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闸争议再起
2016-12-24刘敏
刘敏
枯水期延长原因,对鸟类、鱼类生态影响,在人工控湖外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式……种种争议都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11月3日,今年由于鄱阳湖水量提前退至低水位,湖区湿地被万亩蓼子花覆盖。图为一名儿童在鄱阳湖都昌湿地花海玩耍
季节性湖泊
11月23日,江西省环保厅发布信息公示,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江水道上,建造一座3公里长的泄水闸,利用这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持续时间延长等问题。这不是鄱阳湖水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围绕鄱阳湖拦水建闸(坝)的问题,十几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等句描写的就是鄱阳湖上渔歌互答、湖面浩渺的意象。整个鄱阳湖都在江西省境内,75.4%的水源来自上游的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五条入湖河流,鄱阳湖湖口在正北面,经由40公里长的八里江水道与长江干流相连。鄱阳湖水量占长江流域的15%,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的重要水源。
长江、五河、鄱阳湖之间,形成了一种联动的江、河、湖关系,这让鄱阳湖成为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
每年4~6月,上游五河河水注入,让鄱阳湖水位从4月开始抬升。到7~9月,长江洪水出现,鄱阳湖作为“长江之肾”,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大量江水涌入鄱阳湖,湖区水位大幅上涨。因为鄱阳湖整个湖面较浅,水位变化会导致湖面范围剧烈的变化,冬季的浅水滩、泥滩、草洲会随着夏季涨水迅速变成湖面。从10月份开始,湖中水位逐渐下降,直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地势高的湖面此时会变成一片草原,地势低的地区会在枯水期脱离主湖区,形成相对独立、大小深浅不一的子湖。
这样枯水期/汛期交替的节律,如今因为三峡大坝等一系列上游水库的影响,开始发生明显的人工干预后的变化。
按照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的说法,近十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难于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10月22日,在重庆市云阳县“阳凤山庄”远眺长江与县城。当天云阳水域水位达到172米,三峡蓄水正在向“最后3米”冲刺。三峡大坝从9月10日开始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鄱阳湖比往年正常的枯水期提前了30多天
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湖口建造一座2993.6米长,有64个泄水孔的水闸。这个水闸在汛期闸门全开,江湖连通,不干预长江向鄱阳湖泄洪。在汛末开始逐步控制水位,拦住要倾泻回长江的洪水,从9月至次年3月,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控制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以保持鄱阳湖湖区面积。初步估算,这座枢纽工程需要总投资128.85亿元,每年运行费用约1.21亿元。
这一次,江西省为水闸提出的新理念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生态争议
11月23日公示一发出,立刻引起了环保界的大规模反应。实际上,近几年来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正反意见一致有激烈冲突,除了水利问题,最核心的争议是围绕候鸟、江豚等生态保护问题。
根据水文记录,鄱阳湖在洪水位21.69米时,湖泊面积达2933平方公里;在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0.20米时,湖泊面积仅为146平方公里。湖泊水位大幅度的季节变化为鄱阳湖洲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使得鄱阳湖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鸟类越冬场所,平均每年有34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最多的年份达到73万只。世界上95%以上的白鹤和7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此越冬。
水闸支持者认为,控制枯水期水位,能减缓湖区湿地的提前出露,避免过早形成一片荒滩。水位下降意味着食物减少,与此同时,水位下降也给受珍禽价格飙升诱惑的盗猎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按照南昌大学胡振鹏等人所作《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的研究结论,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高水位反而会导致候鸟取食困难,有可能使候鸟数量减少。当枯水期水位较低时,“如果科学管理碟形湖的水位,对候鸟越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主湖区水位太低,对候鸟越冬不利”。
上图:2016年11月29日,大批白鹤陆续飞抵鄱阳湖越冬下图:2014年1月19日,江西余干县康山大堤鄱阳湖区内戏水的江豚
