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唱响生态牧歌

2016-12-23曾诗淇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试验区青海畜牧业

曾诗淇

青海高原,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是“三江之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其生态地位不可替代。保护草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谱写人富、草美、牛羊壮的田园牧歌,应该是每一个青海人的梦想,也是维护生态环境完整性的重要基础,更是青海在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能够给全国做的最大贡献。

2008年,青海省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在体制机制上开始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2014年6月,农业部在青海设立首个“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决定,给青海千里草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如今8年过去了,青海探索出了以股份制为主体,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为补充,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率先在全国闯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青海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青海畜牧业正告别小而散的传统模式,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模式迈进,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发展的完美嬗变。

面对困境 转变势在必行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特殊作用。

然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因产业结构落后、生产方式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畜牧业发展缓慢。在牲畜无序发展和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等诸多落后的经营方式下,致使9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导致草地畜牧业步入艰难发展境地。加上牧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难以与市场经济对接。突出的矛盾,凸现的“短板”,使牧民难留,发展难走,又因缺乏技能、语言不通,处于两难困境。当地5.47亿亩天然草场,只有4.74亿亩可利用。按照科学方法测算,全省牲畜超载,靠扩张牲畜数量的路已走到尽头。这一现实,让草地牲畜业发展一度陷入了窘境,徘徊不前。对于青海而言,无可比拟的生态地位需要顺势而为,处于两难困境中的牧民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丰富而多样的资源优势更需急切地变为经济优势。

2008年,青海省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要求,拉开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4年后,迅速覆盖牧区883个纯牧业村。青海农牧区、青海农牧人一步步从艰难中走来,率先在全国牧区提出并实践了以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草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机制;率先并实践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在牧区基本政策不变基础上进行牧业资源优化重组的新机制;率先创新并实践了“培植产业—转移牧民—核减牲畜—保护草场”的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

“多年来,全省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为核心,以饲草料产业发展为基础,以草原生态奖补机制为手段,以游牧民定居工程为保障,坚持‘四位一体综合施策,并强化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坚持典型示范、提升科技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打造特色品牌、拓宽牧民转移增收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八项措施。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了统筹规划、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整体推进的局面。”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通过这些举措使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牧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结构持续优化、草原承载压力有效缓解、牧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牧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统计,全省共组建了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了纯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建设全覆盖,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一二三产并举,打破了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草牧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快了草牧业转型发展。

张黄元强调,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最终目标是惠及牧民。经测算,2014年海西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人均收入达1.92万元,比2008年合作社成立初期人均增加1.45万元,实现了经济收入翻番。同时,梅陇村草场产草量亩均增产15-20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5%以上,为畜牧业做大做强、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因地制宜 探索成功模式

“穷则思变。正是由于青海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畜牧业的建设,有了做试验区的基础,才能获得了全国唯一一块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牌子。这既是对青海生态畜牧业探索发展的充分肯定,也对青海草牧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赋予了更新的任务。”张黄元介绍,今年1月8日,农业部正式批复了青海省编制报送的《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将围绕探索创新草原生态保护、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设、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建立草畜联动、建立多元化服务和健全产业化发展六大创新机制,每两年为一个阶段,分别按试点创新、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个阶段分步推进。青海省从2015年起到2020年,利用6年时间以试验区为平台,探索出一套适合在全国牧区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新经验和新路径,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其中“拉格日模式”成为成功经验的代表。

据介绍,拉格日村地处泽库县的西部,高寒、边远、闭塞、草畜矛盾突出等问题一度制约着这个纯牧业村的发展,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1年拉格日建起了合作社,他们苦心经营了5年,终于构建起“股份制改造、资源高度整合、生产结构调整、劳力按需分配”的合作经营框架。2012年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全社720人,人均分红708元,到2015年全社762人,人均分红6485.6元。合作社理事长俄多介绍,合作社收入逐年增加,除牛羊养殖技术和管理提高外,主要还是发展第三产业,在2015年增加的纯收入中,一产占到总收入的57.4%,二三产业占到42.6%。

同样的牧场,同样的牧民,昨天还是“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畜牧业,今天就已然演变为“规模经营市场化”的现代生态畜牧业,过去的“牧羊人”变了角色,成了如今按股分红的“股民”。

“青海作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重点任务是创新草原生态保护、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探索生态畜牧业经营、草畜联动、多元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新机制。其关键在股份制改造,核心在保护生态、增加收入,重点在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突破口在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拉格日村生态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好解决了试验区建设中的六大任务。” 青海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表示,拉格日村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股份制改造基本成功,既达到草畜平衡、保护了生态,又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牧民收入,实现了精准扶贫。合作社经过几年改进发展,创出了一条适宜在全省牧区复制的“拉格日”模式。

以生态畜牧业推进牧业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推动农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核心就是“三去一降一补”,针对青海的实际情况,张黄元给出了他自己的理解:“三去”指一去杠杆,把阻碍发展的一些不合适的制度模式去掉;二去库存,近几年受国外进口影响,国内牛羊肉价格突降,青海要依据市场、打品牌,发挥高原无污染、绿色、有机等优势才能找到出路;三去产能,要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减少一般、低价、低端供给,增加高端牛羊肉、乳制品及其他加工产品的生产供给。“一降”是降成本,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节本增效;“一补”是补短板,补质量和品牌短板,生产出质量最好、特色最鲜明的有机绿色食品,这也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总体上看,草地畜牧业‘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仍然在于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这是加快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我们既要防止‘空壳社空转,又要培育一批完全从事农牧业的职业农牧民;要培养一批走精细加工、产销一体、标准化发展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还要在有机产品统一包装、统一标准,以及统一价格销售方面取得一些突破。”张黄元指出,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从全省农牧业发展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试验区建设,做好试验区建设与扶贫攻坚工作、草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有机特色品牌建设工作、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的紧密结合。

王会林介绍,经过多年探索,青海省已在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奠定了生产、生态、产业升级和技术等基础。目前,在已有项目建设基础上,试验区将加快改善生产基础条件,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为持续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青海省将继续落实五个“绝不动摇”,建立试验区建设机制和制度创新清单,规范经验成型工作程序,转变“重建设、轻示范”的建设模式。建立以生产要素整合、发展资源配置、支持政策匹配、试点经验凝练等为主要内容的试验区建设工作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奖励。

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建设方式。今年起试验区将改变以往项目到户、分散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方式。转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确立集中扶持模式,以生产要素整合质量为依据,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展开建设质量评估,确立“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扶持模式,将支持重心向基础配套建设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转移,支持重点向资源整合得力、运作规范的合作社倾斜。

试验区建设最根本的目标是创新草地畜牧业增长方式。今后试验区将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实行草畜循环联动增长,促进形成粮饲兼顾、循环发展的新型增长方式。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依靠科技驱动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多途径联合开发区域特色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试验区地方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

“基础完善了,接下来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是转变草地畜牧业方式的前提。”王会林说,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饲草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粮草兼顾新型种养结构,促进农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其次是调整畜牧业布局、生产和产业结构。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基本思路,以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牧区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股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加工体系,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家庭手工业、农机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接二连三”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

猜你喜欢

试验区青海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大美青海
映像畜牧业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