中稻平均卷叶率为2.20%;第4代平均卷叶率为1.43%;第5代平均卷叶率为1.50%。2014年永州市第1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10%;第2代第1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3.20%,第2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70%,未发现大面积白叶现象;第3代中稻平均卷叶率为2.60%;第4代平均卷叶率为1.40%;第5代平均卷叶率为0.50%。

从危害程度看(表2和图3),2012—2014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从2012年的37.480万公顷次减少至2014年的28.163万公顷次,减少率为24.86%;而该3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防治面积从2012年的43.590万公顷次减少至2013年的33.600万公顷次,在2014年略有回升,总体上减少率为22.62%,稻纵卷叶螟的成灾面积在0.010 0万hm2左右。2012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6.85万t,实际损失0.77万t;2013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4.20万t,实际损失0.52万t;2014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6.11万t,实际损失0.94万t。

2.3.2 原因分析。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永州市虫源多数从两广以及海南等地迁飞而来,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活动受气候和虫源地迁入蛾量影响较大[8-9]。2012年由于迁入虫量少,迁入时间迟。2013、2014年由于6月初迁入的成虫与本地虫源重合,加上合适的天气,造成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较大,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永州市高温干旱,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取食、产卵、孵化。近年来,由于各地大面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连续推广使用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对口高效、长效药剂,造成近3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永州市发生程度较2010年轻(2010年为重发生)。

表2 近3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危害田间面积

图3 近3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危害粮食质量

2.4 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生长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其危害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份的丘陵山区发生较严重,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0-12]。二化螟在永州市全年发生4代,近3年发生面积为23.33万~30.00万公顷次。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

2.4.1二化螟发生特点。从发生时间看,2012年永州市4月11日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比2011年早1 d),4月15—28日出现螟蛾高峰期,幼虫盛发期为5月1—9日。一代发蛾高峰期为6月13—22日,二代卵孵高峰期为6月25日—7月5日。二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2日—8月13日,三代幼虫盛发期为8月5—22日。三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29日—9月12日,四代幼虫盛发期为9月18—30日。2013年永州市3月31日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4月13—23日出现螟蛾高峰期,幼虫盛发期为4月29日—5月8日。一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5—31日,二代卵孵高峰期为6月26日—7月8日。二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5—31日,三代幼虫盛发期为8月1—10日。三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0—21日,四代幼虫盛发期为9月17—30日。2014年永州市3月27日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4月12—25日出现螟蛾高峰期,幼虫盛发期为4月28日—5月7日。一代发蛾高峰期为6月15—25日,二代卵孵高峰期为6月26日—7月8日。二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0日—8月3日,三代幼虫盛发期为7月28日—8月10日。三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3—24日,四代幼虫盛发期为9月20日—10月3日。

从田间虫量看,2012年永州市一代蛾量为390头/hm2,二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7 200头/hm2。二代蛾量为600头/hm2(2011年为930头/hm2),三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26 190头/hm2(2011年为5 760头/hm2)。三代蛾量为435头/hm2(2011年为480头/hm2),四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32 250头/hm2(2011年为25 350头/hm2);2013年全市一代蛾量为330头/hm2,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6 750头/hm2。二代蛾量为855头/hm2,三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9 630头/hm2。三代蛾量为300头/hm2,四代幼虫盛发期幼虫为27 000头/hm2;2014年全市一代蛾量为615头/hm2,二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6 150头/hm2。二代蛾量为1 515头/hm2,三代幼虫盛发期幼虫为15 000头/hm2。三代蛾量为450头/hm2,四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31 200头/hm2。

从危害程度看(表3、图4和图5),2012—2014年永州市平均枯鞘株率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减少率为43.16%;全市二代平均虫伤率总体上也呈减小的趋势,减少率为78.95%;全市三代平均枯鞘率和四代平均虫伤率总体上保持平缓的减少趋势,减少率分别为19.30%和56.10%。2012—2014年,永州市二化螟发生面积从2012年的29.728万公顷次减少至2014年的25.990万公顷次,减少率为12.57%;而该3年永州市二化螟防治面积从2012年的35.530万公顷次减少至2013年的32.960万公顷次,总体上减少率为7.23%,二化螟的成灾面积在0.010万hm2左右。2012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5.74万t,实际损失0.55万t;2013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4.20万t,实际损失0.52万t;2014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5.31万t,实际损失0.74万t。

