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苦寒行》中的战争秘密
2016-12-25潘伟斌
□潘伟斌
曹操《苦寒行》中的战争秘密
□潘伟斌
曹操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著名的诗人,他一改两汉以来辞赋独盛、辞藻华丽、言之无物的风气,其所写之诗皆用乐府体,采用五言诗形式,用词朴实无华,感情充沛,气韵沉雄。其内容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情,或记录他对社会动荡的不满,或对战争给平民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进行现实描写。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诗《苦寒行》,便是此类诗的代表。该诗真实记录了他征讨并州刺史高干时的感受和过程,描绘了一幅史称“壶关之战”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
那么,高干是何许人也?高干,字不详,陈留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为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的外甥。官渡之战前夕,为了更好地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袁绍不顾谋臣沮授的反对,执意将自己的儿子袁谭、袁熙和外甥高干外派到各地担任州牧等要职,以拱卫邺城。当时,高干被派到并州,担任并州刺史一职。
高干到达并州后,确实为袁绍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冀州西部的一道屏障。官渡之战失败后,高干派兵到黎阳,帮助舅舅袁绍迅速平定冀州各地叛乱。袁绍东山再起,再次出兵南下,与曹操决战,结果在仓亭津一战中,袁绍再次战败,主力尽失,仓皇逃回黎阳。
此后,曹操接连出兵渡过黄河,与袁谭兄弟争夺战略要点黎阳。在争夺黎阳的过程中,为了开辟新战场,牵制曹操,袁尚任命大将郭援为河东太守并派他率军西征,进攻河东郡,企图占领此地,取得与关中各路军阀的联系,然后劝说他们从西线进攻许都,逼迫曹操从黎阳前线撤军,以解黎阳之围。为了策应郭援,袁尚命令并州刺史高干出兵南下,与郭援一起进攻河东郡。高干接到命令后,立即联合分布在雁北的匈奴各部,与自己一起攻打战略要地平阳,结果被钟繇所率领的部队在马超的配合下一举击败。此时,高干听说曹操已经占领邺城,无奈他只好选择了投降。为了团结高干,瓦解袁氏集团,曹操仍然委任他为并州刺史,让他率领旧部镇守并州。
由于袁谭、袁尚兄弟内部不和,相互征战不休,给了曹操平定冀州等河北诸郡的机会,曹操迅速打败了袁氏兄弟二人,几乎占领黄河以北各地。最初,在曹操攻袁氏兄弟二人时,高干尚能守规矩,不敢出兵支援兄弟二人。袁尚丢掉邺城、败逃中山之后,其部下牵招认为,并州刺史高干身为袁绍的外甥,又有精兵五万,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可以帮助袁尚抵御曹操,渡过眼前难关。于是牵招私自跑到并州,求见高干,劝他接纳袁尚。高干不仅不愿意接受袁尚,还阴谋加害牵招,牵招发现后,抄小路逃跑。
然而,高干并不是真心投降曹操,他手中握有重兵,并不安分守己,时刻准备再次反叛。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用当时的名士仲长统的话说,就是“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他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因此,当曹操消灭袁谭,赶跑了袁尚和袁熙二兄弟,迅速控制了冀、青、燕等州郡之后,高干仍然没有认清楚当时的政治形势。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故安的赵犊、霍奴等反叛,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桓趁机起大军入关,攻打鲜于辅于犷平。在这年8月,曹操亲自率大军征讨赵犊、霍奴等叛军和乌桓时,高干认为邺城空虚,自己有机可乘,于是毅然率军公开发动叛乱,他扣留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河内的张晟率众万余人在崤谷关、渑池一带抢掠,后加入高干的队伍,弘农人张琰也起兵与高干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然后,高干便率军南下,攻入濩泽县(今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县,秦时设濩泽县,县治旧址在今阳城县城西12公里的泽城村)。为了策应高干,鲜卑人派骑兵进攻东垣,上党各县纷纷响应,他们捕杀长吏,弘农郡叛军还绑架了郡守。河东郡的郡掾卫固和中郎将范先等人也响应高干,他们秘密调兵遣将,准备造反。一时间,河东到处告急,形势十分紧张。
