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贸易、异质性劳动力与台湾工资差距
——基于21个制造业面板数据的考察*
2016-12-24林江范芹
林 江 范 芹
两岸贸易、异质性劳动力与台湾工资差距
——基于21个制造业面板数据的考察*
林 江 范 芹
主要关注台湾制造业内异质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研究发现两岸贸易对岛内异质性劳动力工资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即两岸贸易对岛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但扩大的速度在减小,这也表明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型形状。此外,还验证了岛内工资差距存在自我扩大的作用机制,并且这种自我扩大作用的趋势较为强烈。研究结论为两岸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关于两岸贸易与岛内工资差距的争论提供了参考,也对如何促使岛内工资差距趋于合理化水平以重要启示。
两岸贸易 异质性劳动力 工资差距
在两岸贸易关系迅速发展与深化之际,台湾岛内实际工资增幅趋缓甚至下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扩大,这引起两岸学者对两岸贸易的工资效应进行激烈的讨论和研究。2007年10月,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研究显示因台湾与大陆的接近,产业持续外移,导致工资涨幅受限,且导致近几年受雇人员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下降状态,由1990年51.4%,递降至2005年的45.8%,进一步,受全球化及大陆廉价劳动力的冲击,造成岛内高低技术劳工工资差距扩大。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基于对外贸易与异质性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理论分析,本文实证检验两岸贸易对台湾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以HO理论和SS结论为依据,部分学者认为发达经济体与不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会显著影响发达经济体的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如Sachas和Shatz(1994)利用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1979~1990年的数据探究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的变化,研究得出技术进步和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进口均是美国非熟练劳动力工资与就业下降的原因,且后者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①Leamer(2000)也认为美国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下降是由于非熟练劳动力部门产品价格的下跌。②另外,有些学者研究发现H-O理论和SS定理的结论不具有显著性,如Lawrence和S1aughter(1993)通过考察20世纪80年代美国贸易和工资的数据变动发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贸易产品价格并没有下降,进而得出对外贸易未引起当时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下降,技术变动则是其工资变化的重要原因。③Lawrence(1996)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贸易与工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自发展中国家(地区)进口的产品价格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之间不具有负向变动关系,进而得出贸易不是引起工资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④
关于两岸贸易对岛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台湾学者Chen和Hsu(2001)利用劳动力详细资料考察了台湾对外贸易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得出对外贸易的对象不同,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不同,具体来讲,台湾对OECD国家的出口净额增加不利于工资差距均等化,而对非OECD国家的出口净额增加有利于工资差距均等化,其中,台湾对大陆净出口对工资均等化产生的有利影响最为明显。⑤另外,Chen和Hsu的研究结论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的推论。辛炳隆(2010)在回顾两岸经贸互动的基础上认为ECFA对台湾劳动力市场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台湾当局若能及早因应,ECFA带来的正面效益会大于负面冲击。⑥乔中珏等(2010)的研究指出台商赴大陆投资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劳动份额,从而造成所得分配恶化。⑦
综上所述,理论界和两岸学术界关于对外贸易与工资差距的关系存在争议,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动机之一。而且两岸贸易往来具有特殊的一国不同关税区背景,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角贸易特征,研究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关注台湾制造业内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通过21个制造业1996~2013年的数据使用差分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不仅有效解决了回归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而且还可以捕捉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理论分析
克鲁格曼在H-O理论中引入技术内生化因素分析南北贸易与异质性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系。⑧具体分析如下:
假设世界由北方和南方构成,异质性劳动力分为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北方代表熟练劳动力(H)丰富、拥有技术领先的发达经济体,南方代表非熟练劳动力(L)丰富、技术落后的发展中经济体,并用*表示。南北方存在技术差距。居民仅生产和消费两种类型商品: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CES形式的效用函数,即:
