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电力智能选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6-12-26李建松卢宾宾
李 欣,刘 震,李建松,卢宾宾
(1.武汉大学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基于GIS电力智能选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 欣1,刘 震1,李建松1,卢宾宾1
(1.武汉大学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电力选线是输电线路设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电力选线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电力智能选线系统,提高了电力选线的自动化水平。最后使用该系统在实验区域内选出一条输电线路,并对线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选出的线路能为电力设计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GIS;分层模型;A*算法;电力选线;选线系统
1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1.1 数据模型设计
目前在电力选线中常采用栅格数据模型,具体方法是将要进行选线的区域按一定规则进行划分,形成大小相同的单元格,每个单元格的值经过它的成本值,构成了成本表面模型。在成本表面上,应用最短路径算法,生成输电线路。文献[5]设计了分层网格数据模型,不同的层次存放不同大小的格网单元,此模型兼顾了选线时间和线路的准确性问题。三层网格数据模型如图1所示。本文在线路选择时先从单元格最大的第一层格网选出粗略通道,然后在包含该通道范围的单元格较小的下一层格网选出较细的通道,直到从单元格最小的格网层选出最终路径。
1.2 格网数据结构
参与选线计算的格网分为通道格网和路径格网。通道格网用于生成通道,路径格网则用于生成路径。本文主要考虑坡度、交通便利度、与交通线交叉、居民地、一般规划区等影响因素[7]。2种格网的属性表的大部分字段均相同。由于通道分析时不考虑与交通线交叉,因此通道格网不包含与交通线交叉字段,路径格网不包含累积成本字段。通道格网属性表的主要字段如表1所示。
图1 三层网格数据模型
表1 通道格网属性表主要字段
1.3 影响因素成本值
影响电力选线的因素大部分是定性描述,不利于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将这些因素量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是进行选线的前提。本文将影响因素的成本值量化在1~9之间。坡度越大,施工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坡度取1~9的值,分为0°~5°(值为1)、5°~15°(值为4)、15°~30°(值为7)、大于30°(值为9),默认值为1。交通便利度表示电力线施工和维护的便利程度,电力线离道路越近,越便于施工和维护,成本也越低。交通便利度取1~9的值,分为:距离道路<1 km(值为1)、距离道路1~3 km(值为3)、距离道路>3 km(值为9),默认值为9。输电线与等级越高的交通线交叉,跨越成本就越高。与交通线交叉取1~9的值,分为铁路、高速公路(值为9)、国道(值为7)、省道(值为6)、县道(值为3)、其他(值为1),默认值为1。居民地属于应尽量避免通过的区域,可赋予相应网格很高的成本值来避开居民地。居民地取1、9值,1表示不是居民地,9表示是居民地,默认值为1。一般规划区属于不宜通过的区域,可赋予相应网格较高的成本值来规避此类区域。一般规划区取1、7值,1表示不是规划区,7表示是规划区,默认值为1。
1.4 选线算法
电力选线问题是求解给定起止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在路径规划中,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有Dijkstra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和A*算法等。Dijkstra在求解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时效率较高;Floyd-Warshall算法适合于求解任意2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这2种算法求解给定2点间最短路径问题的效率较低,而采用启发式搜索的A*算法克服了Dijkstra算法毫无方向地向四周搜索的缺陷,能保证路径的搜索始终朝着终点方向进行,提高了运行效率。本文采用A*算法进行路径规划。
2 系统设计
系统基于组件式ArcGIS Engine开发,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各子模块按相应的功能进行设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方便对系统进行维护与升级。系统包括项目管理模块、成本表面生成模块、成本信息计算模块和自动选线模块。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2.1 项目管理模块
项目管理模块包括新建项目、影响因素参数设置等功能。项目涉及到地图文档(.mxd 文件)、文件地理数据库(.gdb文件)、影响因素文件(.xml文件)和起止点文件(.xml文件)。数据库存储选线区域的遥感影像、DEM和影响因素数据。由于一些影响因素要分成多个类别,适合采用分层的数据文件进行存储,因此影响因素存储在XML文件中。影响因素参数设置功能可设置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和成本值。
图2 电力智能选线系统功能模块图
2.2 成本表面生成模块
格网生成功能可根据格网的实际范围和单元格的大小创建格网,即成本表面。以选线区域作为格网的实际范围,采用较大的单元格,创建用于生成通道的格网,即通道格网。通道生成后,以通道多边形的边界作为格网的实际范围,采用较小的单元格,创建通道覆盖范围下用于生成路径的格网,即路径格网。
2.3 成本信息计算模块
