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王蒙家里做客
2016-12-23刘淑清
今年4月,王蒙老师邀请我参加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文学观念的变迁》。再次来到樱花盛开的海大,不禁让我想起2011年那个春日,我和一家刊物的主编拜访王蒙老师的故事。
王蒙老师青岛的家就在中国海洋大学54号作家楼上,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
一进门,客厅北面的桌子上排放着近人高的十几摞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王老师新出的书,但仔细一看,虽都是王老师写的书,可书大小厚薄新旧不一,而且什么时期的都有。他的秘书彭世团老师介绍说:“这都是青岛的读者送来要求王老师签字的。”虽然年事已高,而且事务繁忙,但王老师坚持亲笔签,坚决不让秘书代劳,说要尊重读者、对读者负责。
王老师此行尽管行程安排得很紧,但他还是挤出时间来见我们一面。他们一行16日晚到青岛,对毕淑敏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祝贺;17日到39中与学生交流;18日与管华诗院士讨论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事宜;19日作题为“智慧的五个层次”的演讲,期间还安排了与学术界朋友的见面会;20日就要飞回北京,因为那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在等着他……
听说我们到了,王蒙老师和老伴崔瑞芳阿姨从对面的房间里大步走过来,他那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78岁高龄的王老师身体硬朗,上身穿着纯白色的衬衣,外面套着一件鸡心领的深灰色羊毛衫,下身着一条浅色西裤,脚穿一双半新的黑色皮鞋,脸部棱角分明,戴一副宽框白边眼镜,眼神里透露出一股凛然正气,显得气宇轩昂;头发直立粗硬,很有个性的发型流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刚正、睿智与大气。
落座后,王老师和我们促膝相谈。我先汇报了这几年创办刊物和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王老师听了很高兴,鼓励我搞好文学创作。他娓娓道来:从事文学事业的人,首先得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否则不仅自己很痛苦,而且也干不好。王老师又问起山东文学界几个熟人的名字,我一一作了回答。
饭前,彭秘书不失时机地拿过我带来的《庄子的快活》《庄子的享受》《王蒙的红楼梦》等几本书,王老师用签字笔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下:“刘淑清文友赐阅,王蒙,二〇一一年四月”几个大字。
签完字,正好餐桌上的菜也上齐了。开饭了,六菜一汤,荤素搭配。王老师略带歉意地说:“由于这次行程安排得很紧,只有今天中午能抽出空来见你了,今天是家宴,别客气,都是家常便饭,你们多吃。我就爱吃南瓜、黄瓜这样的家常菜。”边说边抓起一节黄瓜,蘸着大酱吃起来。崔阿姨亲切地为我夹菜,生怕我够不到,像对自己回娘家的女儿一样,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时地将盛菜的盘子轮换着位置,亲切地和我拉着家常,慈祥的面容一如我家中的老母亲。
王老师的作品深入人心,像《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后来的《季节》四部曲、《蝴蝶》《心有灵犀》,还有现在的《王蒙的红楼梦》等,我都耳熟能详。餐桌上,我当即充满激情地朗诵起:“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王老师和阿姨都爽朗地笑了起来。
席间,我告诉王蒙老师,去年春天,我们组织了“百名艺术家、作家看胶州”活动,但由于天气异常寒冷,桃花花期拖后,这样一种因自然现象而引起的花还未开的尴尬,以及与桃花擦肩而过的遗憾,让我们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作家倍感歉意。王老师立即就说:“这让我一下就联想到女作家张抗抗曾经写过的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王老师接着就背诵起其中的片段:“‘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的涌进洛阳城……。但是牡丹‘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让我佩服的是,王老师既博览群书,又记忆力超群。
王老师接着分析说:“作者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高贵的牡丹: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着,执着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着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王老师一边吃饭,一边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散文精品解析课。
责任编辑:蒋建伟