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绥德:唢呐声声震天响
2016-12-24越声
越声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这首陕北民歌让绥德闻名天下。绥德得名于“绥民以德”,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等美誉。早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来绥德,你一定要好好感受秦汉历史文化、体验红色旅游文化、品味纯朴的黄土风情。
从秦汉文化到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疏属山貌不惊人,却是绥德文化的源泉所在,承载着绥德的历史与未来。
疏属山山顶上有一座亭被当地人称为“八角楼”,又称“太子冢”,秦始皇长子扶苏就长眠于此,是古城绥德的标志,人们在这里可以俯瞰绥德城。秦始皇东巡病逝后,李斯、赵高、胡亥合谋用假诏书赐扶苏屈死于绥德城南卢家湾。此处有一泉,迄今水声如泣如诉,故名“呜咽泉”,又名“杀子谷”。扶苏屈死后,部将悲愤至极,将其葬于故府疏属山之巅。
时光穿越千年,如今公子在此长眠,只剩孤冢遗主让游人凭吊怀古,感慨万千。
扶苏墓旁有扶苏祠,为扶苏墓附属文物。对面山脚下是蒙恬将军墓,传说他是用毛笔书写的第一人。蒙恬墓封土堆积如山,拔地而起,与疏属山扶苏墓遥遥相对,犹似当年蒙恬与扶苏精诚团结,肝胆相照。
与扶苏墓相邻的是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这里陈列着1953年在绥德县西山寺发现的第一座汉墓中出土的二十六块画像石,以及后来在其他汉墓陆续出土的五百多块画像石。博物馆的墙壁上镶嵌着各种石画,这些石画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有专家说,汉画像石展现了汉代的灿烂文化和光辉历史,如果把这些图画连接起来,就是一幅汉代陕北地区的历史重现图。
疏属山上的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存有图片一千余张、文物三百二十余件,生动地再现了绥德地区革命斗争时期的风云变幻。纪念馆通过“绥德师范和李子洲”、“绥德警备区”、“三五九旅和王震”、“绥德地委和习仲勋”等七个板块的展出,集中再现了绥德的红色革命历程。
绥德是一块红色土壤,是陕北革命的发源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和陕甘宁边区抗战的桥头堡、大后方。绥德曾经是三五九旅警备司令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及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的驻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点。为了缅怀先烈遗志,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绥德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一主五副”的六个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客观再现上个世纪发生在绥德的革命史实,并力争将绥德建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一主”为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五副”为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绥德师范学校校史展览室、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义合)旧址及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九贞观)建设。
大碗唢呐传承人汪世发
绥德不但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还是被文化部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五乡”,即“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和“剪纸之乡”,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区县。
陕北“三大宝”——秧歌、民歌和大唢呐。我不会吹唢呐,但我爱听陕北大唢呐,它的声音让我如痴如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无法解忧愁。”唱曲子、吹唢呐是绥德男人们宣泄情感的特有方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大碗唢呐不仅仅出现在婚嫁丧葬、生日满月、春节社火、敬神娱神等民间活动中,还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美旋律登上大雅之堂,走进都市生活,让民间艺术大放异彩,名扬全世界。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了明代在军中作为军乐。绥德地处兵家交锋的边陲要地,广袤的高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环境形成了陕北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人们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唢呐融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绥德唢呐经历了六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