高干先降后叛,让曹操十分恼怒。因为他知道,高干手握重兵,并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他成了气候,向南进攻,就有可能与荆州的刘表相呼应,切断朝廷通往关中的通道,如果高干再与关中诸将联合起来,势必更加难以控制,且对许都造成直接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冀州新近归附,袁绍在这里经营多年,余党尚多,若受其鼓舞,发动反叛,冀州就有可能得而复失。因此,曹操不敢怠慢,立即从前线抽调猛将乐进、李典率军从北路攻入并州,前往平叛。同时,曹操威慑雁北匈奴各部,以免他们趁机图谋不轨,再次与高干合流,造成难以挽救的危局。而曹操自己率领大军对故安的赵犊、霍奴等进行猛攻,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迅速平定故安叛军,斩杀赵犊等人,然后渡过潞河驰援犷平的鲜于辅。乌桓见曹操来势凶猛,大为震惊,立即撤围,奔走出塞,犷平之围遂解。
曹操在平定叛乱后,于当年十月,率领大军急速南撤,返回了邺城。他之所以急着返回邺城,主要是邺城不稳。因为他接到负责守卫邺城的监军校尉荀衍的报告,高干曾经利用曹操北征乌桓之机,派人秘密潜往邺城,想乘机攻占邺城。幸亏被细心的荀衍发现,于是他沉着应对,将计就计,在邺城设下埋伏,将偷袭的人一网打尽,挫败了这个阴谋。曹操担心邺城袁绍党羽旧部众多,上党距离邺城不远,一旦高干再次派兵偷袭邺城,他们内外勾结,邺城危矣,如果邺城丢失,自己就会失去大后方的支持,危及整个冀州的安全。于是,曹操在平定叛乱后急于撤兵,返回邺城,以稳定那里的局势。
曹操急于返回邺城的另一个原因是,乐进、李典率军迅速攻入上党,从背后进攻高干,迫使高干从河东郡回撤,固守壶关城。尽管二将连战连胜,杀高干部将,但是,始终攻城不下,战争进入胶着相持阶段。曹操知道高干这次反叛,来势汹汹,声势浩大,要彻底消灭他,非一日之功,必须做充分的军事准备。他这次返回邺城,开始调兵遣将,并让士兵休整一下,为出征做好准备。
此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来自荆州的刘表的威胁。那时,刘表与袁绍、高干结成了战略同盟。当初,官渡之战开始时,因为袁绍实力过于强大,刘表认为曹操必败无疑,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也为了给自己的将来留条后路,他乐意坐山观虎斗,让曹操与袁绍进行厮杀,然后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袁绍数十万大军竟然会被曹操所消灭,迅速走向失败。这让他感到十分着急和不安。因此,当袁谭和袁尚二兄弟相互残杀时,他更加着急,担心曹操趁机将自己的阵营彻底瓦解。于是,他赶忙派出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分别去拜见袁尚和袁谭,进行劝和。其理由是,“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虽楚魏绝邈,山河迥远,戮力乃心,共奖王室,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绝吾好,此孤与太公无二之所致也。”他劝说袁谭道:“且君子违唯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况我族类,而不痛心邪!”可惜,二人杀红了眼,都不听他的,结果造成了袁氏集团的彻底覆灭,其速度之快,是他始料未及的。因此,现在的刘表一定会有强烈的兔死狐悲的危机感觉。如今,高干突然扯旗造反,又燃起了刘表的希望,于是他便在北方挑起了反曹大旗。曹孟德料定这一次刘表一定不会坐守旁观,如果自己倾全力去镇压高干,刘表一定会出兵相助,因此,在出发之前,必须做好这方面的防备,以防止刘表趁机偷袭许都。于是,曹操回到邺城后,立即派猛将朱灵带领新近从冀州招募的5000名士兵,战马1000多匹,前往许都之南进行布防。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出征的条件日渐成熟。