式中,CL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消费量,CH为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消费量,σ为两类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根据总收入约束,采用Dixit和Stig1itz(1977)对消费及价格的相关定义得到两类商品的消费量表达式为:
其中,I为消费者的总收入水平,Pi为i类商品的价格,P为商品的价格总水平,这里假设只有两类商品,因此总价格水平是指两类商品的总价格水平,即。
两种商品生产函数分别为:
式中QL和QH分别为非熟练和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总量;L和H分别为投入到两类商品生产中的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量。AH为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技术。
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分别为:
两种商品的消费量均等于其产量,即:
由(2)式至(4)式可得封闭条件下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为:
由于拥有领先技术的发达经济体生产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优于发展中经济体,所以AH>,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表达为:
其中,θ表示发达经济体生产技术优于发展中经济体技术的倍数。因此,(5)式可以写成含有南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的表达式:
当经济体对外贸易时,生产并不一定等于消费。此时市场出清的表达式为: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相对价格的表达式为:
对外贸易促使发达经济体进行技术防御,进而促进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技术提高。因此:
对外贸易后发达经济体工资差距可以表达为:
将(7)式和(8)式代入(9)式,可得:
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强度要高于发展中经济体,因此,发达经济体的熟练劳动力量相对非熟练劳动力量要高于发展中经济体,即,可得:
上式表明:当1<θ<θe时,对外贸易会提高发达经济体的工资差距。具体来讲,对外贸易使价格效应和技术防御效应均得到提高,即对外贸易促使北方发达经济体实现的技术进步体现为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技术得到提升,并高于封闭前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的差距,发达经济体的工资差距会提高。
具体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往来,在过去30余年,伴随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陆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生产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增长,尤其进入21世纪,台湾经济进一步发生转折性变化,几乎各项经济指标都持续恶化,经济稳定性也逐渐丧失,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因此,在过去30余年,台湾与大陆的生产技术差距是趋于缩小,即θe<θ,所以存在:
(12)式表明,当1<θ<θe时,两岸贸易是否会扩大岛内工资差距取决于价格效应和技术防御效应的相对大小。一般而言,只有当对外贸易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产品才会出现相似、贸易结构才会趋于类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发达经济体的防御性技术效应才会凸显出来。因此,当对外贸易较低时,价格效应占据主导,对外贸易将扩大发达经济体的工资差距;但是当对外贸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技术防御效应逐渐成为主导力量,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将缩小发达经济体的工资差距。因此,上述结论表明对外贸易对发达经济体的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形状。
就两岸而言,伴随两岸贸易规模的扩大,两岸贸易使岛内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技术得到较大提升,而两岸生产技术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在此条件下,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取决于技术防御效应与价格效应的相对大小,即两岸贸易往来处于较低水平时,劳动力成本是两岸贸易往来主要考虑的因素,此时价格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时,两岸贸易往来扩大岛内工资差距;随着两岸贸易往来的深化,规模经济效应扩大、技术水平提高成为两岸贸易往来的主要因素,此时技术防御效应占主导地位时,两岸贸易缩小工资差距。因此,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伴随两岸贸易往来的深化,两岸贸易对岛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的影响先扩大后缩小,呈现倒U型形状。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为维持和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台湾当局不遗余力的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台湾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与此同时,台湾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也逐渐提升,从代工和贴牌生产逐渐向自创品牌的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企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岛内工资差距会存在自我扩大的趋势,在模型设定中必须引入其前期数据。另外,考虑到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中存在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即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先增后降的倒U型关系,因此,在模型设定中加入了实际GDP及其平方项以检验这种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验证本文的理论假说,即两岸贸易对台湾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形状,本文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在上式中加入两岸贸易的平方项得:
