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芙蓉镇一座永远停留在电影里的古镇

2016-12-26李楠

电影 2016年8期
关键词:王村刘晓庆谢晋

文/李楠

芙蓉镇一座永远停留在电影里的古镇

文/李楠

芙蓉镇本名王村,地处湘西永顺县,依山傍水,拥有两千年历史。这座古镇本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背景:土家族的起源、统一、建都、鼎盛、瓦解,都在这小小的王村,被称为“土家之源,土王之都”,传说中的土司王朝,在此存在了8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王村店铺达500余家,每日骡马络绎不绝,货物集散,商贾云集,一派繁荣。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逐渐褪去了昔日繁荣,反而沉静厚重下来,像极了古华小说《芙蓉镇》中那个古朴的小镇。

王村被三条河水包围,它正面临酉水,左傍营盘溪,右依猛洞河。酉水清澈见底,水域显得平阔而寂寥,小船的咿呀声洒满河面,日夜不绝,时不时有鱼雁和野鸭飞来,土家族人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河而居。当年,沈从文沿酉水优哉游玩,舟泊王村,大师福临心至,有感而发:“白河中山水木石最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沿着石板街走10分钟,就可看到有一片荷花池,每到入夏,满塘荷花盛开。这一切情景和古华笔下的芙蓉镇,简直一模一样:“芙蓉镇三面环水,是个狭长半岛似的地形,不晓得是哪朝哪代,镇守这里的山官大人施行仁政,派民夫把后山脚下的大片沼泽开掘成方方湖塘,遍种水芙蓉。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小镇因此得名‘芙蓉镇’。”1986年,谢晋要将古华小说《芙蓉镇》搬上银幕,瞿颖的父亲,湖南花鼓剧团演员瞿继之向谢晋推荐了王村。摄制组进驻后,小镇骚乱了,原本几千人的王村,后来变成了一万多人,差不多所有村民都被请去当群众演员。那时刘晓庆月工资50元,但村民的酬劳一天就是3元,一个月下来,比刘晓庆挣得都多。

刘晓庆回忆:“王村没有电视,没有书店,没有报纸,没有收音机,没有一家商店。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芙蓉镇》小说和《芙蓉镇》电影剧本,整天穿着影片女主角胡玉音的衣服,在王村四处闲逛,体验生活。就这样变、变、变,直到从骨子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王村人。”

《芙蓉镇》上映,王村出了名。电影中的古镇就是不加修饰的王村,而王村,也从此被打上了芙蓉镇的标签。2007年,王村干脆改名 “芙蓉镇”。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所作的一切,都在极力还原电影里的那个小镇风情:铺天盖地扎下根的米豆腐店面,多年未粉刷的墙面上留着斑驳的革命标语,五里长街的青石板完整依旧,吊脚楼临水耸立鳞次栉比,居民们一副饭衣蔬食,璀璨俗世的样子。在镇子口竖着的大石碑,上面是谢晋提的 “芙蓉镇”。它的存在,更像是《芙蓉镇》的电影主题博物馆。

芙蓉镇,山水清奇之地

谢晋题词的“芙蓉镇”

芙蓉镇,山水清奇之地

走在古镇的街上,整体的氛围几乎只有一部电影,连疯子都有一个,就像电影里疯了的王秋赦。古镇码头上有个小小的电影院,一天到晚只放一部电影:《芙蓉镇》。镇上甚至还专门开设了一家电影海报艺术馆,陈列50—70年代的经典电影海报。随处可见的“刘晓庆米豆腐”字样,电影摄制工作照,海报剧照,一应俱全——王村人太在乎这部电影了。

那么,王村还美么? 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距它不到50公里的地方,就是古镇旅游业中的老大——凤凰古镇。与凤凰相比,王村的商业化,显得粗糙,拙劣,草率。除了摆出《芙蓉镇》的招牌,无甚其它想法。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江边码头拾级而上,走在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上,曲折幽深,少有繁杂。每一个清晨和傍晚,都是玩味这个千年古镇的最佳时机,薄雾四起,人丁冷清,只有千年前就已存在的历史痕迹,横入眼帘,恍若回到1986年那个没有任何现代物什的王村,又好像身处谢晋镜头里那个遭遇了祸事的小镇。

荷花池,芙蓉精

在王村,有一个传说,从前一个叫达雅的土家族姑娘,五岁开始学绣荷花,十七岁时,绣荷技术已出神入化。一天,达雅掬水洗脸,走时掉落了一条绣有荷花的手帕。第二天,那个地方居然开出大片大片的荷花,达雅也变成了花神。

到了小说《芙蓉镇》,也有个传说,说是芙蓉花会化作芙蓉精,变成女子出来拉住过路的男人。大队支书黎满庚来到芙蓉镇,从镜子般的河水中初次见到胡玉音的倒影,心里暗吋:乖,莫非自己大白天撞上了芙蓉精了……然后就有了两人的初恋。在电影里,这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相知、最后分离,都发生在这荷花池边,过程无声又朦胧,在黎满庚的回忆里,像一场被蛊惑的梦。

王村与水的一个最大特点,电影里并没有展现。整个古镇的中心地带,是建在一片高大的山石上,峭壁溪流,几十米的瀑布悬挂古镇脚下。每到河水旺季,浩水凝银合声,水帘倾泻,撼人心魄,而在枯水季节,又轻纱漫舞,显出几分优雅和温柔。古镇的吊脚楼群在瀑布左右,悬崖而建,所以,王村又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王村”。清晨在码头上看瀑布两边的青砖黑瓦,高高低低,云里雾里,好像一幅奇思妙想的山水画。可惜为了还原小说中的那个芙蓉镇,把此场景忽略,实属遗憾。