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曹操决定采取出其不意、速战速决的战略战术,尽快平定高干的叛乱,以免节外生枝。因此,在选择出征的时机上和进军的路线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曹操历来用兵诡异,用敌人田丰的话来评价他,是“操善用兵,变化无方”,这种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关于这一点,在这次战役中,又显示了他作为优秀军事统帅的用兵才华。由于乐进、李典已经将高干的主力吸引到了上党,因此,上党也就成了曹操歼灭高干的主要进攻目标。
上党郡,位于今天山西东南部,东与今天河南省的林州市、辉县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接壤,南与陵川县相望,因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设关,故而得名壶关,该关为东部和北部进入上党盆地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上党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汉高祖刘邦时开始在此置县,以加强对这里的管理和控制。
从东面进入并州,进攻上党,必须翻越巍峨的太行山。当时,只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北路,也就是乐进和李典进军的路线,从燕北进入并州,然后南下进入上党;另一条是中路,通过冀州邯郸之西,通过壶口关进入上党;还有一条,就是通过天井关(位于今河南焦作市沁阳境内,山西壶关县东南160华里处),进入山西腹地,然后北上,从南线进攻上党。
乐进、李典二将屯兵壶关坚城之下,却久攻不下。如果选择北上,通过乐进进入上党这条线路进攻,虽然可以和乐进、李典他们会合,形成兵力上的优势,但如此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其结果势必会和乐进他们一样,被高干堵截在壶关之北,壶关之下,并且这里重峦叠嶂,地方狭小,大军难以展开,起不到出其不意、神兵奇袭上党的作用。而选择从冀州邯郸这条距离邺城最近的路线进攻上党,由于壶关雄踞在那里,正好控制着这个关口,高干在那里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势必会被高干堵截在壶关城之外,虽然屯兵关东,与关北的乐进对壶关城形成呼应,两面进攻,但是,由于壶关城高关险,短时间难以攻克,达不到迅速击败高干的战略目的。最后,曹操决定选择路最难走、路途最远的南线,通过河内郡的天井关,从南线进入上党,包抄到高干的背后,夺取高干的后方粮草供应基地,压缩其战略纵深,这样就可以与从北面发起进攻的乐进、李典等军形成对高干军前后夹击之势,并将其彻底包围在壶关城内,进而将其全歼。
然而,要想通过天井关,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天井关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泽州县碗城村,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通过,只有一条长约8华里、名叫羊肠坂的山间小道。
为了达到突然性和出其不意的偷袭目的,曹操将出兵的时间定在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春正月,因为此时正值北方的隆冬季节,滴水成冰,天气十分寒冷,许多人都待在家里,以躲避严寒,此时出兵,可以做到隐蔽行军,不易被高干的间谍们发现。由于曹操选择的是向南行军,即使被人发现,对方也会认为曹操有可能率领大军返回许都,却绝对想不到他中途会突然转向西进,直接奔向天井关,去进攻并州的高干。这样也就麻痹了敌人,等到曹操率领大军突然赶到天井关下,即使被敌人发现,此时的高干想调兵前往那里去堵截已来不及了。
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开始向南开拔。出发这天,天气阴沉,北风呼啸,十分寒冷,路上看不见行人。大军行走没多远,天空开始飘起雪花,渐渐地,雪下得越来越大,到后来变成大雪,漫天飞舞,加之寒风猎猎,漫天雪花遮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很快几万大军便被飘舞的雪花所淹没,大军行进变得艰难起来。但是,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曹操并不为之所动,催促大军继续前进,一路上不敢稍事停息。