绥德唢呐以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演奏为主要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曲牌演奏与陕北民歌、碗碗腔和戏剧曲牌相结合,气势恢宏磅礴,阵容浩大,跌宕起伏,曲调悠扬。合奏时,时而排山倒海,时而又细腻委婉;独奏时,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倾诉,其演奏技艺与魅力使观众无不为之震撼。在2006年的“外国使节走长城——榆林行”的活动中,绥德唢呐备受青睐,一百支大碗唢呐吹奏起传统的曲牌,场面宏大,不少外国使节被现场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敲起锣,拍起镲,也加入到了演奏的行列中。2012年,在西安大唐西市春节文化庙会上,高亢悠扬、圆融酣畅的唢呐声在全场爆发,加上舞台上粗犷豪迈、潇洒大方的绥德秧歌,使现场每一位观众都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2015年5月,作为秧歌节目表演伴奏,绥德唢呐还在迎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的机场欢迎仪式上进行了文艺表演。
在绥德文化馆,我见到了大碗唢呐传承人汪世发。他十二岁开始学艺,十九岁出师立班,在长期的学习和演出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他可以用唢呐不用调式吹奏近百首传统唢呐曲牌。汪世发今年六十八岁,作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生与唢呐不离不弃,汪世发说:“我用我的生命热爱着唢呐。”
汪世发经历过别人的热情招待,得到过别人的赞扬和肯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过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和讥笑白眼。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与唢呐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汪世发说:“无论开心或者不开心,无论生活多苦多累,我每天都会坚持吹唢呐,不仅要学习新曲牌,还要温习老曲牌,五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厌烦过,唢呐让我觉得浑身都充满使不完的劲。”
提起唢呐的传承问题,汪世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我,陕北唢呐主要以大碗唢呐为主,音色浑厚洪亮,配以长号,演奏很有气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够发挥出大碗唢呐的气势,而且都更倾向于学习小唢呐。“我吹了一辈子唢呐,不能眼看着它后继无人,以后我要多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让后人了解和欣赏真正的陕北唢呐。”老人叹息道,“我再吹三年就不吹了,之后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徒弟上。”
年前,绥德县文化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袭所,这为汪世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计划去那里教授唢呐课程,好好培养徒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唢呐,并将传统文化永远传承发展下去。”汪世发满怀期待地说。
其实,在所有具有表现力的乐器中,陕北大碗唢呐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声音直击灵魂,抵达灵魂深处,带给人一种地动山摇的震撼力,让人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黄土风情二十八景
从2010年起,绥德县就计划投资十亿巨资,打造体验黄土文化、陕北民间艺术、绥德民间文化的旅游景区——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位于绥德龙湾生态区,与老县城隔河相望,园区占地四平方千米,以黄土景观为载体,以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为核心,遵循“山为体、文为魂、人为本”的理念,凝聚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展示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打造绥德文化的“城市客厅”。
风情园的整体景观结构为一轴、两翼、五区、二十八景。“一轴”连接南北园区,贯穿黄土风情园五大园区——民俗游览区、黄土景观博物馆、军事娱乐体验区、宗教文化参拜区、古旱码头商业区,然后围绕五大景观游览区域建成各自构成主题的“二十八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规划一城、两园、三馆、五村工程,即恢复含龙泉县城,建设游乐园和“人生后花园”,打造“非遗”项目展览馆、绥德博物馆和石雕博物馆,复制三十里铺村(融入婚俗、秧歌、民歌以及剪纸等文化元素,复原戏楼演出《三十里铺》歌舞剧,也可进行实景演出)、鲍王家沟村(石雕村)、龙湾画家村(建造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群,建成写生基地)、张氏民居村(复制张璨家族建筑围窑洞和花墙院,再现昔日“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的辉煌,宣传绥德民居,也可作为会议接待中心)、陕北小吃村(融入绥德各种特色小吃以及特色果品采摘)。
目前,园区已经拓宽、硬化主干道路二十八千米,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已具雏形,园区主入口处的石魂广场——世界最大的石狮群项目也已基本建成。
小贴士
历史文化游路线:扶苏墓—汉画像石馆—蒙恬墓—合龙山—蕲王庙
红色旅游路线:绥德师范新址—绥德地委旧址—子洲图书馆—李子洲故居—绥德师范旧址—绥德革命纪念馆—抗大总校旧址—革命烈士陵园—毛主席旧居—陕北特委会旧址—郝家桥习仲勋旧居
街区精品环线游:旅游集散中心—永乐门—特色商业旅游街区—绥德革命纪念馆—汉画像石馆—绥德地委旧址—李子洲故居—东门墕贞节坊—文庙—钟楼—巽地楼—华墙院—高家大院—绥德师范旧址
美食:刀刀碗饦、绥德雪花、四十里铺羊肉面、抿节、绥德羊杂碎、拼三鲜、陕北油糕、绥德油旋等。
最佳游玩季节:3月至5月、9月至11月。
交通:
航空:榆林西沙机场在市区西南部,距市区大约两千米左右,每周都有航班到西安和包头两地。
公路:每天都有客车开往西安、银川、包头和太原等城市以及地区内各县、镇,早上八点半从西安唐都汽车站乘直达榆林的大巴,晚上九点即可到达,也可从延安长途汽车站转乘大巴到榆林,行程大约为五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