成本信息计算是计算成本表面上各格网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成本值,并存储在相应影响因素字段中。该模块有坡度信息计算、交通便利度计算、面型信息计算和线型信息计算等功能。坡度信息计算利用选线区域的DEM生成坡度图,利用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提取每个格网单元的平均坡度值。交通便利度计算主要是对交通线路进行缓冲区分析。面型信息计算是将面状地物分配到各格网单元。线型信息计算是将线状地物分配到各格网单元。成本信息计算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2.4 自动选线模块
图3 成本信息计算基本流程图
自动选线模块包括通道分析、路径分析和线路统计功能。通道分析功能使用通道格网,调用最短路径算法,选出成本值较低的一部分单元格作为通道的范围,并将通道文件存储到数据库。路径分析功能使用路径格网,调用A*算法,从格网中规划出一条最终路径,并将路径文件保存到数据库。线路统计功能是在选线结束后,统计线路的长度、曲折系数、转角个数、转角度数分布、通过地物的长度以及输电线坡度分布,验证系统选出的线路是否符合要求。
3 系统应用
3.1 选线实验
本文采用的实验区长约65 km,宽约22 km。实验区包含山地、居民地、规划区、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地物复杂,地形起伏大,因此考虑坡度、交通便利度、与交通线交叉、居民地、一般规划区等影响因素。首先在软件中输入选线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并在参数设置中设置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然后在格网生成功能中以整个选线区域为格网范围,采用大小为250 m×250 m的单元格创建通道格网;利用成本信息计算模块计算各格网单元的坡度、交通便利度、居民地、一般规划区等字段成本值;利用通道分析功能,根据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各格网单元的累积成本值,并生成通道;再在格网生成中以通道多边形边界为格网实际范围,采用大小为125 m×125 m的单元格创建路径格网,并计算格网单元字段的成本值;利用路径分析功能,调用A*算法,选出一条输电线路。实验在一台i5 2.53 GHz 双核CPU、6 G 内存的计算机上进行,从单元格数量为20 641的路径格网中规划出最终线路耗时64 s。选线结果表明,输电线路没有穿过居民地和规划区,且线路大部分在交通线附近,如图4所示。
3.2 线路统计
图4 选线结果图
选线结束后,对线路进行了统计,线路长度为72.423 km,曲折系数为1.11,满足设计需求。转角个数为156,偏多,有待对路线进行进一步优化。转角度数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转角度数分布表
线路通过居民地的长度为8.5 m,通过规划区的长度为0 m,说明输电线路基本上避开了居民地和规划区。输电线路坡度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输电线路坡度分布表
以上分析表明,系统选出的线路能满足电力线路设计基本要求,能为电力设计人员选线提供参考。
4 结 语
为解决输电线路的路径规划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电力智能选线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给定路径的起止点和相关约束条件,利用该系统可以快速选出一条合理的输电线路,为电力设计人员提供决策支持。该系统不仅提高了选线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大幅降低了选线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刘宜灼.SkyLine 支持下的电力选线三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0,8(5):24-26
[2] 高首都,李珂.遥感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输电线路选线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8(5):19-20
[3] 杨泰平,唐川,段永坤,等.RS 和 GIS 在高压输电线选线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8(2):115-117
[4] 袁敬中,于泓,蒋荣安,等.面向电力选线的多级网格空间数据模型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2011(6): 64-68
[5] 康健民,袁敬中,肖少辉,等.基于分层模型的输电线路选线算法设计[J].电力建设,2012,33(4): 6-10
[6] 付仲良,秦菡,刘震. GIS技术支持下的电力智能选线[J].测绘地理信息,2015,13(3):80-82
[7] 刘春霞,王家海.基于空间分析的送电线路选线方法[J].测绘工程,2008,17(3):28-30
P208
B
1672-4623(2016)02-0066-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6.02.023传统的选线工作是由电力设计人员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经验,选出最佳线路。这种选线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难以保证电力线路的合理性。为了降低电力选线的成本和难度,电力设计人员和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研究[1-3],但没有涉及到选线算法的实现,线路选择仍需要设计人员在三维场景中完成。之后,部分专家虽然进行了算法方面的研究,但没有将算法集成到系统中[4,5]。付仲良等设计了基于GIS的电力智能选线原型系统,实现了电力线路的智能选择[6],但未对选线算法进行探讨,而且对影响因素的量化也缺乏考虑。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GIS的电力智能选线系统。
李欣,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解译和GIS应用。
2015-06-19。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