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留空白,余味无穷
2016-12-23唐惠忠
唐惠忠
【引言】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有段论述:“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同时又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文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通。作文时精心构思,巧留空白,留给读者思索、想象、回味的余地,可使表达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例文一】
石 枕
◎喊 雷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才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小映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淤、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河滩边,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游的,你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就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条石,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
【品评】
作者喊雷在谈创作体会时说:“《石枕》中,小映腿伤的痊愈,如果仅仅靠他爷爷医治外伤,那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治愈他的内伤。可爷爷医治内伤之妙法却不是直接治伤,而是把小映急于治伤的希望转移到那块条石上,帮他树立起长期与伤痛作斗争的信心,从而使他的腿伤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小说描写小映三年里风雨无阻,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寻找条石的故事,反映出小映坚强、执着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源自小映内心的信念,可见“石枕”象征着他的信心与希望。通过小映的遭遇,我们不难得到启示: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例文二】
病 人
◎董 黛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也掩盖不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有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然后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进来的人没有出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去,等下一趟。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出电梯。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出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门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那位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选自《意林》)
【品评】
《病人》把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事浓缩在一个场景里,角度独特,情节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蕴涵的生活哲理深刻。
小说的主人公只是做了四件她认为是应该做的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帮助别人,却被关在了电梯外,并被电梯里的人认定为“行为不太正常”的“精神病人”。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到了她心灵的美丽、人格的健全、形象的高大,也感到了那些认定她有病的人人格扭曲、冷漠的可怕和自私的可憎。一间电梯,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作者慧眼独具,善于捕捉这一个小场景,以小见大,展示了人的高大与渺小、美丽与丑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畸形。文章没有说教,没有明显的褒贬,让人物自己去表现,把“到底谁是‘病人”的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活学活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关于“同情”,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有两句名言,一是“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二是“同情是把两刃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关于“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了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补充:“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请以“同情与悲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范围比较宽泛的题目,你可以叙述一个人悲惨的故事,表达你对他的同情——关键是要写出你的恻隐之心,还有你同情他的眼泪和帮助他的行动。也可采用编述故事的写法,借某一事件表达你对题意的理解。当然,还可写成议论文,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同情与悲悯要看对象,不能做救蛇的农夫;比如说,谴责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谋取利益的行为,并揭示这种做法的恶果;比如说,倡导他人别滥用自己的同情与悲悯,以免伤人自尊,等等。
写作这道题,想要写出震撼人心、立意高远的文章并不容易。如果你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尽情抒写对战争中苦难儿童的同情,抒写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母的同情,抒写对曾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而现在生活依然贫困的老区人民的悲悯,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表达愿意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愿望,那就一定能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佳作在线】
幸福的拾荒者
◎秦 伊
冷风过境,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寒风横扫落叶,卷起遍地凄凉。整天待在门房里的我,也渐渐觉出了些许寒意。
我,千雪小区的门卫,每天看惯了人情冷暖,竟慢慢麻木起来。
一天傍晚,一个衣着寒酸、头发花白、年逾六旬的拾荒老人想趁我不注意溜进小区,我厉声制止了他:“干什么?!”
老头儿回过头来:“我只是想去捡些破烂,我不是小偷!”
看着他单薄的身躯,我心里有一丝不忍,可理智还是让我选择了拒绝——毕竟上个月,我一时心软放进了一个拾荒者,结果就有居民投诉说少了东西,害我挨了主管好一顿臭骂。
“这里是高档小区,你不能进去!”我的口气很强硬。老头儿像被刺激了似的,脱口吼了起来:“捡破烂的不是人啊?我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你凭什么要管!”
老远,我看到主管向我走来,不由提高了声音:“走走走,快点走。这里不是你待的地方!”老头儿扬着脖子似乎还想骂些什么,出乎意料地,主管竟大手一挥,让他进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老头原来是某国企的工人,现在退休了,老伴的身体一直不好,他那点微薄的退休金根本不够老伴的医药费,儿子对他们老两口不管不顾的。老人心高气傲,不肯看儿子媳妇的脸色过日子,就自己出来捡废品,给老伴看病。我听了以后,不禁对老人肃然起敬,再看到他时,我的态度也变得十分友好。
老人来小区从不长时间逗留,每天傍晚时分过来,半个小时左右就离开,而且居民们也没有再丢什么东西。
一栋的陈老伯对这个拾荒者很是同情,一次我看见陈老伯拿了一袋苹果让老人带回去,老人似乎很不高兴,叫道:“我又不是乞丐,不需要你们的怜悯!”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陈老伯拿着一袋苹果呆立在原地,我看见他的眼里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闪动着。第二天下午,陈老伯将一捆旧书放到了垃圾筒边的树底下。傍晚拾荒老人来时把旧书带走了——他自然以为那是别人不要的东西。
从此,每天下午,都有人把食品或旧物放在树底下,拾荒老人每天傍晚都会过来把那些东西取走。不过,我注意到,他总是先去小区各处看看有没有废品,最后才会拿走树底下的东西。老人的目光里,也渐渐多了些友善……
天气越来越冷了,老人在寒风中总是瑟瑟发抖,他穿得那样单薄,有时我会请他到门房里坐坐,喝杯热茶。他总是喝完水就匆匆离去了——家里的老伴还等着他回去照顾呢。又一次降温的第二天,我看见拾荒老人在树底下发现了一件半新的棉袄。
我看到,那个幸福的拾荒者,用他苍老的、颤抖着的手,悄悄地抹了抹眼角……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品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小小说,读来感人至深。文末的“那个幸福的拾荒者,用他苍老的、颤抖着的手,悄悄地抹了抹眼角……”一句,掀起了情感的高潮,它留有空白,内涵丰富。而“我”由“麻木”到“有时会请他到门房坐坐,喝杯热茶”的转变,也暗示着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心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