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促进制造业转型提升
2016-12-24黄瑞发
■文/黄瑞发
“标准化+”促进制造业转型提升
■文/黄瑞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业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0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
尽管我国工业经济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许多产品是贴牌产品,可以说我们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如此造成许多国人在出境游过程中都会有着相似的“扫货”经历:不仅是奢侈品和高档电器,就连普通日用品、药品也都成了扫货对象。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达1.5万亿元。正如有的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之时,正需要具备强劲消费能力之马(需求),套上中国巨大产能之车(供给)。但此时却发现我们的“车”有缺陷,我们的“马”只好为别国经济“拉车”。这种境外消费旺盛折射出当前我国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需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优化消费结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化是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但是我国目前存在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问题。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正在积极修改《标准化法》。我们要以修改《标准化法》为契机,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助力工业制造,提升产品质量,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抓好“五个提升”:
“标准化+”助力产品设计水平提升
产品设计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意义。产品设计标准是产品设计的规范和基础。一是产品设计标准要能体现科学性。在制定产品设计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特有作用,以达到产品的社会发展要求、经济效益要求、使用要求和制造工艺要求。二是产品设计标准要能体现产品的安全性。依照产品设计标准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要求,符合环保、绿色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除此之外,各相关产品设计标准在规格、颜色、品种等方面应不作过多的限制,无关紧要的条条框框更不应作要求,给企业留有更大、更多的创新空间。三是产品设计要能体现产品的多样性。人是多样的,市场是多样的,人们的消费层次与需求也是多样的。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要加强市场调查,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针对不同的消费层次与需求,在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的前提下,突出产品特色,尊重市场和消费者,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产品,中低高档,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四是产品设计要能体现产品的创新性。新常态下,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产品占领市场的活力源泉。产品创新既可以是创造某种新产品,也可以是对某一新或老产品的功能进行创新。比如:国人到日本抢购的“高级马桶盖”,本身就是国内企业代工生产的,只是国内市场少见罢了。但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出在“少见”上,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国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向缺少研究把握或把握不准,缺少创新性。其实国人到海外抢购的许多产品,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国内企业完全有能力生产出来。只是由于我国市场大,产品标准低,中低收入者多,消费层次低,再差的商品都有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创新创造的欲望。有创新,企业才会有活力,世上没有一尘不变的事情。
“标准化+”助力工业制造水平提升
标准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近些年企业标准化建设与创新实践来看,企业标准体系在建设、运转、提升过程中存在若干难题:管理方法不完善制约了标准立、改、废;员工需要的仅是部分标准或标准的部分条款,标准繁多难以落实;难以实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有效协同或持续改进;标准执行“两张皮”难以避免。要解决这些难题,使标准化在工业制造中发挥作用,一是要制定好能切实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先进企业产品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切不可为了制假售假,制定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更低的企业标准去坑蒙拐骗。二是要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三是要树立标准意识,认真实施标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抓标准贯彻实施的机制,严格奖惩,并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保证各项标准得到有效实施。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做到一培养三防止。一培养就是不断培养打造匠人精神。产品如人品,要充分营造匠人精神的质量、标准文化氛围,让员工感受到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要在各行各业大量培养匠人精神,在各行各业锻造一批技术扎实、质量过硬的匠人。三防止:一要防止潜规则影响企业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三鹿奶粉事件,既害了企业,也害了产业。二要防止急功近利。企业要有长远规划,稳扎稳打,坚持有标贯标、无标定标,不能以通过山寨、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等不法手段,急功近利。三要防止曲解标准。有的企业认为,只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合格,至于怎么生产不管。当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是应该大力鼓励的,但有的企业却通过所谓的捷径、甚至投机取巧、钻标准与法律的空子来达到目的。比如:复合肥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钾的含量,在原料中投入钾含量较高的氟化钾。由于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只检钾的含量,至于是KCL,还是KF,检验机构一般不进行检验。由于复合肥中氟含量较高,导致农民在施用过程中,出现农作物烧苗现象,给农民造成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标准化+”助力标准供给水平提升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之争被经济学家称作“赢者通吃”。但我国面临标准水平低的问题,体现在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7%。提升标准水平乃是当务之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和消费者的选择来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一是努力攻克一批重要产业的技术标准。国家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组织各方面专家,对比发达国家标准,进行相关技术标准公关,重点解决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问题,制定国家标准,并积极形成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要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予以修订。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争取承担更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建设,大力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三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当前我国在一些行业实行国内与国际两套标准,为扩大出口就执行国际标准或出口国标准;而在国内,面对具体国情而把标准调低,最典型的就是牛奶标准,被一些专家评为最差的标准。这也导致在中国人的心理,感觉外国人比中国人高人一等,严重挫伤自尊心。而日本人是把最好的产品留给自己,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要进一步加大对国际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快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国标准并轨,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倒逼企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同时增强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是加大标准与专利的融合。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专利享有独占权、排他权。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把相关专利技术、传统工艺技术,尤其是对行业发展、结构转型、规范市场有利的知识产权,积极融入到相关标准中,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份额。
五是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国家要设立标准科技奖、标准化贡献奖。配合“一带一路”、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和海外推广应用,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让中国标准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
六是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充分利用学会、协会、商会和企业技术联盟等社会组织,共同制定技术指标更高的团体标准,以更好地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标准化+”助力产品售后服务水平提升
售后服务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新驱动力。在国外,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在43%左右;而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4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在15%左右。影响售后服务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售后服务在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比重偏低。
二是售后服务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家电售后服务仅有9项国家标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售后服务标准为0,标准数量严重缺失。
三是售后服务投诉率较高。尤其是电商问题投诉居高不下。由于售后服务标准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一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有关售后服务准入的行政审批事项,释放售后服务市场活力。二要强化产品“三包”政策落实。完善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探索实施符合市场规则的产品“三包”责任保险。鼓励企业从设备安装调试、定期维护保养服务向预防维修服务、预知维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扶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分离售后服务,成立专业化的售后服务公司,建设综合性的产品备件、配件配送中心。三要推进售后服务标准化。加强售后服务行业分类、质量评价等重要标准研究,制修订一批售后服务相关标准,推动售后服务国家标准在家用电器、家用汽车、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四要推进行业标准化。发挥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组建售后服务标准化联盟,在售后服务行业建立联盟标准,支持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企业标准。五要制定相关售后服务法律法规。将相关售后服务标准、要求法律化,提升售后服务的规范要求,对违反售后服务规范的行为依法进行惩处。
“标准化+”助力消费水平提升
现在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消费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给侧改革的一端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以带动生产制造端的提质升级。
一要加大对标准的监督实施。标准的灵魂在于实施。不仅企业要严格执行标准,而且政府监管部门更要依照《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各类标准的监督实施,严厉打击各种不执行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要加大打假治劣。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消除地方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加大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严格监督抽查后处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申明监督制度,组织开展消费品重要性能指标比对工作,有效引导消费选择。
三要加大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监督。具有公益性的各类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是各种建筑材料、办公用品等产品的巨大消费群体,严把这些产品质量关,对规范市场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起到很好的市场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四要加大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做到线上线下同标同质。大力实施“标准化+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提升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水平,助力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控制度,提高进货把关能力,支持电商平台运用产品信息“过滤”技术,快速锁定问题产品,构建网络产品质量“防火墙”。以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为基础,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五要加大标准宣传。许多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缺乏消费信心,迷信国外产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对我国产品标准、产品质量状况了解不够,其实我国一些产品标准水平与国际标准水平不相上下,一些产品的质量与国外产品的质量相差无几,甚至有的还超过国外的产品。要培养标准意识,大力开展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比对,分析优劣,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