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武重组给A股上了一课
2016-12-24曹中铭
曹中铭
相对于宝钢和武钢两家巨头,A股市场上众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规模要小得多。而且,其所谓的重组,或是为了实施利益输送,或是为了追逐市场热点,或是为了重组而重组,而真正是为了做大做强的又有几许?
武钢、宝钢重组的传闻此前虽然遭到当事方的否认,但最终变成了现实。9月22日,国务院同意武钢与宝钢进行联合重组。随后,宝钢股份发布《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这也意味着宝钢与武钢的并购重组步入实施阶段。两大钢铁巨头的重组,最终能否实现1+1大于2的效应,显然更受关注。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无疑是宝钢与武钢开展重组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两大钢铁巨头的重组,亦发生在钢铁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根据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13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因此,宝钢与武钢的重组,在开启钢铁业巨头重组先河的同时,对其它钢企今后的重组亦将有示范或借鉴意义。
《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6》显示,2015年,宝钢以3493.8万吨的粗钢产量位列全球第5位,武钢则以2577.6万吨的粗钢产量位列中国第6位。两者合并后将超越河北钢铁,跃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实施并购重组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将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武钢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当然,实施重组后的宝武集团并非简单的“1+1”,而是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资产的整合、人员的优化、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
尽管如此,两家企业合并后,将在产品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产业链话语权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等各个方面都将得到极大提升。比如从产品结构来看,宝钢的优势产品有汽车板、取向硅钢、镀锡板等,武钢的优势产品有冷轧硅钢、船体用结构钢等;两者合并后,冷轧汽车板、镀锌汽车板、取向硅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分别超过40%、50%和80%,话语权、定价权均将极大提升。而像此前双方在取向硅钢产品上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导致双方利益均受影响的格局也将不再出现。
我国钢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行业集中度低却是其中的最大短板。前几年铁矿石价格猛涨,尽管我国需求量、进口量均在全球钢企中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但由于钢企之间各自为战,导致我们在铁矿石的定价上没有话语权,本来应是“买方市场”的,却蜕变为“卖方市场”,结果是我国钢企每年需要多花巨额资金进口铁矿石,进而对钢企利润形成巨大的影响。而行业集中度低也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能过剩等。高层决定钢铁行业去产能,亦是行业集中度太低倒逼的结果。
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这一点在宝钢与武钢上再次得到体现,这两家上市公司的重组之所以引起市场强烈关注,与其均是行业巨头有关,与其重组所产生的影响力有关,当然也与市场关注两家公司重组能否实现1+1大于2有关。基于宝钢、武钢在行业中的地位,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与融合后,规模效应将产生,宝武集团必将在钢铁行业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宝钢与武钢的资产重组,产生强强联合的效应应该不是梦。
相对于宝钢和武钢两家巨头,A股市场上众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规模要小得多。而且,其所谓的重组,或是为了实施利益输送,或是为了追逐市场热点,或是为了重组而重组,而真正是为了做大做强的又有几许?不仅如此,A股上市公司的重组,还频频产生重组“后遗症”。某些重组标的频频享受超高溢价,也相应地作出了较高的业绩承诺。然而,业绩承诺不达标,甚至标的资产产生亏损,从而成为上市公司累赘的不乏其例。更有某些上市公司,成为了“重组专业户”,频繁地重组,上市公司并没有做大做强,也无法给投资者相应的回报,仅仅只有“壳”存在炒作价值。显然,这样的重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其实,除了宝钢与武钢的强强联合外,近日,市场上又传出鞍钢与本钢重组的传闻,虽然鞍钢此后发布澄清公告称“控股股东及本公司均不知情”,“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但正如当初的宝钢与武钢传闻一样,鞍钢与本钢重组的消息恐怕不会是空穴来风。
宝武重组给A股上了一课,其会否产生连锁的产业示范效应,并在资本市场上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