其中,wageit和wagei(t-i)为t时期i行业的工资差距和滞后项。laborit为t时期i行业的相对劳动力供给,使用熟练劳动力供给与非熟练劳动力供给比重衡量。1ngdpit和1ngdp2it为t时期i行业增加值及其平方项。tradeit和trade2it分别为t时期i行业的两岸贸易总额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及其平方项。techit为t时期i行业的技术进步,使用劳动力生产指数来衡量。ui为行业变量,vi为时间变量,εit为回归残差。
(二)数据及参数
为使数据具有一致性和准确性,本文利用1996~2013年台湾21个制造业面板数据检验两岸贸易与岛内工资差距的关系。本文依据台湾地区职业别薪资调查报告的标准划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借鉴台湾学者龚明鑫(2004)按照HS六位码编制对应的267个四分位产业,⑨接着依据台湾当局第八次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系统,把四分位制造业细类合并到21个制造业中类。⑩其中,从台湾“国际贸易局”贸易统计资料库得到台湾进出口大陆HS六位码的产品数据,从台湾“主计处”的“统计资讯国民统计所得资料库”获取各行业的不变产出值、劳动生产力指数和以2006年为基期价格指数,岛内工资差距和相对劳动力供给均来源于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人力运用调查报告(1996~2013)”。另外,劳动生产力指数是衡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台湾“经济部”主计处,2005),本文采用此指标来度量模型中的生产技术变量。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中可以发现,两岸贸易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很大,其标准差也相对较大。对应地,岛内工资差距相差也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两岸贸易与岛内工资差距的关系存在着行业差异,因此,本文使用分行业面数据进行分析具有优越性。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形态检验
表2是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从具体检验结果来看,每个变量的水平值都非平稳,但是一阶差分之后均是平稳的,均在1%水平上显著,即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
表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Pedroni方法下,假设不同截面具有相同自回归系数的两个统计量Pane1 PP和Pane1 ADF的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假设不同截面具有不同自回归系数的Group PP和Group ADF均认为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协整关系,同时,从Kao的统计量来看,也支持变量之间具有显著协整关系的结论。因此,可以认为两岸贸易、生产技术、相对劳动力供给与岛内工资差距之间均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
表3 面板数据协整关系检验
(二)回归结果
回归方程(13)和(14)中的解释变量均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因此本文的模型设定是一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本文使用 Are11ano和Bond(1991)的广义差分方法对动态面板方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回归方程(13)中没有包含两岸贸易的平方项,而回归方程(14)中同时包含两岸贸易和两岸贸易的平方项。从回归结果来看,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约束检验,即Sargan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两个回归方程中工具变量是有效的。而扰动项的自相关检验AR(1)和AR(2)的P值显示,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扰动项差分的二阶自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表明差分后只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而不存在二阶序列自相关。此外,联合wa1d检验也表明回归方程(13)和(14)均在整体上显著。这均显示了我们的差分GMM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两个方程的回归结果均显示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13)中没有包含两岸贸易的平方项,回归结果显示两岸贸易的回归因子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当在回归方程(14)中加入两岸贸易的平方项后,两岸贸易的回归因子仍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为正,而两岸贸易平方项著为负,并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该回归结果表明两岸贸易扩大岛内工资差距,但扩大速度逐渐减小。
表4 两岸贸易与岛内工资差距
对于其他变量,1nwageit-1的回归因子均在1%的水平上对当期岛内工资差距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解释力很强,并且回归系数均大于0.5,这个结论验证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岛内工资差距存在自我扩大的作用机制,并且这种自我扩大作用的趋势较为强烈。techit的回归因子在两个回归方程中均为负值,且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技术进步对岛内工资差距具有扩大作用。1nlaborit的回归因子在两个方程中对岛内工资差距并不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回归系数均为负值。另外,从系数大小来看,相对其他变量,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较大。
从回归结果来看,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但这种扩大速度趋于减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两岸贸易规模较低时,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价格效应和技术防御效应均对岛内工资差距具有扩大作用。一方面,相对大陆而言,台湾的要素禀赋特征是熟练劳动力丰裕而非熟练劳动力稀缺,根据H-O理论及相关的SS定理,台湾与大陆进行贸易增加熟练劳动力的收入报酬而减少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报酬,进而扩大岛内工资差距;另一方面,两岸贸易规模较小时,台湾与大陆的技术差距较大意味着对熟练劳动力需求也相对较大,从而提高熟练劳动力的收入,扩大岛内工资差距。当两岸贸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两岸技术差距在缩小,相对大陆而言,台湾进行防御性技术进步效应对岛内工资差距起到抑制作用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台湾防御型技术创新不仅带动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强化对非熟练劳动力的培训和干中学效应,使熟练劳动力收入报酬上升的同时也提高了非熟练劳动力收入报酬,岛内工资差距扩大幅度受限。另外,随着两岸技术差距的缩小,大陆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增加降低了价格效应,从而使两岸贸易对台湾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趋于减弱。因此,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动态效应,即伴随两岸贸易对岛内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的影响,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型。