对于鱼类、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工程公示中提到,水利枢纽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的水位,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将增加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并有利于鱼类越冬。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研究员姜加虎反对这种说法:“湖泊经过建闸控制后,原江湖间的水力直接联系被隔断,湖泊丧失了自然吞吐江河的能力,鱼类资源得不到来自江河的适时补充,重要产卵场地随之消失。湖泊建闸控制后,水位起涨与水稳回升不同步,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自然繁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水闸对江豚的影响。鄱阳湖被视为江豚的最后避难所,现在长江江豚总数不足600头,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最多。如果枯水期水位抬高,湖区水面扩大,按照水闸推动者的说法,湖区内渔业资源增加,江豚的食物更加充足,而且降低了船舶航行和“斩秋湖”“电捕鱼”对江豚的伤害,也减少江豚因为水位急降搁浅的危险,但江豚是否会因水位急降而搁浅,这还是一种令人存疑的说法。江豚经常在鄱阳湖与八里江河段洄游,鄱建办承认修水闸会让江豚的迁移受阻,解决办法是在水闸上留出了4孔60米宽的大闸,让江豚过闸。
鄱建办认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60米宽的大闸是足够能让江豚自由过闸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声纳导航,能顺畅游弋实验室2米宽的水道;二是历史上江豚能自由通过20米宽的桥孔。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认为,这4个桥孔能否真正使用还是个问题:“60米的孔让江豚巡游,是没太大问题,问题是60米水闸全打开,过水能力很强,就不可能控制上游的水位了。”
“今后真正运行起来,很可能闸门是部分关上的,实际只是下面给江豚留一个60米长的缝。这条缝的水流流速会达到每秒6米以上,江豚是不可能顺利钻过去的。”周建军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持反对意见,WWF认为,拟建的鱼类洄游通道、豚类迁移通道建设方案在国内并无十分成功的先例,无法确保消除巨大的生态风险。
争议30年
人力控湖,在江西省是一个老话题。最早1980年提出时,还是为了防洪,当时上游省市采取新的防洪方案,导致下游鄱阳湖水位抬高。江西省提出修一座高25米、蓄洪量达到100多亿立方米的水坝来削减洪峰。
此时反对的还是长江中游相邻省份,这些省份担心如果遇到洪水,鄱阳湖不分洪,上游平原地区就有水患的危险。
到了90年代,防洪的思路变成了防枯水,江西省就提出了《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即计划建造一个可供发电的、蓄水高程为16米以上的大坝将湖水彻底阻截。
最近十几年的新思路,是把大坝换成水闸,去掉了发电功能,增加江西省内可利用的水资源。江西省前水利厅厅长孙晓山接受采访时曾介绍,建闸的目的是让分洪进来的水不白白流掉:江西该走多少水,照走多少水。只是把夏天的洪水,留到秋天、冬天慢慢利用。按照这个方案,受影响最大的又变成了长江下游的相邻省份。
30多年来的种种人工控湖方案,都因为阻断了鄱阳湖与长江的江湖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
反对者认为,江河湖泊是由一系列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巨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系统结构特征和相互关联机制,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如水力、生物空间洄游等密切的生态联系。任何一个子系统受到干扰或破坏,都将危及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即便在水闸的公示中,也提到:“长江,已不再是天然的长江。”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上游已建和拟建水库群总调节库容79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达530亿立方米,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
这次公示,不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引发的第一次争议,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鄱阳湖水利工程,应从长江整体通盘考虑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
三联生活周刊:鄱阳湖枯水严重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是越来越严重吗?
周建军:现在都在说鄱阳湖水位低了,实际上严格说起来,枯水期的最低水位并没有变低,而是由于上游三峡蓄水,现在枯水期提前了——这两个表述是有本质区别的。
由于三峡大坝从9月10日开始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鄱阳湖正常的枯水期提前了30多天,长江水位一低,鄱阳湖的湖面立刻就跟着缩小了。
整个鄱阳湖都很浅,像一个盘子一样,水位从10米升到15米时,整个湖面就会从150平方公里左右延展到2500多平方公里,所以有“旱涝急转”这个说法,常常一到枯水期,很多区域就变成草原了,长江的水位对鄱阳湖的面积起到了很大作用。
枯水期变长的原因因此也很简单,就是上游蓄水的时间提前,长江水位降低造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是三峡工程的蓄水改变了下游的水文规律?
周建军:鄱阳湖肯定是受影响的。
由于长江上游这些年的人为开发利用,现在整个长江的径流季节都提前了,枯水期开始时间比过去都要早。
但同时真正到了鄱阳湖春灌的时候,三峡正在消落,需要腾出库存来防洪,鄱阳湖涨水的时间反而也提前了。按现有资料看,现在鄱阳湖春天的水位是要比历史同期高的,所以鄱阳湖区的用水条件并不比过去要差。
我觉得比枯水期提前影响更大的是,上游水库改变了流量的波动:三峡设计时原本理念非常好,只保荆江的防洪安全,不改变下游的水文节律。也就是说只管大洪水,中小洪水由下面的堤防、分蓄洪区来解决。但现在三峡把每年的中小洪水也拦截掉了,这样就把下游的流量波动都给调平了。
不管是鄱阳湖还是洞庭湖,受这一点影响都很大。鄱阳湖很多湿地位置较高,中小洪水一来就被淹没掉,就能形成季节性连通。但现在不发水了,没有了正常的水位波动,很多湿地的生产力就慢慢退化掉了,失去了原来的生态价值。
对于这些地域,最主要的生产力还是在夏季,冬季水位是否维持其实并不重要:进入秋冬季,气温一低,很多藻类、鱼类就进入冬眠了。现在都在说鄱阳湖鱼类减少,很大程度是因为夏季的生产力降低了,而要修的水闸主要是控制冬季水位,不是一回事。
三联生活周刊:枯水期提前、水文节律变化,对整个鄱阳湖生态产生了什么影响?
