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听写技能的锻炼
2016-12-23杨璐伊
杨璐伊
【摘要】听写技能是我们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掌握了听写技能,那么英语学习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很多同学都不注重听写技能的训练,导致英语学习顾此失彼。本文主要针对笔者的学习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英语听写技能的锻炼方式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听写技能;锻炼
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而写作是语言输出技能,是已经掌握好这门语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的标志。但我国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失去了写作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范文。丢失了英语作文,就等于丢失了语言上的灵活性和对词汇的组织性,丧失了对英语本身的驾驭能力。现在很多同学把英语当作应试的课程,这是不对的。英语听力又是一个英语逆向思维的过程。因为中式英语的惯性,他们习惯先把英语译成汉语,然后再进行思考,可是英文听力根本就不给这个时间就已经开始下一个题目,所以对于英语的直接学习思维是一个考量。
英语的听写技能是英语思维的体现,英语的听写也是对英语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测试,它考查了我们的词汇量、语法、阅读理解以及语言组织和加工能力。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英语听写能力的提高,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提高英语成绩。
一、加强基础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要想使英语的听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就要先从英语单词的听写开始。在开始听写英语单词,到后来能够听写英语词组、英语短语,再到后来能够听写完整的英语句子,最后我们就能够达到听写英语文章的程度。
要提高英语听力,我们还应该学会精听和泛听。精听,就是我们选取对填空有帮助的词汇,而泛听就是听文章的大概意思,有利于听力当中的阅读理解题目。从一个个句子能够听出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对听到的信息能够做短期信息处理,抓住要点。我们听英语听力主要采取的是英语-汉语-英语这样一个思维过程,而不是直接输入英语。这样一个直接的思维导致我们的翻译能力根本就跟不上说话者的说话速度。
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必须转变自己的英语学习思维,多用英语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多看英语电影,多听英文歌曲和广播。对于学校组织的一些英语话剧和英语演讲比赛,我们要积极参与。我们还可以利用早读和晚读进行大声的朗读,可以使英语单词或者是词组的读音贯穿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样,一听到听力中如果有这个词汇,我们就会产生条件反射。
二、利用框架法学习英文写作
我们经常背诵一些英语范文来帮助我们写作,其实英语范文确实能够对写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会限定我们的思维结构,容易使我们产生思维定势。我们会对英文写作产生畏难心理,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英语资源太少,包括英语词汇量、英语语法和英语句式。除了踏踏实实地记忆单词之外,我们还应该多看一些英文杂志,并且着重记忆里面的好词佳句,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来学习英语,比如微博上就有每日英语、囧记单词等微博账号。我们可以关注这些英文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学习英文的乐趣,也能够创新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以后学习英语再也不会变成英汉英的模式,而是变成英英的模式,省去了汉语和英语互相翻译的过程。
写作的目的无非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使观点表达的充分,就要有充足的论据,所以我们要接触框架法来帮助英文写作。首先,我们要根据题目要求拟好我们自己的题目,想好开头结尾。然后,根据我们拟好的题目和题目的要求,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论据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然后,在每一个分论点里我们还要选取最优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千篇一律的写作风格会让阅卷人产生审美疲劳,我们要在英文写作上所做的就是创新。创新要有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平时要加强对于名人名言还有英语成语的掌握,多用一些不同的时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用一般现在时态。多用一些比较级或者是对比的手法,而不是平铺直述。这样一来,框架清晰,表达新颖,我们的英语成绩自然会上去。
三、结语
英文听力和英文写作是可以通过加强训练和一些方法来提高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挖掘英文资源,多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多听多说多写多练,多记忆不同的、新颖的英文表达方法,多加练习,假以时日,我们的英语听写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秋梅. 浅谈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其应用[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8(01).
[2] 李绍芳.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词汇学习策略探究[J]. 文教资料, 2007(13).
[3] 康 陆. 谈英语词汇学习的误区及策略[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02).
[4] 徐华君. 英语教学中词汇学习策略培养与训练[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5] 刘靓华. 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J]. 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