经过几天的艰难行军,大军终于来到了天井关下。放眼望去,将士们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只见北风呼啸中,隐隐约约地看到在巍峨的大山上,一条狭窄的小道蜿蜒而上,像一条蟒蛇匍匐在山间,显得那样的艰险。
正如曹操所料,高干根本没有想到,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曹操会亲自率领大军舍近求远,绕道到天井关,选择走如此艰险的山间小道前来攻打自己,因此也就没有派兵设防。曹操到达那里时,不仅没有发现守军,连一个老百姓的影子都看不到。
为了争取时间,曹操决定放弃休息,于是一声令下,让大军沿小路开始登山。好在此时这里的雪下得并不大,加上山风强劲,吹跑了路上的积雪,所以将士们可以看清前进的路,大家沿着小路向上攀爬。然而,因为天气寒冷,路面冰冻,道路十分光滑,强劲的北风吹得人马站立不稳,行走非常困难,更别说那些运送辎重的大车了,只能靠众人肩扛手推,一点点向上攀爬。由于车辆太重,人们用力太猛,不时有车轮或车轴因为磕碰在路边的山石上或板结的冰块上,发生断裂。有时还会因为不慎,或大家用力不均,大车和推车人全部摔下山涧,好在下面有很厚的积雪,拯救了不少将士,他们爬上来继续前进。令人无奈的是,每次辎重车辆出现故障,就会将狭窄的小路全部堵住,影响后面的将士前进,由于荒郊野外,人烟稀少,征集不来当地的老百姓来做役夫,将士们只好自己动手排除障碍,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曹操和大家一样,手拄着木棍,徒步前行,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攀登上一个山头。他站在那里向下望去,只见路人如蚁,行走得十分辛苦,于是有感而发,随口念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后来,曹操将这首诗命名为《苦寒行》,以记录这次行军的不易和艰辛。
翻过巍巍太行山进入晋中盆地之后,情况立即大变,道路开始变得开阔平坦,将士们的心情也变得格外好,斗志特别旺盛。于是,曹操指挥大军迅速北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上党扑去。一路上,很少遇到敌军阻挡,很快就攻入了上党盆地。上党各地守军见曹操大军突然到来,如同神兵天降,顿时吓破了胆,慌忙四散而逃。因此,曹操未遇到大的抵抗,势如破竹,扫清了各地驻守叛军,直抵壶关城下,与乐进、李典等军迅速将高干包围在城内,派兵攻城。
面对曹操大军的围困,高干凭借坚城进行殊死抵抗,拒不投降。由于壶关城墙高,地势险要,曹操虽然将它团团包围,但是一时间竟然没有攻打下来。这让曹操颇为恼火,于是,他下了道命令:“城拔,皆坑之。”而城内的高干则更着急,面对曹军的猛攻,独守孤城的他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如何打破曹军围困,让曹操尽快撤军呢?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危急之中,他想到了分布在并州周围的匈奴各部,希望他们能出兵来救援自己。为了争取匈奴援军,他决定亲自突围,前往游说匈奴单于。于是,在一天深夜,他留下亲信夏昭、邓升等人继续坚守城池,自己仅带领几个亲兵骑快马突围而出,靠自己对周围地形的熟悉,摆脱追兵,径直向北而去,到匈奴各部求援。
曹军一连攻打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城来。见状,大将曹仁找到曹操,向他进言道:“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曹操认为他的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就在一个城门留下个缺口,放松进攻,然后,命令部下从其他方向对城内的敌人发起猛攻。
城内的守军见有了生路,便开始突围,但几次突围都被埋伏在城外的曹军歼灭了,城内的守军见突围无望,有生力量不断被歼灭,最后只好选择献关投降。三月,壶关城落入曹军手中。
高干到匈奴搬救兵之事也屡遭碰壁,最后失望而归。半路上听说壶关失守,只好选择南逃。不料行进到上洛,就被上洛都尉王琰捕获,遂将其斩首,将首级送到曹操手中。高干的这场叛乱最终得以平定。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孟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