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内心世界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2016-12-23庄爱平
庄爱平
数学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幼儿数学学习以幼儿的认知心理和数学认知特点为基础。兴趣是幼儿学习数学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幼儿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获得学习的效果。教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怀着极大的信心和兴趣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选择有趣内容
幼儿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直接的兴趣。有趣的学习内容、直观的教学形式、鲜艳的玩具材料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直接的兴趣,使他们流连忘返。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最根本的做法莫过于选择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内容要能为幼儿所喜欢,能引发幼儿主动的探索和学习,首先,它应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所选择的数学内容的难度是适宜的。过于容易的内容,没有挑战性,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就学会,不能让幼儿体会到那种学习后的快感;过于难的内容,幼儿虽经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幼儿体会到的是挫折感,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其次,它应该是来自于数学内容内部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幼儿天生好奇,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导幼儿探索蕴含于事物内部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知识,能够给幼儿探索数学带来持续的动力。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内容潜在的吸引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把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就可以使幼儿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更多地从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去挖掘。最后,它应该有浓厚的生活背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幼儿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时候,幼儿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当学习材料和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幼儿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幼儿所熟悉的现实环境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能使幼儿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力。
二、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正处于感性的认识阶段,其认识特点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直接互动,去感知、去操作、去探索。好动,是幼儿的重要心理特征。操作,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心理需求,符合幼儿通过动作去认识数学世界的认知特点,因而,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幼儿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操作、探索是幼儿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当幼儿的主体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幼儿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会体验到自己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操作的条件,放手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幼儿人人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操作和探索活动中,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具体形象的,往往就是生动的。玩具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东西,更是激发幼儿学习的最好方法。在幼儿的数学操作中,探索材料在幼儿眼里就是玩具。操作材料具体、形象,能引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幼儿的许多数学学习活动往往直接源于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因此,要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在幼儿的操作材料上下功夫。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操作材料应该是:新颖、鲜艳的,丰富多样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水平的,有层次性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亲自参与操作材料的收集和制作,这对于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的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进而对学习活动会有更大的热情。
三、采用游戏形式
幼儿,从某种程度讲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业”。幼儿的生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游戏给幼儿带来快乐,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幼儿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来自于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需求程度,需求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学习内容看,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幼儿来说,抽象的内容是幼儿难以理解的,学起来会枯燥、乏味。从学习形式看,游戏无疑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果能够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寓于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中进行,就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起来,幼儿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为了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幼儿喜欢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强化数学教育的游戏化,根据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具体的活动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数学游戏形式(如情境性游戏、操作性游戏、感官游戏、比赛性游戏、智力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创设适宜情境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想象力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常常幻想自己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在这里,气氛是轻松的,情境是活跃的,人物是可爱的。在这里,幼儿可以与小猫、小狗亲切对话,可以与情境中的事物互动。在这里,幼儿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体验了快乐。
显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幼儿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依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各种数学教学情境,引起幼儿认知的矛盾冲突,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幼儿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幼儿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根据幼儿需要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才能让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学习时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故事的情境、生活的情境、游戏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都对幼儿学习数学具有重大的感染力。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境,应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及幼儿的认知深处,触及幼儿思维的活跃区,使幼儿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五、密切联系生活
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涉及到数学内容的活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通常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并且经常性地、反复地出现,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知识越贴近幼儿生活,越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学即生活,幼儿数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感受、分析和理解,去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这一目标告诉我们:一是要让幼儿从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去感知数学的有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要从生活和游戏入手。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提取数学教育的素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抓住任何可能的时机展开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因素,溶于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之中。同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幼儿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意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增强自觉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体验数学的魅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具有追求美的天生,色彩鲜艳的、生动形象的事物是幼儿所喜欢的,会引起幼儿留足常驻。漂亮的玩具材料、有趣的学习内容能引发幼儿的美感,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谈到数学,人们几乎把它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美似乎与数学是不沾边的。其实,数学充满着美,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所说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也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实上,数学作为对具有自然美的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最集中的刻画和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也是数学独特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能深深地吸引幼儿,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强大的动力。
在以往的幼儿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缺乏对数学美的认识,缺乏对数学教学美的追求,往往把精力集中在数学的严谨、抽象和理性上,致使幼儿不能体验数学的审美、创美之情,不能从学习数学中体验到乐趣。因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利用幼儿已有的审美水平和联想能力,把幼儿爱美的本性引导到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上来。这样可以达到以美引趣、以美怡情、以美求真、以美促智的效果,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进而产生对数学乃至宇宙奥妙进行理智探索的渴求。
兴趣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秘诀。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幼儿负责任的态度,以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走进幼儿内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幼儿从中快乐地思考、快乐地活动。
(作者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