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6-12-26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闫利霞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闫利霞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闫利霞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目前,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的直接体现,而且关系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相关改革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企业用人单位必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几乎涉及高职高专所有专业范围,是学生踏入大学一年级必学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有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才能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职业需求
遵循现代职教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理念。
1.1 弱化不必要的理论课时,强化实践课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实践性课程,目前对教学内容改革的也很多,但大都不能完全突破先讲理论、后讲实践的传统性学习过程。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实践总结,对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结合学生职业需求,对课程学时和授课顺序进行了重新整合。本着理论够用,着重实践的原则,将本课程学期总学时64划分为48实践学时、16理论学时。并且一改先讲理论后讲实践的传统授课顺序,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顺序安排教学过程,理论、实践穿插进行,先讲实用性很强的Office办公软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穿插理论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课程内容枯燥。
1.2 开发实用性很强的项目化教材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期,传统的基于学科结构的课程教学正在转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因此,本着遵循行动导向的教材开发思想,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作为第一主编开发并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材以"项目"为结构,以"任务"为载体,本着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在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按实际工作流程设立"工序",并引入典型的应用案例,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完成课程教学的载体,兼顾职业考证需求,以目前最为普及的操作系统Windows 7和Office 2010软件为基础进行编写,全书划分为七个项目,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在每个项目学习之前,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每个任务之后安排"知识要点",补充本节任务学习之外的拓展知识点,最后配有"操作与练习"。整个教材内容安排充分贯彻"教学做合一",推行了"先做、后学、再练"的方式,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便于教学,笔者还开发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实践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来丰富学生课堂和课堂之外练习之用。实验内容按教材中的知识点分类组织,每个知识点都配有相应的案例和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上机练习。
实训教程由十三个典型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照知识点由浅入深安排项目案例,比如Word2010由知识点递进的三个项目组成:"朋友是永远的财富"板报编排、"领会伟人诗词精神"图文混排、"毕业"论文排版。前两个项目案例知识点比较基础,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练习,后一个对长论文编辑涉及知识点难度比较深,可以满足求知欲比较强、掌握程度好的学生练习。
本套教材已经用作笔者单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并得到了学院相关领导、专家和使用本教材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1 分层教学理念
大一新生入学初期,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然后按照系别专业,根据掌握程度进行分班分层教学。这样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分开编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组织,不至于让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程度高的学生又觉得知识乏味,从而都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2 推行"项目教学"
以往教学中,大都按照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按照老师所讲进行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在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按照项目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的思路展开。教师课前精心组织备课,将所讲知识点融入到精彩项目中,以学生分析讨论项目思路为切入点,然后学生按照自己想法试着完成项目,在完成过程中,教师以导师身份对其进行引导,最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讲解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换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
2.3 "学做一体"零距离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知识体系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之前理论和操作上课是分离的,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实践部分放在机房进行,这样加大了学生遗忘周期,不利于学生及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操作应用。2013年之后进行教学改革,将本课程理论实践均放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每节课采取"理实交替互溶式"零间隔学习,零距离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必须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1]周立民,杨柳春,韩艳,张丽景。迭代式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办公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14卷第3期。
[2]夏慧琳。刨造性地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5年2月。
[3]赵德辉。高职计算机础教学课改革浅析[J]。教育与科技,2011年4月。
[4]蔡荣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0月。
[5]丁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3月第28卷第3期。
[6]耿金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12月。
闫利霞,硕士,讲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