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常态”下的质量强音
——我国探索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2016-12-24施京京
■文/本刊记者 施京京
奏响“新常态”下的质量强音
——我国探索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文/本刊记者 施京京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以质量进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何确保质量强国战略顺利实施,是值得质检系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紧迫课题。
坚持质量为先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时期,政府往往都会把质量振兴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来实施。据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从人民群众对质量的需求和评价看,我国质量发展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发挥质量的支撑作用,走以质取胜之路。”该负责人指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就要把质量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发挥好质检部门在质量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加大质量投入。要发挥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将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监督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创新政府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加强和改进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要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广泛发动生产者自觉保证和改善质量供给、消费者积极举报质量违法行为、社会力量引导行业诚信自律。要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建设工程,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和应对。要促进质量提档升级,抓住支柱产业和主打产品,着力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消费品品质提升力度,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
在质检总局近日发布的《质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出了未来质检事业五年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对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发展等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该规划明确提出,要加速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大力加强质量综合管理,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质量合格率到2020年分别提升至84.5和94.8%。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认为,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全面推进质量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全面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进一步做好质量强国战略顶层设计,努力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全国质量总体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据了解,质检部门将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扎实有力地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年度行动计划,推动各级政府把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全国各省(区、市)召开全省(区、市)质量工作会议或质量大会,进一步扩大质量强省(区、市)范围。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制定完善质量强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退出机制。制定中国制造2025质量升级工程实施方案,联合工信部制定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制造业质量状况抽样调查,实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统计监测。
二是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品牌建设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完善品牌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品牌建设领域立法。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品牌价值评价等工作。建立兼顾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具有统计性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完善《重大设备监理条例》立法,推进设备监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质量责任担保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责任担保工作链条。实施售后服务质量提升,推进售后服务质量承诺自我声明公开,健全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聚焦旅游、物流等重点行业,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完善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平台,推进实施神秘顾客和社会监督员制度。开展服务业质量监测分析,构建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区域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研制国家公共服务质量指数。
三是完善宏观质量管理政策措施。完善中国质量奖评选机制,扩大中国质量奖的规模和影响。组织开展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开展质量奖表彰。鼓励各地完善奖励配套激励措施,引导地方政府给予获奖企业政策性优惠。完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开展市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质量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建全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纳入中组部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健全信用标准体系,搭建质量信用平台,完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考核、管理、公示、评价机制,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级。加强部际质量信用合作,就产品质量领域质量守信和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公开产品质量承诺,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完善服务业质量宏观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服务业质量联络协调机制。强化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
四是夯实宏观质量管理基础。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质量工作满意度、质量技术基础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挖掘微观质量和宏观经济质量的内在联系,建立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着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质量问题,营造尊重基层创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依托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手段,研究制定支持性质量发展政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广实施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示范工程,开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深化双多边合作,加快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大力推进“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模式,开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研究。
加快创新驱动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的基本原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传达出的重要理念和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建设质量强国,就是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让质量成为重要引擎,着力提升中国标准水平,以中国标准引领中国质量提升;让创新驱动助力结构调整,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让质量引领发展增效升级,加强中国品牌建设。通过质量与创新的“双轮”驱动,实现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质量创新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期共同推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也是我国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重要动力。“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既符合国情又独具本国特色,并由此成功实现了经济振兴;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本制造迅速占领美国市场的情况,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自由贸易的‘单一市场’,在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建立起超国家层面的统一管理。在质量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发展过程中,其统一、宏观的特征尤为突出。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质量发展均基于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范,由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同参与,逐步建立起动态变化机制。经济转型时期,各项政策的制定都归结于质量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而以企业家和技能型劳动力为主的质量要素创新是质量创新激发企业主导作用的关键。”
程虹指出,质量创新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多种方法,实现固有特性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使用方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益。在他看来,质量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是社会质量创新的系统需要,也是推动质量创新的基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来满足质量需求创新,通过强化质量综合管理职能支撑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激活企业家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质量要素创新是质量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形成公平竞争而又充满活力的质量服务创新是我国质量创新改革的重要路径,驱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创新是我国质量创新改革的微观基础,构建对质量的多元共治机制是我国质量创新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建设有我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机制?“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国务院参事张纲认为,要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企业要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要加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积极发挥国家级、地方各级技术机构作用,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风险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因素,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要建立高风险产品安全责任保险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消费品安全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加强消费品安全监管关键技术攻关。要构建质量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快速处置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以风险监测为基础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大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力度,加强对风险监测信息的科学研判,提高行业、区域、产品风险预警能力,为科学处置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创新质量管理机制,还要改革质量主体的“激励-约束”相容责任机制。“提供‘正确的激励’是改革中国质量主体责任机制的主要路径,正确设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让质量安全的市场主体在责任体系中起到基础作用,发挥其积极性。
首先,对于企业,一方面应该通过提高惩罚性赔偿的力度,加强对于企业主体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的约束,另一方面,应该完善企业承担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
其次,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在质量主体责任机制中的‘用脚投票’选择能力,通过中小学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推进消费者能力和素质教育。”张纲指出,以“质量大数据”为基础优化政府质量管理流程也是一项重要环节,要整合政府监管的各类质量数据、企业和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的质量数据,以及互联网上消费者的质量数据,充分利用质量大数据资源,对政府质量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将质量管理放在全过程的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基础上,以大数据整合为基础,优化不同部门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协同不同政府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能,从根本上减少质量管理的“空白区域”。
推进质量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建设更为科学有效的质量法治保障机制,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是质量、品牌,在市场经济中,需要质量法治对其予以保障。”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应松年看来,建设法治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也要依靠法治,质量法治是促使市场发挥正能量、抑制负作用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相结合的质量监管法律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了质量管理的各项行为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保证了各种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质量发展纲要》里既提出了我国质量发展的目标,也提出了质量法治方面的内容。“质量问题是社会矛盾中的重要部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要一体建设,包括法治社会和质量诚信、质量意识的一体化建设。”应松年指出,我国与质量直接相关的法律已达11部,但对质量发展和质量促进仍是空白。
如何更好地推进质量法治建设?应松年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职权法定和权责一致。“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是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职权法定对政府和社会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政府来说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对社会是‘法无禁止皆可为’,一个是授权原则、一个是禁止原则。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简政放权、制定权力清单、审批制度改革,就是强调这个问题。对于权责一致,就是要求权力与责任一致,有权必有责,不履行法定职责要追究责任,同时权力与责任要相当。”应松年表示,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公平竞争作用,同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大有可为,包括维护秩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奖励激励、统筹协调等。“《质量发展纲要》专门提出了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应该使质量法治体系更加强大,部门机构职能、编制法定化,成为质量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
“法治日益成为质量管理体制根本目标、实现途径和运行方法的制度保障。”张纲建议,应制定引入市场和社会监管力量的质量管理法规,解决我国现有质量管理法律体系对市场和社会主体保护缺失的问题,通过鼓励广大消费者的监督与举报,拓宽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来源和举报投诉渠道,努力形成覆盖面广、便捷有效的“群众监督网”,提高执法工作的效率。同时,重点修改质量管理领域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他指出:“法律是行为的准绳,也是质量执法的基本依据,为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划定了基本的行为框架,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质量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对质量管理领域的专门性法律法规重点进行修改,积极发挥高校质量研究机构、质量社会组织、企业等组织或者个人的积极作用,推动质量管理领域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修改。”此外,推动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在质量领域的落实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明确质量社会组织拥有代表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公益诉讼权,能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