五、结论与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转型以来,台湾改变对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尤其是与大陆的经贸关系,较好地利用大陆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要素及内需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岛内经济发展,成为支撑这一时期台湾经济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岛内工资差距则在扩大,从2000年的0.34增加到2009年的0.42,2012年继续攀升。本文利用1996~2013年21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两岸贸易往来、技术进步与相对劳动力供给对岛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就回归中引入的变量而言,两岸贸易往来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较大,而工资差距滞后期对自身的影响最明显,这说明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岛内工资差距存在自我扩大的作用机制。另外,生产技术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较小,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岛内制造业异质性劳动力的收入不平等。其次,两岸贸易往来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呈现倒U型形状,进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说。
上述分析及结论对于目前两岸经贸合作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两岸学术界和事务部门关于两岸贸易与岛内工资差距的争论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证参考。2013年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至今仍未通过立法院的审查通过,岛内部分民众反对的两岸经贸深化的主要理由是认为台湾不断增加与大陆的联系,结果会造成台湾失业率增加、实际工资成长减缓甚至下降以及社会不平等。而本文的结论显示,虽然两岸贸易往来会扩大岛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但是扩大幅度趋于减缓,有助于刺激岛内非熟练劳动力提高技能水平,最终有利于岛内工资差距走向正常化水平。二是两岸应尽快通过服务贸易协议,才能有利于台湾尽早地积极布局大陆服务业市场,促进岛内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就业,且能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有助于缓和岛内工资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水平,进而提高岛内民众的幸福感指数,最终有利于两岸繁荣、和平发展。
①产品分类参考龚明鑫,“进出口货品结构别复分类之修订,”台湾“财政部”2004年委托研究计划。
②行业分类见台湾第八次行业分类标准系统。其中菸草制造业贸易数据非常小,为与台湾“主计处”的“统计资讯国民统计所得资料库”所查行业分类一致,本文把菸草制造业贸易数据合并到饮料制造业,合称为饮料及菸草制造业。
③表4的回归结果中没有包含及其平方项,这是因为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发现及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也表明台湾工资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库兹涅茨曲线型关系。
④Sachs,D.and H.J.Shatz:Trade and Jobs in US Manufacturing.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1994,vo1 1,pp:1-84.
⑤Leamer,Edward E.: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vo1 50:pp:17-50.
⑥Lawrence,R.Z.and M.J.S1aughter:Internationa1 Trade and American Wages in the 1980s:Giant Sucking Sound of Sma11 Hiccup,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1993,vo1 2 pp:161-226.
⑦Lawrence,R.Z Sing1e Wor1d:Divided Nations?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ECD Labor Markets,edited by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1996.
⑧Chen Been-Lon and Mei Hsu:Time-Series Wage Differentia1 in Taiwan:The Ro1e of Internationa1 Trade,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Vo1.5 pp:336 -354.
⑨辛炳隆:《全球化对台湾劳动市场之冲击》,(台)《第四届人权保障工作研讨会》,2010年9月。
⑩乔中珏、黄芳玫、罗竹平、吕雅茹:《委外生产与研发投资对台湾薪资结构之影响》,台湾:《台湾经济论衡》,2010年第8卷11期,第34~48页。
广州 510275
[责任编辑 潘 莉]
F727;F244.2
A
1000-114X(2016)04-0088-09
林 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 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博士后研究人员。
*本研究成果获得中山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以及港澳台与内地合作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