米豆腐西施

胡玉音便是这芙蓉镇的活招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习惯喊她“芙蓉姐子”,也有那等好调笑的角色称她为“芙蓉仙子”,她长得美,黑眉大眼,面如满月,胸脯丰满,体态动情,男人们都像馋猫见着鱼腥似的围着她转。但又不仅仅是脸蛋招人,胡玉音的米豆腐,连镇上最老的老太婆都举着大拇指,赞一声:“芙蓉姐子做的米豆腐,就是好吃!”这是她和丈夫黎桂桂2年零9个月,每天起早贪黑,创下的小本买卖。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青瓦与屋脊合围的天井中,隐约透露出一丝昏黄的光线,一阵吱吱嘎嘎的石磨声若隐若现,石磨旁的胡玉音,一边抹着头上的汗珠,一边转动石磨,雪白的米浆从石磨缝中流出。

直到现在,刘晓庆还是芙蓉镇的米豆腐西施:刘晓庆米豆腐,正宗刘晓庆米豆腐,真正刘晓庆米豆腐……各家都掐得不亦乐乎。最火爆的,还是电影取景的那一家,位于进镇后的“牌坊”处,招牌是“芙蓉镇正宗113号刘晓庆米豆腐店”,至于口味如何,正宗与否,众口纷纭。

吊脚楼,青石板

雨后逛古镇最有味道,从码头沿长街拾级而上,绵亘贯穿整个王村,湿漉漉的青石板光滑如镜,磨圆的缝隙里露出沧桑的青苔,行走间,可与闲坐的老人打声招呼,或是与奔跑嬉戏的孩童撞个满怀。墙壁斑驳,房屋破旧,却有居民,有生活。走着走着就会想起电影中的场景,秦书田告诉胡玉音,单调的扫街也可以跳出华尔兹的浪漫旋律,随口哼着,便挥舞扫把旋转起来。秦书田是个神奇人物,被压制在五类分子的身份里,思想却凌驾于万物之上,像极了王小波笔下那些大智若愚的男主角,有着一种尼采崇尚的“悲剧式的乐观精神”。也许胡玉音就是在那时爱上的秦书田,因为这个悲剧式的乐观瞬间太过明媚晃眼,在颠倒是非的黑暗世界里,仿若扔给她的一根救命稻草。当秦书田入狱,胡玉音只能一个人扫街,寻找秦书田在青石板上留下的足迹,可这种足迹遍地都是,密密麻麻,把一块块青石板踩得光溜溜的。这些足迹怎么也扫不去,它们镶在了青石板上。

青石板的两旁,是拥挤的民居,只是不少墙壁上的木板都已经变色发黑。很显然,王村人没有粉刷过墙壁,很多墙上还留着文革标语,《芙蓉镇》演绎的那个年代,也作为历史,一并被保留下来。这些民居里,湘西最著名的居所——吊脚楼,在电影中却跟王秋赦捆绑在一起。王秋赦这个好吃懒做的小人物,因为贫农身份白白分得一座临水吊脚楼,从此混吃等死,不知爱惜。吊脚楼是四柱落地,横梁对穿,圆筒杉木筑墙,杉木条子铺楼板,杉木皮盖顶,一般分为上下两层。若是好好维护,也不失是一个古朴的住所,可被王秋赦糟蹋得不成样子,杂草荒芜,木楼倾斜。影片最后,吊脚楼塌了,木板重重地摔在水面上,象征着王秋赦这样的悲剧小人物的时代,已经过去。尽管在电影里,吊脚楼的形象不很光彩。但它曾经作为土司王朝的行宫非常风光,成群成片,在王村口的瀑布两边隔水呼应,巍巍乎临渊对立,成人间瑶池之势。在芙蓉镇小住,一定要选择临河的吊脚楼,最好是顶层,不光可以看到瀑布,还可以看着一轮红日慢慢落于雾气缭绕的远山之后。入夜,镇子里出奇地安静,耳边瀑布哗哗的水声,像拨弄在远方舒缓的曲调,安抚人心。

赐予的,与接受的

拍《芙蓉镇》的半年,谢晋爱上了王村的土家米酒和腊肉,不拍戏时,谢晋就爱在王村到处串门,他爱喝酒在王村是出了名的,村民们送的当地湘泉酒和土家米酒,一概来者不拒。2002年,谢晋和姜文重返王村,小镇居民们搞了个声势浩大的欢迎会,宰了一头猪来招待:“谢老非常健谈,很爱劝酒,虽然年纪大,但喝起酒来很豪放。”古镇人们对谢晋的回忆是人情味的,像是在形容邻家老大哥,尽管拉扯说笑些旁的事,那眉眼神色里却是完完全全的感激。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谈到,一些地名可以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其实,文字与地理,相互激荡,人们对在文字中不朽,却消弭于现实的地方,往往充满向往。就像芙蓉镇是王村的新名,也给了人们一些朦胧的向往。那么,王村是否就成了电影中的芙蓉镇? 或者,它本身就是现场,以氛围唤醒共鸣。清晰与晦暗之间,真正的样子,只有亲历者才得见。

猜你喜欢

王村刘晓庆谢晋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谢晋的《寻人启事》
不老的刘晓庆
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缅怀谢晋导演
刘晓庆揭秘秦城往事
刘晓庆的私人助理高大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