周建军:到底对湖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需要全面的研究才能下结论,现在就是因为说不清楚才吵得很厉害。
现在要建水闸来改变枯水期的问题,把一切都归结于枯水期水位太低。按照我的观点,现在鄱阳湖的生态变动,不一定是枯水期变化的原因。从整体来看,这些年整个长江的生态情况都在变化:比如洞庭湖,鱼类减少的比例要比鄱阳湖大得多。长江干流的鱼类、江豚总量也下降很快,像现在四大家鱼就减少了90%,相比之下鄱阳湖的情况可能还算好的。
现在想靠修水闸来提高水位,认为再不提高水位,以后生态环境会更恶化,但生态环境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目前都还没调查清楚。我觉得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
三联生活周刊:修水闸会改善鄱阳湖水质吗?
周建军:鄱阳湖区自己污染情况很严重,原来鄱阳湖水质很好,都是Ⅰ、Ⅱ类水,但这些年基本上Ⅲ类水很普遍。鄱阳湖水一直是向长江流的,除非汛期会有些倒灌,那现在水闸是拦着湖水不向外流,也稀释不了污染。
三联生活周刊:采砂和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变化有没有直接联系?很多人提到采砂改变了河床的形状,导致湖水更容易流失。
周建军:采砂,特别是没规划的乱采乱挖,确实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很大影响,挖砂破坏了湿地,对水质、水下微生物、底栖的生物,都有极大破坏。
但就这个工程而言,不能把采砂的影响说得太大,是否因为采砂导致水位降低过快,以至于要修水闸?这两者还无法建立起直接的因果联系。
但是反过来说,一旦修了水闸,人为改变自然规律,把枯水期水位提高,湖区水面变大了,通航、挖砂就都容易了,因为在水面下挖砂比在干的河床上容易多了。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鄱阳湖之外,洞庭湖和其他湖泊是否也有建闸的声音?上游湖泊建闸,会对下游产生什么影响?
周建军:实际上洞庭湖也在说建闸的事。李克强总理以前就提过:“要把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放在整个长江水系大格局当中,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考虑。”但现在地方和长江委都没有做到,各个省都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如果鄱阳湖这次要建水闸,也应该把上游洞庭湖的情况纳入考虑,一条长江把两个湖连起来,不能下游建完了上游再跟着建,频繁改变水文条件。最后来回协调,就变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样的和面逻辑了嘛。
而且现在两个湖区向外补水,还起到缓解三峡蓄水影响的作用,一旦两个湖都建了水闸,都尽量不让水出来,可能长江下游的水位降落会更大。今后长江的流量继续变小,到入海口会不会海水倒灌就不好说了。
我一直觉得应该把长江中下游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果鄱阳湖非要建,也应该等整体布局做好了再建,把它当作整个长江水调配中的一环。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每年长江水的调配是由谁在管理,管理效果如何?
周建军:从行政上看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来管,长江委就是要对长江的水资源做统一管理、节约、配置和保护。
但现在长江委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他们一方面管水资源调配,另一个方面自己也在参与一些开发项目。像长江委有一个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实际上是公司,所以他们的可信度是受到质疑的。
而且按照已有的经验,这种管理实施起来并不顺畅。像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就应该管理三峡水库的调度,但实际上现在三峡也不是按照原来人大确定的规划在运行。
如果现在国内有一个有能力全盘统筹的机构来管理长江水资源调度,我倒是觉得鄱阳湖建一个闸也没太大问题。现在担心的就是,这个工程建完之后,如果不按规划走,改变运行目标,是没人管得住的。
三联生活周刊:鄱阳湖上游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这五大江河上都已经有水库了,能不能通过控制上游的水库来解决枯水问题?
周建军:这五条江河的水库跟改变水位这件事联系不大,通过五条河来改变鄱阳湖湖面水位不太可能,鄱阳湖的主要控制还是来自长江这边。但上游这些水库如果调度好,其实也可以用下来的一些水做一些引水工程,帮助鄱阳湖地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不建水闸,现在鄱阳湖居民用水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以前的媒体报道称,因为缺水,沿岸很多城市都不能引进大量用水的工厂,已经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周建军:高耗水的工厂本来就不能在鄱阳湖边办。2007年温家宝总理到鄱阳湖视察的时候就说,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一湖清水”是江西的生态发展定位。高耗水的工厂耗水量大、排出来的污水也多,本来就不能在鄱阳湖范围内建设。
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生活和灌溉用水,解决民生问题。我觉得目前不像江西省自己说的,研究了很多方法都解决不了这些民生问题。第一,鄱阳湖地区整体来看是不缺水的;第二,当地居民人数和农耕范围都不算很大。在这两个条件下解决老百姓用水问题,方法很多。
过去当地就是从湖区里抽水来解决周边居民的用水问题,现在看也没什么问题。像那些大范围的农田,我认为应该改变漫灌的灌溉方式,建设保存率高的灌溉设施。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控制上游五河的水库来解决这部分用水需求,还可以在当地多打机井,因为湖区周边的地下水位是很高的。
现在当地重点应该解决老百姓的用水,而且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就应该把老百姓的用水设施按高标准建设好。至于水位抬高或降低,跟老百姓切身用水的情况关系不大,因为本身用水量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