表3 近3年永州市二化螟田间危害面积

图4 近4年永州市二化螟危害程度比较

图5 近3年永州市二化螟危害粮食质量

2.4.2原因分析。近3年来,随着人们对防控二化螟越冬代的重视,稻草堆沤、焚烧以及冬泡田增多,造成冬后残留虫量较2010年同比下降50%以上。2013年由于永州市4月雨水多,翻耕进度早,蛹死亡率高,危害程度较2012、2014年轻。2014年由于5月上旬雨日多(正值一代盛发期),易错过防治适期,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全年危害程度较2013年高。总的来说,近3年由于农民对二化螟防控的重视,加上对口长效药剂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二化螟危害程度较2010年以前低(2010年为大发生)。

3 结论与防治对策

根据永州市近3年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当前气候,预计今后几年永州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属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尤其是“两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继续保持偏重发生到大发生的态势,其中稻飞虱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为40.00万~60.00万hm2;稻纵卷叶螟常规年份发生程度4级,特定年份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为26.67万~40.00万hm2;二化螟常规年份发生程度2~3级,特定年份发生程度3级,发生面积为20.00万~30.00万hm2。

针对永州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态势,要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强化技术指导。对于水稻两迁害虫,采取生态调控、保护利用天敌、科学用药控害的策略,大力推广抗、耐稻飞虱水稻品种,灯光诱杀技术,以及保蛛治虫、稻鸭共育等生物防治配套技术措施,适时选用对口药剂。对于水稻螟虫,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水稻分蘖期与穗期治螟并重,注重抓好螟虫危害“桥梁田”和越冬代螟虫防治,压低虫口基数,控制螟害率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1] 袁涛,陈旭,马超,等.长江农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7):182-186.

[2] 何超,青先国.湖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趋势[J].杂交水稻,2012,27(1):7-10.

[3] 李琼玉,王冬升.基于ASP技术的水稻主要病虫害查询系统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60-12261.

[4] 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5] 肖晶晶,金志凤,徐红星,等.水稻稻飞虱迁飞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8):147-152.

[6] 张娟,梁广文,曾玲.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密度的差异[J].植物保护学报,2011,38(1):1-8.

[7] 周国辉,凌炎,龙丽萍.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效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202-206.

[8] 齐国君,芦芳,高燕,等.稻纵卷叶螟2010年的一次迁飞过程及其虫源分析[J].昆虫学报,2011,54(10):1194-1203.

[9] 白先达,黄超艳,唐广田,等.气象条件对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62-267.

[10] 张纪利,吴尚,李保同,等.氟虫双酰胺、虫酰肼及其混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306-311.

[11] 吴顺凡,姚洪渭,卢增斌,等.稻田常用农药对四地区二化螟盘绒茧蜂雌成蜂的触杀毒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2,39(4):369-375.

[12] 胡代花,杨晓伟,韩鼎,等.二化螟性诱剂田间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77-80.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Rice Pests in Yongzhou City

YANG Xiao1,2, WANG Ning1,2, LI Xiao-gang1,2*(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uther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and Oil Crops in China, Changsha, Hunan 410128; 2. Hun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Bio-pesticide and Formulating Processing, Changsha, Hunan 410128)

[Objective] To grasp 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common rice pests in Yongzhou C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control of rice pests. [Method] Dynamic status of rice planthopper, rice leaf folder and rice stem borer in Yongzhou Area in recent three years was summarized. Their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 Rice planthopper, rice leaf folder and rice stem borer occurred slightly frequent in general in 2012-2014, but the degree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2010.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control of rice pests.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forecasting of rice pests in Yongzhou City in future and offered guidance for preventing rice pests.

Rice pests; Occurrence; Analysis; Control measures;Yongzhou City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6B304)。

杨肖(1983- ),男,湖南怀化人,农艺师,从事病虫测报与防控研究。*通讯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农药低毒化应用技术研究。

2016-09-28

S 435.112

A

0517-6611(2016)30-0080-04

猜你喜欢

二化螟永州市卷叶螟
我的同桌是『高人』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永州市零陵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This is my family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永州市蓝山县竹管寺土话亲属称谓探析
5%环虫酰肼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